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物保護利用是博物館的核心職責所在,然而,目前一些博物館文物保護利用的方式相對滯后,致使部分文物在展示或保存過程中遭受了損害。針對這一問題,博物館可考慮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保護利用,開展文物資源數字化采集與展示利用工作。本文聚焦于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利用,在明確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從多個維度剖析當前博物館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改進措施,旨在為相關機構與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加強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文物保護工作質量
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精確記錄文物的詳細信息,包括尺寸、材質、色彩、紋理等,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文物數字檔案。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文物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及時發現文物的變化,為文物的保養和維護提供科學、準確的參考依據。此外,開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還可以避免傳統保護方式中可能引發的損害,如搬運、觸摸等過程中的磨損,從而延長文物的壽命。[1]
(二)拓寬文化傳播渠道
數字化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打破了地域壁壘,使文化傳播能夠超越物理空間的限制,人們通過互聯網就能輕松訪問詳盡且豐富的文物數字檔案,從而進行觀賞或開展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精心打造的“全景故宮”“數字文物庫”平臺為例,這兩個平臺為全球用戶提供了無須實地踏足故宮便能全方位游覽故宮、觀賞故宮各類珍貴文物的方式,極大地拓寬了文化傳播的渠道。[2]
(三)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利用
一方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技術有助于將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等信息完整地傳承給后代。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建立文化遺產數據庫,為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數字化保護還可以促進文化遺產的創新性利用,如將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教育等領域,推動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3]
三、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側重數字化技術運用,文物研究工作滯后
館藏文物是博物館的核心資源,通過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其歷史背景,挖掘其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為文物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科學依據。在當前的數字化浪潮中,一些博物館雖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了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但過于看重數字化展示技術的運用,這種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做法,無法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也制約了博物館在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方面作用的發揮。另外,在追求數字化技術更新的過程中,還有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忽視了對文物本身的研究與解讀,導致許多文物的背景信息缺失或模糊。這不僅影響了公眾對文物的理解與認知,也制約了博物館在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因此,博物館在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時,應正確處理數字化技術運用與文物研究工作的關系。[4]
(二)資金投入不足,分配不均
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順利實施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從前期數字化設備的采購,到后期數據管理系統與文物數字化展示平臺的構建,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當前博物館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的進程。具體而言,博物館的資金來源相對有限,且大部分經費被用于維持博物館的日常運營,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獲得的資金支持較少。這種資金分配的不均衡,導致數字化建設在資金層面遭遇了瓶頸。資金短缺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設備更新速度的滯后。例如,由于資金不足,博物館難以及時采購先進的數字化采集設備,而是繼續使用老舊的、像素較低的圖像采集工具。這不僅影響了文物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還可導致細節信息的丟失,從而降低了后期文物三維模型的建設質量。[5]
(三)專業人才匱乏,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從行業現狀看,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包括文物保護與利用、數字化采集與處理、數據存儲與管理、虛擬展示與交互等。這要求從業者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和較高的專業素養。但實際工作中存在以下問題:其一,目前具備這些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實際需求。[6]其二,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國內高校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方面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相對滯后,這使學生在學校難以接觸到最新的理念和技術,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其三,由于行業認知度不高,許多人才對這一領域的就業前景缺乏了解,導致其報考相關專業或從事相關工作的意愿不強。
四、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正確處理好數字化技術應用與文物研究的關系
博物館在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時,必須正確處理好數字化技術應用與文物研究的關系。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優化文物展示方式,提升公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使文物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另一方面,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意識到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文物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是其靈魂所在。加強文物研究工作,是構建數字化展示內容的基石。因此,工作人員要加大文物研究的力度,深入挖掘文物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為數字化展示提供內容支撐。比如,敦煌研究院在壁畫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中,堅持技術與研究雙軌并行的原則。在技術層面,采用多光譜掃描和三維重建技術,對莫高窟壁畫進行高精度數字采集,建立數字檔案庫,為壁畫保護和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團隊還開發了“數字敦煌”項目,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在線游覽莫高窟,感受壁畫藝術的魅力,同時減輕實體洞窟的參觀壓力。在研究層面,基于采集的數據,敦煌研究院專家對壁畫病害進行深入研究,如分析壁畫褪色、起甲的原因,制定科學的保護修復方案。通過對壁畫內容的細致研究,可以挖掘其文化內涵,為數字化展示提供豐富的素材。
