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桐樹影間,在霓虹閃爍處,有一種消費業態正悄無聲息蔓延,以其特有的休閑感與新鮮感、煙火氣和書卷氣,隱匿在車水馬龍的主街后身。在廣州李白巷、上海吳江路、天津赤峰道、重慶戴家巷、蘇州十全街、沈陽奉天巷、杭州獅虎橋路等,只要多走上幾步,就能在這些巷道、胡同感受到“后街經濟”的蒸騰熱氣。
城市發展“后街經濟”主要有幾種形態,如眾創后街——聚集新產業、潮牌后街——孵化新品牌、科技后街——培育新模式、網紅后街——促進新消費等。從消費端來看,“后街經濟”是指利用城市核心商圈周邊的支馬路,打造特色品牌集聚、文化氛圍濃郁、多元業態融合的特色商業街,與核心商圈主街業態形成互補互促格局的經濟發展模式。
“后街經濟”是消費升級與城市更新交融的產物。一方面,城市商圈主街同質化所帶來的“消費疲勞”有待消除。打造“后街經濟”,讓一批具有品牌特色、歷史底蘊和多元業態的小巷走向消費前沿,可以充分激活城市消費潛力。
另一方面,消費者需求追求個性化的“消費盲區”亟待挖掘。對消費者而言,在各大景點“打卡”固然是游玩的主流形式,但走街串巷同樣是體味城市特色與風土人情的一種選擇。邀上三五好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城市漫步,已經成為沉浸式旅行、無景點旅行、反向旅行的不二之選。
打造“后街經濟”,可以實現多重效能。利用胡同、老弄堂等,打造一批與主街互為補充的網紅后街,可以打開城市消費業態的新維度。如果說主街是商業硬實力的體現,那么后街則是人文軟實力的集聚地,能夠擴大商圈影響力的半徑,成為提升城市標志性商圈能級的有力抓手。
讓傳統街巷在“后街經濟”浪潮中煥然新生,不是給老舊社區“開美顏”那么簡單。一要“畫好像”,充分了解所在區域的核心旅游資源,精準定位、科學規劃,把空間小、產權散等劣勢轉化為小而精、小而美的優勢;二要“填好色”,優化“后街經濟”的空間布局和業態結構,合理引流,既豐富消費場景,也做好彈性留白;三要“算好賬”,讓“后街經濟”切實賦能城市經濟,既要算好后街改造的投入賬和產出賬,同時,也要算好歷史建筑利用的眼前賬和長遠賬。
如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打造“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政策環境與消費環境,仍需在三個環節久久為功。日前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特別提出,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因此在供給端,讓“后街經濟”走入消費前沿,還要在“愿”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