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融合教育是讓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能夠在普通的幼兒園中正常地學習生活,保障他們享有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以更加有力地促使兒童能夠與社會正常的接觸、培養健康的人格、實現人生的可持續發展。但在具體實施中,往往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的孤獨癥兒童時常是活動的局外人,出現“隨班就座”或“隨班混讀”,以及“過度被看護”等不自然的教養方式,缺失親自然、親生活、親社會的機會。而且,自然狀態下教師對孤獨癥兒童持續的教育與干預、有效的自然教育實施路徑較為匱乏,很難達到最佳的教育機會和教育成效,難以實現有效融合。
為促使在融合教育情境中為孤獨癥兒童提供合適、自然的教育,保障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園以融合教育理念為引領,建構了“親自然”課程,倡導幼幾在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中主動與自然物、人互動,鼓勵幼兒協同伙伴進行實踐、分享、思考和領悟。我們通過跟蹤觀察、兒童日志,關照并呼應孤獨癥兒童“親自然”的融合需求;通過園內環境、教學活動、社會實踐,支持并豐盈孤獨癥兒童“親自然”的參與體驗,助力他們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促進孤獨癥兒童的各方面發展。
一、觀察反思,關照并呼應孤獨癥兒童“親自然”的融合需求
“親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及本能需求,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更是促進其發展的療愈場。如何敏銳捕捉孤獨癥兒童發展需要的契機,教師的觀察和反思尤為重要。
1.跟蹤觀察,找到交流的突破口
兒童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孤獨癥兒童也不例外。通過跟蹤觀察,我們發現每次在自然的環境中,孤獨癥兒童的情緒相對比較穩定,而且偶然會表現出想要參與活動及與人交流的欲望。針對多次跟蹤式觀察,我們展開了討論,也嘗試了不同方法。比如,養蠶時節,班級里的孩子都積極地參與飼養蠶寶寶的活動,剛開始孤獨癥兒童只站在一旁看著,不與他人交流。慢慢地,在同伴照料蠶寶寶的帶動下,他和蠶寶寶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有時還會蹲下來觀察蠶寶寶,教師從他們眼中看到了興趣和渴望,用“你喜歡蠶寶寶嗎”“可以說‘我來照顧’”這樣簡潔的話語,鼓勵他們勇敢準確地表達需求。在接下來照料蠶寶寶的過程中,他們結識了好朋友,有的教他們喂桑葉,有的幫他們清理蠶沙,慢慢地,該兒童和同伴的交流變多了,語句中的詞匯也越來越豐富了,社會性得到了一定發展。
2.兒童日志,改變刻板行為的契機
為了讓教師更好地用專業視角發現孤獨癥兒童行為背后的價值意義,并給予有效支持,我們以“兒童日志”為有效觀察的支架,細致、持續捕捉孤獨癥兒童的活動軌跡,關注他們的興趣與需求,解讀內心想法,幫助他們減少刻板行為。比如,教師帶著孩子們一起探索幼兒園里的桂花樹,有的“兒童日志”中細致描繪了桂花樹的顏色、形態,有的“兒童日志”中記錄著桂花樹的數量、位置,而特殊兒童的“兒童日志”中只有簡單的線條。注意到這一問題后,我們逐步引導其用簡單的圖形豐富畫面,在原來的線條上添加大小不同的圓形表示桂花樹的大小;添畫正方形表示同一塊區域,大致表示桂花樹的位置;等等。在“兒童日志”的創作過程中,孤獨癥兒童有時會用“漂亮、香”等形容詞表達對桂花樹的認識,這時我們會及時幫助他們在“兒童日志”上記錄簡單的話語,如“桂花真漂亮”“桂花好香呀”。隨著“兒童日志”的內容逐漸豐富,他們對親自然活動也愈加投入,刻板行為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改善。
二、多元互動,支持并豐盈孤獨癥兒童“親自然”的參與體驗
在融合教育情境下,我們以大自然為資源,對孤獨癥兒童進行自然的教育、康復與養育,幫助孤獨癥兒童穩定情緒,改善社交,提高運動能力。
1.園內環境,充實認知體驗
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自然環境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在孤獨癥兒童康復與教育中加以利用。我們聚焦“野趣”“多元”“自然”“融合”的理念,打造并布置園內環境,意圖充分激發孤獨癥兒童的認知、體驗。比如,在午后自然博物館里斑駁的光影下,孩子們快樂地玩起手影游戲,孤獨癥兒童也受到光影的感染,一個人雙手擺弄著。教師注意到后,便引導他用雙手大拇指交叉、四指并攏作翅膀,扇動手指,模擬鴿子飛起來的姿態。隨后,教師還邀請幾個同伴和他一起游戲,隨著走動和位置的變化,他們發現影子一會兒長、一會兒短、一會兒有、一會兒無,還有了很多的“為什么”。在教師的講解和演示中,孤獨癥兒童加深了對光與影的認知體驗。在這里,他們的情緒格外穩定,能夠順利地和同伴一起游戲,專注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升。
2.教學活動,貫通完整經驗
盧梭認為,成功的教育應該是自然的教育,應順應兒童發展的天性,遵循兒童發展的內在自然。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與教育也應遵循自然教育的法則,我們結合孤獨癥兒童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探索性元素,讓孤獨癥兒童在與自然物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不斷支持他們主動學習和獨立探索。如在“與‘泥’相約”活動中,為了讓孤獨癥兒童更加直觀感受泥土的質地,我們來到園內的泥地、園外的菜地里,他們通過觸摸,發現有的泥土硬硬的、有的軟軟的。不僅如此,在泥里加入水和一和,會變成泥漿,有的泥里倒入水還會冒泡。他們沾著泥漿在地上涂涂畫畫,干了以后又會變成硬硬的泥塊。教師告訴他們生活中的泥磚就是這樣制成的,泥土冒泡是因為泥土里有看不見的空氣,所以植物才能在泥土里呼吸可見,在自然課堂中探索、與原有知識能力建立聯結的基礎上,孤獨癥兒童的經驗也在逐步生長、逐漸完整。
3.社會實踐,擴展學習視野
季節對于幼兒感受和體驗自然最直接,也是幼兒與自然互動的最佳方式之一。四季的變化,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常態,也是我們本真的生活,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有著獨特的樂趣和探索意義。我們以年為單位,開發順應天性的“親自然”課程—一“曉春”“應夏”“知秋”“遇冬”:春天,我們一起在種植園里播種,感知植物的生長和大自然勃勃的生機;夏天,我們一起去公園尋找蟬蛻,感受生命的蛻變和大自然神奇的奧秘;秋天,我們一起去山上收集落葉、采摘果實,感觸秋天的繽紛色彩和豐收的喜悅;冬天,我們一起奔向運動場盡情運動、觸摸冰花,感悟冬天的嚴寒和季節的變化。在尋四季的過程中,孤獨癥兒童與同伴、教師、家長自然互動、協作分享,他們欣喜地感受著四季的美好,深化著對四季的認識。在寬松的氛圍下,他們逐漸融入了集體中,越來越陽光、自信。
三、結語
親近自然、走近生活、走進社會,能夠提升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的質量。“親自然”強調在大自然和自然狀態下,創設豐富生動、真實有效的活動情境,充分打開兒童的感官感知、理解周圍的世界。面對孤獨癥兒童,我們更應選擇在自然的環境下,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發展兒童的認知,培養兒童的能力,引導他們在釋放天性的同時習得必要的學習、生活能力,以不同的節奏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