引言
在當今的新時代,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格局正經歷著深刻而復雜的變革,中國社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在經濟領域,產業升級、創新發展、區域協調等任務艱巨;在社會領域,各類民生問題亟待解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環境領域,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務之急。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更加科學、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的政策和戰略。而大興調查研究則成為獲取真實信息、做出正確決策的關鍵。因此,對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人民性意蘊和實踐性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研究意義
在理論層面,新時代廣泛開展的調查研究活動豐富并深化了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理論,為深入理解和推進認識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素材和思考角度,能夠為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的理論寶庫增添新的內容。
實踐層面,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有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可以及時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能夠增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通過不斷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從而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可以促使干部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
二、調查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實踐觀和群眾觀是調查研究的理論前提
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要求準確把握實踐觀和群眾觀。首先,實踐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實踐不僅是認識的源泉,更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具有強大的能動性,它能夠促使人類不斷突破既有認識的局限,推動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其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社會變革的重要關頭,人民群眾始終以強大的力量沖破舊的束縛,推動社會向更高階段邁進。
因此,在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背景下,深入領會實踐觀和群眾觀顯得尤為重要。必須積極投身到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實踐中,廣泛傾聽他們的聲音,敏銳捕捉他們的需求,深度挖掘他們的智慧,全面總結他們的經驗。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各項決策和工作真正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切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而有力地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持續發展,充分彰顯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人民性意蘊和實踐性價值[2]。
(二)調查研究的歷史傳統
回顧我國的發展歷程,調查研究始終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并形成深厚的歷史傳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就高度重視調查研究。例如《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一系列經典著作,通過這些調查,全面了解了當時中國農村的階級狀況、土地占有情況、農民的生活與斗爭訴求等關鍵信息,為制定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供了精準依據,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調查研究的傳統得以傳承。在制定“一五”計劃過程中,對國家的工業基礎、資源分布、勞動力狀況等展開全面調查,從而合理布局工業項目,為新中國初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盡管期間經歷了曲折,但調查研究始終是努力尋求正確建設道路的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調查研究迎來創新與發展。面對全新的國內外形勢和經濟建設任務,在沿海開放地區、內陸改革前沿進行大量調研。在設立經濟特區的決策過程中,對深圳、珠海等地進行詳細考察,從而為特區制定特殊政策提供了數據支撐和實踐依據,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浪潮從沿海向內地席卷。在農村改革方面,對小崗村等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調研與經驗總結,為全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范例,使調查研究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政策創新與實踐推進的有力驅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調查研究展現出新的活力與內涵。新時代以來,依舊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將其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全方位、全過程。從精準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無數干部深入貧困地區的山川溝壑、偏遠村寨,詳細了解貧困家庭的現實狀況,最終實現數以億計人口的脫貧奇跡,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壯麗篇章。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深入調查各類污染源頭、生態脆弱區域的現狀,從京津冀的霧霾治理到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修復調研,相繼出臺一系列嚴格且科學的環保政策與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三、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人民性意蘊
(一)人民至上理念的彰顯與錨定
1.以人民利益為調查研究的起止航標
在新時代的調查研究畫卷中,無論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布局,還是涉及民生改善的微觀舉措制定,均將人民利益視作不可撼動的基石。例如,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調研過程中,深入探究不同地區人民在就業機會獲取、收入水平提升以及公共服務享有等方面的實際利益訴求,從而精準規劃產業轉移與資源調配路徑,力求發展紅利普惠全體人民,充分展現出調查研究的起點與終點皆系于人民利益的價值堅守。
2.依人民需求為調查研究的導向羅盤
新時代的調查研究敏銳捕捉到人民需求這一脈搏,將人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作為課題設定的核心指引。于科技創新領域的調研而言,緊密圍繞人民對便捷高效智能生活的向往,確定諸如“人工智能技術在民生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與瓶頸突破”等研究課題;在文化建設方面,聚焦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食糧的追求,探索“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文化創新如何契合人民審美需求”等主題方向,確保調查研究之矢精準命中人民需求之靶心[]。
(二)密切聯系群眾的深度踐行與情感厚植
1.俯身基層,聆聽群眾心聲的時代回響
