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生化公司成立于2002年,經營范圍包括農藥生產、消毒劑生產等,具有生產農藥百草枯的資質許可,所生產的百草枯在國內市場具有較高占有率。百草枯作為一種快速滅生性除草劑,具有觸殺作用和一定內吸作用,能迅速被植物綠色組織吸收使其枯死,也是可致人類急性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除草劑。自2016年7月1日起,國家先后禁止百草枯水劑、可溶膠劑等產品在境內銷售、使用。2019年,農業農村部將百草枯列為禁止(停止)使用的農藥。
在國家明令禁止在境內銷售、使用百草枯后,南京某生化公司雖然不再銷售百草枯,但并未對此前已售出的百草枯實施召回,導致仍有該公司生產的百草枯流通于國內市場。2021年5月16日,某縣農業農村局針對該縣某日雜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認定被處罰人銷售的20%百草枯可溶膠劑(生產商為上述南京某生化公司)屬于禁止在國內銷售、使用的農藥,并對該日雜部庫存的1瓶百草枯可溶膠劑予以沒收。南京某生化公司隨后承認其未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農藥召回制度,對其生產的百草枯農藥實施召回。另查明,南京某生化公司還實施了違法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環境污染侵權行為,先后于2017年9月26日、2018年11月13日、2021年8月11日被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處以行政處罰。
2023年2月13日,北京某環保中心以南京某生化公司生產的百草枯造成生態環境風險且仍在國內市場中流通,存在較高的環境污染和公共安全風險,違法排放大氣污染物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等為由,向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生態環境保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南京某生化公司停止銷售并回收此前已投入國內市場的百草枯、承擔環境修復費用并賠禮道歉。
一審法院于2024年2月1日作出判決,判令南京某生化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6個月內對其此前生產并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百草枯實施召回,以及交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款人民幣26.6萬元、就其違法排放大氣污染物損害環境的行為在某省省級媒體上賠禮道歉等。一審宣判后,南京某生化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但未預交二審案件受理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24年4月22日作出民事裁定,裁定本案按南京某生化公司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法院觀點
法院認為,關于本案原告主體問題,北京某環保中心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于2016年8月4日,發證機關為北京市民政局,業務范圍為開展環境調查研究、合作交流、業務培訓、業務咨詢、承辦委托、編輯環境保護宣傳刊物,并向法院提交了本案起訴前連續五年的年度報告、年檢合格記錄以及由其法定代表人簽字并加蓋公章的無違法記錄聲明,符合《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社會組織提起訴訟的條件,具有提起本案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
關于本案能否提起環境民事訴訟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等相關規定,法院認為,對于農藥生產企業發現其生產的農藥有公共安全風險,應召回而未召回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在環境公益訴訟中依法判令農藥生產企業承擔召回等消除危險的民事侵權責任。本案中,對于南京某生化公司應召回而未召回百草枯產品引發的公共安全風險,北京某環保中心作為原告提起預防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南京某生化公司承擔召回等消除危險的民事侵權責任,符合法律規定,應予受理。
關于南京某生化公司的侵權責任認定問題,法院認為根據《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第三款的規定,南京某生化公司作為農藥生產企業,對其對其生產、銷售的存在環境污染、公共安全風險的產品應當承擔風險防范的主體責任。本案中,在國家禁止銷售、使用百草枯后,南京某生化公司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防范該產品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和公共安全風險,但其僅停止銷售百草枯,并未對其生產的百草枯產品實施召回,相關產品仍流通于國內市場。該公司的消極行為,危害了不特定主體的權益,構成環境侵權,應當承擔消除危險的民事侵權責任,應當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的召回規則,采取農藥召回的方式,消除其產品引發的生態環境和公共安全風險。
典型意義
本案系全國首例涉農藥召回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對于加強企業環境責任、維護公共環境權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案中,對于產品投入流通后發現存在危及生態環境、公共安全重大風險,若生產者未按照國家規定及時采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請求生產者承擔消除危險等民事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應予以受理。對于民事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法院全面考量案涉農藥的環境污染、公共安全風險和企業行為違規性,結合生產者所應承擔的風險防范法律責任,根據產品的危險特性、損害后果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和國家規定生產者所應承擔的風險防范法律責任具體內容,依法判令其采取產品召回等方式消除產品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和公共安全風險。(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 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進行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
《環境保護法》
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農藥管理條例》
第四十二條 國家建立農藥召回制度。農藥生產企業發現其生產的農藥對農業、林業、人畜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等有嚴重危害或者較大風險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通知有關經營者和使用者,向所在地農業主管部門報告,主動召回產品,并記錄通知和召回情況。
農藥經營者發現其經營的農藥有前款規定的情形的,應當立即停止銷售,通知有關生產企業、供貨人和購買人,向所在地農業主管部門報告,并記錄停止銷售和通知情況。
農藥使用者發現其使用的農藥有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的,應當立即停止使用,通知經營者,并向所在地農業主管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