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古稱丹青,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繪畫藝術之林中,中國畫風格鮮明,獨樹一幟,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瑰寶。3000多年前周代出現的人物造像,是中國畫發展的萌芽期。魏晉時期佛教文化傳入,大量人物壁畫的出現,以及書畫理論的萌發,也催生了中國畫作為獨立的審美品評藝術的價值存在,同時也確立了中國畫以線造型的藝術形態。以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代表的古代繪畫,已經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畫線條藝術的表現力。唐朝,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唐詩亦顯現出其巨大的影響力,并逐漸對中國畫發展產生影射作用,文人士大夫開始追求性情與詩意的表達,文人畫從此開始興起。五代、北宋時期,各種皴法完備,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類更加明晰,題材也豐富多樣,為中國畫的后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南宋時期,迅速發展的江南經濟也促進了中國畫的欣欣向榮,尤其是“南宋四家”的出現,讓中國畫的品評標準在“詩書畫印”的統一上更進一步。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的文人畫,這一分支,格高氣清,詩書畫一體,獨領風騷,深刻影響后代中國畫的發展進程。時至今日,中國畫對筆墨趣味、格調氣韻的追求也沒有擺脫南宋畫風的影響。從以上對中國畫發展史的簡單回溯,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論斷,就是“線條”在中國畫發展中始終是造型的基本元素,在中國畫所有的造型語言中,是“骨”的存在。
一、以線為骨,浸透東方美學特質
從幾千年前洞穴壁畫中的人、獸、鳥、草那稚拙、夸張的造型,到佛教文化盛行的人物壁畫,再到唐宋時期的文人畫興起,直至元明清諸代乃至近代的水墨畫,對線的要求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高,它與中國書法藝術的連接也愈加緊密,甚至上升到開始追求線條本身的韻味與文化品格。正所謂“書畫同源”。“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這兩位大家的線條如春風中的柳絲、荷塘中的波紋水線,游絲牽引,起轉行收,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雖是一幅描繪中國12世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風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生活場景的風俗畫,但在對畫中人物、樓閣、舟船、牲畜、橋梁、樹木、水道等具象場景的描繪中,直線、曲線、折線諸線并用,行筆自如,轉折有度,虛實相生,以高質量的線條構建了整幅畫的“骨骼”。千年之后,今人再次凝視,無不驚嘆,嘆其實為神來之筆。
二、以書人畫,再塑筆線本身藝術特質
元人的尚意精神,將筆墨線條在中國畫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強調筆線本身的韻味品格?!霸募摇敝坏哪咴屏郑渖剿喖s空靈,超然脫俗,勾勒皴擦,順勢而為,善用枯筆淡墨,方筆圓筆并用,處處皆顯書法用筆,向觀者展現了一幅幅格調高雅、氣息幽遠、飽含東方美學特質而又極具詩意表達的山水畫精品。再細觀云林作品中的題跋,書法有度,線條柔中帶剛,一派高古之氣,也讓整幅作品的格調再上臺階。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書家醉心于其書法,作為“倪體”而臨習,可見云林對筆線的重視程度。沈周是明代大才子,一生樂于讀書,閑游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為傳統山水畫做出了很大貢獻,南北相融,崇尚文人畫的傳統。其粗筆山水,在用筆上融進了浙派的力量感和硬質度,而在對丘壑的表達上又吸收北方山水的骨架和氣勢,將南宋的蒼潤與北宋之壯麗融為一體。其一,這也許與其一生多閑游、好讀書有較大關聯。其二,他將詩書畫印進一步結合起來。沈周的書法學黃庭堅,筆力遒勁,并且他將其書法中的力度感完美地運用于他的繪畫實踐。無論是勾勒山體輪廓的用線,還是在樹木、屋宇的表現上,落筆如高空墜石,行筆若鐵線游絲,筆筆精到,處處出彩。觀他的畫,你能充分地感受到其作畫時運腕、行筆的力量感。同時,沈周還是一位詩人,其畫中多見自作詩,落款便是一幅書法作品,將線條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應該說沈周的綜合修養極大地提升了其畫作的格調。
三、以文養性,提升筆線品格韻味