深入基層一線是新時代調查研究的生動寫照。調查研究者們走出機關大院,踏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街巷,與廣大群眾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互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調研進程中,通過與農民促膝長談,了解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困難、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期望以及農民對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獨特見解,將這些來自基層群眾的原聲真意匯聚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智慧源泉,讓調查研究深深扎根于群眾的土壤之中。
2.用心交融,締結與群眾的深厚情誼紐帶
調查研究不僅是信息的采集過程,更是情感的交融之旅。新時代的調研者們秉持真誠態度,以共情之心去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在長期且深入的互動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聯系。例如,在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調研時,調研人員耐心傾聽居民對居住環境改善的熱切期盼,在共同探討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與居民形成休戚與共的情感共同體,使調查研究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力黏合劑。
(三)保障人民群眾監督效能的充分釋放與拓展
1.拓渠道,廣納人民參與調查研究之智
為充分發揮人民在調查研究中的主體作用,新時代積極拓寬人民參與的多元渠道。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便捷高效的線上參與平臺,如開設專門的調研意見征集網站、手機應用程序等,方便人民隨時隨地表達自身觀點與建議;同時,在傳統線下領域,通過召開社區座談會、村民議事會等形式,廣泛邀請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民群眾,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民參與格局,使調查研究成為匯聚民智的廣闊舞臺。
2.敞大門,迎人民監督調查研究全程之實
人民監督是確保調查研究科學性、公正性與實效性的關鍵利器。在新時代的調查研究實踐中,從研究方案的設計制定到實地調研的開展實施,再到最終研究成果的形成應用,均全方位向人民敞開監督之門。建立健全調查研究信息公開制度,主動接受人民的審視與評判;設立專門的監督反饋熱線與郵箱,方便人民對調研過程中的不當行為、虛假數據以及不合理結論等問題進行舉報投訴,讓人民監督貫穿調查研究的全生命周期,有力保障調查研究在陽光下健康運行[]。
四、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實踐性價值
(一)為科學決策精準導航與夯基壘臺
1.探真相,筑牢決策根基以防失誤歧途
方面因素進行詳盡勘查與評估,杜絕因信息片面或虛假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為決策制定提供堅實可靠的事實依據,確保決策方向的正確性與穩定性。
2.依數據,定制政策藍圖以應實際需求
數據是新時代調查研究的寶貴財富,也是政策制定的關鍵依據。在社會治理領域的調研中,廣泛采集諸如人口結構變化、社會治安動態、公共服務供需狀況等海量數據,并運用科學的數據分析方法進行深度挖掘與整合,從而精準洞察社會發展的趨勢與問題癥結所在。基于這些數據支撐,制定出諸如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政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案等貼合實際、有的放矢的政策舉措,提高政策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使政策能夠真正落地生根,有效解決現實問題。
(二)為工作推進清障破阻與賦能增效
1.察隱憂,精準定位工作梗阻之患
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新時代的調查研究猶如精準的探測器,善于發現各類問題與困難。在企業生產經營調研中,深入剖析企業在市場競爭、技術創新、資金周轉、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面臨的瓶頸制約;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中,細致排查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存在的服務質量不高、資源分配不均、管理體制不暢等問題隱患,為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清晰的目標指向,避免問題的積累與惡化,確保工作能夠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持續推進。
2.制良策,靶向發力破解難題之困
針對調查研究中發現的工作難題,要積極制定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與措施。在應對生態環境治理難題時,依據對污染源分布、污染成因、生態系統受損狀況等方面的調研成果,制定綜合治理策略;在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實踐中,根據對貧困地區自然條件、貧困家庭致貧原因、貧困群眾脫貧意愿與能力等的深入調研,精準施策,實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一系列精準扶貧舉措,實現問題的有效攻克與工作的高效推進。
(三)為干部成長塑形鑄魂與強筋健骨
1.塑作風,砥礪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
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成為干部錘煉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的重要熔爐。在調研實踐中,干部們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作風,學會從客觀,實際出發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接觸中,真切感受到人民的智慧與力量,從而更加敬畏事實、尊重規律,自覺養成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良好作風習慣,以扎實的作風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奠定堅實的作風基礎。
2.提能力,鍛造調查研究的過硬本領
調查研究能力是新時代干部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通過積極參與各類調查研究活動,干部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形勢調研中,干部們需要運用敏銳的觀察能力捕捉全球經濟動態與趨勢變化,進而運用綜合的問題解決能力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與利益的對外開放戰略與政策措施,在不斷地調研實踐鍛煉中,使干部隊伍逐步成長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新時代中堅力量。
結語
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人民性意蘊和實踐性價值,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著國家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的持續構建。在深入探究人民性意蘊的過程中,深刻領悟到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將人民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并通過調查研究這一有力手段,積極構建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充分保障人民的參與權與監督權。而實踐性價值則以其豐富多元的表現形式,在科學決策、工作推進、干部成長等諸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將人民性意蘊所蘊含的理念與目標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現實成就。
參考文獻:
[1]林文俊.價值主體、思維主線與實踐主軸: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的人民性意蘊[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1):73-79.
[2]粟顯淇,傅慧芳.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內在邏輯、時代價值與實踐進路[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6(05):30-36.
[3]李梁.新時代新征程大興調查研究的實踐路徑[J].中國軍轉民,2024,(14):80-81.
[4]胡連生,楊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社會主義的新課題[M].人民出版社,2000
[5]趙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基層法院建設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N].人民法院報,2004-04-30.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