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推行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實施有利于通過正向激勵環境友好型產業和反面倒逼灰色褐色型產業兩種途徑,為經濟運行品質的提升提供更加強勁的動能。面對這一戰略轉型窗口期,汽車企業亟須通過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在“雙碳”領域下分析了汽車企業戰略,所得結論有利于為汽車產業鏈優化提供可資借鑒。
關鍵詞:“雙碳” 汽車企業 SWOT分析
1 “雙碳”目標的提出背景
1.1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指南
氣候環境危機日漸加劇:21世紀以來,海洋持續變暖、冰凍圈風險加大、洪水泛濫等極端事件的頻發,使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氣候變化引致的風險,如何規避氣候災難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據聯合國在2021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若未來升溫幅度到達1.5攝氏度,則高溫、大雨和干旱次數分別會達到4.1次、1.5次和2次,及時干預和控制氣候危機發生已刻不容緩。
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凸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以往過分倚重資源開發的傳統發展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人類社會健康運行的要求,提高資源利用率、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成為新世紀的應有之義?!疤歼_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以延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空間為重點,能夠通過減少技術成本和促進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強資源的儲備能力,減緩氣候的惡化速率。
為強有力地應對以上氣候問題,國際社會已制定頒布3個重要協定,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迄今,瑞典、英國、法國、丹麥、新西蘭、匈牙利等國家已經通過立法措施,烏拉圭、芬蘭、奧地利等國家已經完成政策宣示環節,不丹和蘇里南已經達到碳中和目標。
1.2 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指針
綠色創新發展需要方向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渡期,但仍受制于較為薄弱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較為頑固的黑色經濟“后遺癥”,亟須綠色創新活力注入。2015年,我國政府向全球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20年,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全世界宣布“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我國綠色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產業結構轉型需要動力牽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矚目成就,但由于前期大力實行粗放式產業模式,我國生態環境形勢的國際排名相較于經濟成績,長期處于落后位次。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為1.5%左右,2019年我國生產消費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達到100億噸,占全球排放量的30%。
2 “雙碳”目標驅動下汽車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2.1 內部優勢
2.1.1 新能源汽車成長迅速
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國內具備實際銷售能力的新能源車企逾百家,其中頭部陣營(前20%企業)貢獻258萬輛終端銷量,占據市場總量的84%,這一集中度特征印證了帕累托法則的有效性,標志著行業正逐步形成頭部效應顯著、梯隊結構分明的良性競爭格局。
2.1.2 技術研發周期縮短
當前中國乘用車產業正加速向個性化消費時代轉型,用戶對車輛性能與品質標準持續提升推動市場呈現多維度細分趨勢。在此趨勢下,主機廠為鞏固市場地位,將產品迭代效率作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敏捷開發模式大幅壓縮產品更新周期:整車研發周期從傳統48個月壓縮至12-36個月,中期改款周期由6-24個月優化至4-15個月,實現產品譜系與市場需求變化的動態匹配。
2.2 內部劣勢
2.2.1 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在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供應鏈已成為技術創新的核心載體。特別是隨著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產業鏈正加速實現軟硬件深度融合,并向智能化、生態化方向延伸,構建起跨領域協同的新型產業體系。芯片作為汽車供應鏈最重要的一環,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短缺問題至今,一直是汽車行業的困擾之一。特別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加強產業頂層設計,加強對核心技術的創新和掌控能力,確保汽車產業安全可控并形成強大競爭力日益緊迫。從動力電池來看,只有少數企業具備了相當的國際競爭力,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在新技術研發、產品一致性保障等方面仍有進步空間。