(二)增加資金投入,優化資金分配結構
為了推動博物館文物數字化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其一,博物館應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爭取更多的專項資助,同時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吸引社會捐贈。其二,博物館應優化資金分配結構,在保障日常運營工作的基礎上,為數字化項目預留更多的資金。其三,博物館還可以考慮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等方式降低數字化項目的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博物館文物數字化項目在資金充足、設備先進的條件下順利推進,為文物的保護利用作出更大的貢獻。[7]
(三)培養專業人才
為了有效解決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博物館應從多個層面入手。其一,應加強與高校和社會文化團體等力量的合作,共同開發符合行業需求的專業課程和培訓課程。通過產學研結合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他們未來從事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二,應加大對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其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可以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展示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成果和價值,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這一事業。其三,博物館還可以聯合相關企業等社會力量在高校設立獎學金、為畢業生提供實習機會,以吸引和鼓勵更多年輕人報考相關專業,為行業輸送新鮮血液。[8]其四,針對博物館在職員工,應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活動,培訓內容應包含文物數字化采集、數據分析和管理、數字化展示技術等專業內容。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入實際操作和案例分析,著重提高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人才專業技能水平,最終建設一支合格的人才隊伍。
(四)完善文物數字化管理體系
在完善文物數字化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其一,要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文物數字化標準與流程。這包括文物數字化采集的技術標準以及數字化成果的管理與利用指南等。通過明確標準與流程,可以確保文物數字化工作的每一道程序都符合專業要求,從而提高數字化成果的質量。其二,文物數字化標準與流程還應具備靈活性與可擴展性,以適應未來文物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其三,應強化文物數字化的過程管理。這包括對文物數字化過程中數據采集、處理、存儲與利用等各個環節的監控與評估。通過定期的檢查與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并解決數字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數字化工作的順利進行,還有助于積累寶貴的經驗,為未來的文物數字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9]
(五)推動文物數字化成果的傳播與普及
1.打造數字化觀賞方式
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三維掃描與建模等先進技術,為公眾打造沉浸式的觀賞方式。通過構建虛擬展廳或在線展覽平臺,公眾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隨時隨地瀏覽高清文物圖像、觀看三維文物模型。這些數字化展示方式不僅能夠豐富文物展覽形式,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還能擴大文物展覽的覆蓋范圍,使無法親臨現場的公眾也能領略到文物的魅力。
2.探索多元傳播路徑
博物館應積極探索文物數字化成果的多元化傳播路徑。利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程序等線上渠道,博物館可以發布文物數字化成果內容,如高清圖片、短視頻、虛擬導覽等,吸引更多公眾的關注。通過策劃專題展覽、主題講座等線下活動,博物館可以與公眾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激發公眾對文物的興趣。[10]
3.開展多方合作
博物館可以與其他文化機構、教育機構及科技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發文物數字化教育資源,這也是博物館拓寬文物數字化成果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在推動文物數字化成果傳播與普及的過程中,應注重內容的創新與深度的挖掘。博物館可以結合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創作富有創意的數字化內容,讓公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通過故事講述、知識普及等多種形式,博物館可以進一步提升文物數字化成果的吸引力,增強其教育意義。
4.整合與共享數字化成果
博物館應注重文物數字化成果的整合與共享。博物館應建立一個統一的數字化成果數據庫,將各類文物數字化成果進行集中存儲與管理。通過數字化成果的整合與共享,可以進一步推動文物的保護利用、研究與傳播工作。這不僅方便博物館內部人員對數字化成果的檢索與利用,還可以為外界研究人員與公眾提供便捷的訪問途徑。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技術為博物館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實現文物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分析、存儲和利用,降低文物實體損壞概率,并大范圍傳輸和共享文物資源,提高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翟晶晶.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對策——以河北博物院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5(04):64-67.
[2]周坤,阮浩.數字人文視域下博物館文物攝
影與數字化保護利用[J].文物天地,2024(08):
120-122.
[3]宋天鳳.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以山西博物院為例[J].大觀(論壇),2024
(06):120-122.
[4]郭紅姝.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及管理分析[J].絲綢之路,2022(01):162-165.
[5]蔡冬雪.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措施研究[J].收藏,2023(12):128-130.
[6]伍洲.博物館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探索與實踐——以廣東省博物館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3,9(03):86-93.
[7]夏惠英.淺談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崛圍山博物館數字化應用的思考[J].文化月刊,2023(05):133-135.
[8]游越.數字化保護在博物館館藏文物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21(21):236-238.
[9]叢琳月.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措施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2(10):92-94.
[10]楊菊.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以貴州省博物館為例[J].貴博論叢,2021(00):267-274.
(作者簡介:袁玲玲,女,本科,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傳承與應用)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