清初,復古之風盛行,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家,在筆墨上皆有深厚的造詣,人人練就一身筆墨功夫。而四僧又將中國文人畫的發展推向新高度,以畫喻人擬物,以畫寄寫心中哀愁,畫風上每個人皆有鮮明的筆墨風格,用筆上,追求蒼潤、樸拙、雅逸,強調以書入筆,追求筆線本身的韻味。受五四運動、’85美術思潮、中西融合等學術思想的影響,中國畫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提倡以西方的藝術科學、藝術思想改造中國畫的也大有人在。一批游學、旅居西方的中國藝術家也確實為中國畫的發展走向帶來了深刻的反思,比如徐悲鴻、林風眠、張大千、朱德群、趙無極等。筆者認為,中國畫根植于傳統的中國文化基因,它與中國哲學、詩詞、書法藝術的精神連接要遠遠高于其他畫種。也就是說,中國畫無論如何發展,它的文化屬性、精神特質是不變的。對筆墨、線條、寫意性的倡導永遠都是中國畫追求的方向。對東方審美趣味的尊崇,對尚意精神的表達,仍然是中國畫家不斷求索的目標。以己之見,我還是主張各國藝術發展應保持其特有的民族特點與民族精神,否則藝術特色和特色藝術必將在融合中不斷被稀釋,甚至消亡。談到現代繪畫,就不得不提及黃賓虹,他這一生都在研究筆墨線條,并且用大量的創作實踐,將中國畫的發展推向又一高峰??v觀其作品,用線圓中帶方,柔中見剛,不管是枯筆濃墨,還是濕筆淡墨,皆可見其對筆線本身的重視與挖掘能力。黃賓虹的畫作中常有其自作的長文詩詞,用線用墨皆與其寫山寫石寫樹時所用之筆法高度一致。這更加突顯其畫作在線條上的力量感,在視覺上的分量感,在精神上的高古感。
四、重形弱線,現狀令人擔憂
反觀當下中國畫的發展現狀,在作品的尺幅、畫面的構成形式,以及藝術表達現實題材上雖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不容忽視的是,生活節奏的加快、碎片化的文化與信息,以及展覽的泛濫、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浮夸的社會風氣、藝術批評的退化與虛化等,讓畫家群體的健康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同時,展覽征稿的隨意性、導向性與指向性已經游離于中國畫發展的良性軌道,一味地追求大尺寸、大效果、大氣勢,讓中國畫本身所該蘊藏的審美趣味大打折扣。導師班、高研班、國展班,讓人目不暇接。更有甚者,有部分畫者,筆墨功夫淺薄,那就借助現代設




1.王醒南山印象紙本水墨68cm x 68cm2021年
2.王醒云音紙本水墨5 5 0 0 m × 5 0 c m 2023年
3.王醒慶源古村紙本水墨68cm × 68cm2022年
備,投機取巧來完成作品,拍照、打印、噴繪,然后制作加工完成,由于沒有長期的靜養修為、筆墨錘煉,有的畫家甚至連自己作品的款識都題不了,需請來書家為其“補筆”,可笑之至,荒唐至極。因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上展即可,所以沒人關心款來自何方,當然更不會去思考作品中筆墨、款識的一致性了。國展班畢業了,就以為自己“師出名門”,練就了一身“武功”,便開始了學師的“模仿秀”,師帶徒,徒帶孫,孫繼續帶徒,最終形成徒似師,徒孫亦似師,徒徒孫孫宛若一人。試問,這么“師徒”下去,中國畫的發展與未來還有希望嗎?我想這不該是中國畫發展的生態與常態吧。有人說,畫工筆可以借助打印、噴繪等手段,我是極力反對的!因為這忽略了或者說違背了繪畫這一被人類賦予了極高精神寄托的文化載體發展的基本規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眼中之物至胸中之物的形成需要畫者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思、意念、精神去完成。這是一個極富才情的個性化再造過程。不僅如此,工筆畫中用筆、落墨、著色也是處處講究筆墨功夫的,勾勒線條時的起、行、轉、折、收、頓等也極講究用筆用線,同時雙鉤填色法、沒骨法、積染法等處處皆有筆法、墨法。畫家這些手上功夫的修為是打印、噴繪等現代工具永遠也替代不了的?;赝袊嫷膸浊臧l展史,凡是在中國畫發展進程中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大家,無不是學富五車、綜合修養極高的人,他們在詩詞、書法、哲學等方面皆有較高造詣。因為,中國畫家拼的不僅僅是“技”,最終將你托舉起來的是“道”。逸品的出現,一定是一個畫家綜合修養的呈現。中國畫是筆墨、線條的藝術,中國畫筆墨中的起行、轉折、藏露、枯濕、濃淡、蒼潤,是需要下大力氣去修煉,不僅要修煉手上的筆墨功夫,更要修煉詩詞哲學文史方面的內在功夫,以此來為自己的畫養氣、造血、塑形。最終形成筆墨精妙、意境幽遠、格調高雅的個人風格。從這一層面上說,提升筆墨、線條之品質的有效路徑最需要的是對中國文化的敬畏,對東方美學的認知,以及對中國畫所崇尚的寫意精神的認同。對中國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于每一個畫者而言都不容回避,對于負責教育、展覽、培訓、協會等工作的官方與非官方的機構也不該回避,對于政府部門的文化管理機構更不能回避,應該本著對中國文化、民族藝術高度負責的態度,分析現狀,拿出對策,還當下中國畫發展現狀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生態,真正站在“培根鑄魂、塑造未來”的高度審視中國畫的發展現狀,并扎實做好“如何讓中國畫健康發展”的課題研究。真正讓中國畫這一中國民族藝術瑰寶,繼續秉承它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內涵,繼續在繼承傳統中向前堅實邁進,繼續成為融匯中華優秀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文化載體。
結語
線條是中國畫的根,書畫同源的美學理論,為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鋪陳,也是支撐中國畫在千年發展史中不斷取得突破的理念之源,即使在與西方繪畫、西方文化不斷碰撞的今天,它依然能保持其獨特性與純粹性。猶如樹木之軀干,人體之骨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我想用清代學者沈宗騫的一句話與同道共勉:華之外觀者,博浮譽于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于千古。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