2.2.2 品牌國際知名度較低
在全球汽車產業聚焦“品質、駕乘體驗、能效優化”的核心競爭維度下,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化進程仍面臨結構性挑戰。整車出口領域呈現明顯梯度特征:中低端車型憑借性價比優勢已形成市場突破,但高端產品線及專屬電動化平臺研發相對滯后——當前市售新能源車型中,約七成仍采用傳統燃油車架構進行電氣化改造,真正基于模塊化電動平臺開發的產品尚處技術攻堅階段。
2.3 外部機遇
2.3.1 政策支持體系逐步健全
我國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范疇,通過構建覆蓋研發、生產、消費的全鏈條政策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供給側實施研發專項補貼與雙積分制度,需求側推行購置稅減免、財政補貼及牌照優惠政策,使用端配套充電基礎設施補貼與運營優惠,形成貫穿“研發-制造-銷售-使用-服務”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撐網絡。同時,深度推進“智能網聯+”戰略轉型,以車路協同、5G通信、大數據平臺等技術為載體,構建智慧交通管理體系。
2.3.2 居民消費需求擴大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跨區域交流的增多以及經濟結構的優化轉型,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保持上升趨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自2020年以來,我國汽車銷量持續保持增長,產銷總量已連續13年穩居全球首位,汽車已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對象。
2.4 外部風險
根據聯合國《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增速將由2023年的2.7%回落至2024年的2.4%,這一降幅勾勒出世界經濟發展動能減弱的整體態勢。面對全球金融環境持續緊縮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當前正處于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把握戰略機遇的同時也需應對系統性風險。在此背景下,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制造業,其市場運營與產業布局必將面臨新的發展變量與調整壓力。
3 “雙碳”目標背景下汽車企業新布局
3.1 案例1:長城汽車
在“雙碳”目標推進下,長城汽車堅持綠色、清潔能源的研發與投入,積極構建全球低碳汽車產業鏈,從整車研發、配套供應鏈、車輛生產、物流運輸、銷售使用、報廢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布局建立循環低碳的生態鏈,全流程推動碳排放降低。
在車輛生產的排放物減排方面,長城汽車對各類污染物排放實施嚴格管控,通過運用系統管理措施與配備、升級改造污水處理站、廢氣處理設施等各類環保設施以及減排技術,確保在合規排放的基礎上實現減排目標,危險廢物合規處理率達100%。
在能耗方面,長城汽車對重點耗能線體、設備進行工藝、設備參數優化,開展烘干燃氣利用率提升、噴漆室溫濕度參數優化等項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中涂裝烘干燃氣利用率提升項目已在國內主機廠實施,年排放熱量減少24%,燃氣用量降低1.784m/h;通過施行水資源降級利用和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節水措施,實現水資源回用量超百萬噸。同時大力推廣綠色新能源,積極推廣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落地應用,已安裝263MW太陽能光伏電站,2021年累計實現太陽能發電7.127萬度。
此外,長城汽車還設立了短期可持續發展目標:2023年實現首個零碳工廠,到2025年推出50余款新能源車型,持續推廣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落地應用,增設光伏電站等;以及長期目標:通過能源結構調整以及低碳工藝應用,圍繞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建立汽車產業鏈條的循環再生體系,提升工廠電氣化程度,減少高碳排放能源資源的投入,推進電能替代,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最大化。
3.2 案例2:長安汽車
長安汽車圍繞“新汽車新生態”戰略規劃,部署六大核心戰略模塊推進轉型升級。在品牌布局層面,依托四大品牌體系成立阿維塔科技,聚焦高端智能電動車領域,整合硬件研發、軟件生態與數字化交互系統,采用長安、華為、寧德時代聯合研發的智能電動化平臺架構,構建智能化電動汽車產品矩陣。
技術平臺建設方面,通過“整車制造+智能科技+電池技術”的跨界協同模式,與戰略伙伴共同探索新型產品形態。規劃三年內推出涵蓋轎跑、SUV、MPV及創新車型的11款產品序列。產品創新領域啟動“E0”工程,運用AI算法、云端計算及大數據分析技術,重塑智能移動空間的功能邊界。
渠道革新方面,已建成300余家“車和美”直營體驗中心,并著力打造四維互聯的數字化營銷體系,通過直聯平臺打通消費者、制造端、車載系統與服務終端的全鏈路數據,推進渠道資源整合與輕量化運營。服務體系升級聚焦“客戶至上”理念,建立標準化服務承諾體系,提供個性化增值服務方案。
生態構建層面,加速推進智能網聯技術迭代,深化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發應用,持續完善從產品研發到用戶服務的全價值鏈生態閉環,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網聯化方向深度演進。
3.3 案例3:吉利汽車
吉利汽車是國內最早響應國家政策、投身甲醇汽車研究領域的汽車企業,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批量生產甲醇汽車的企業。17年來,吉利在甲醇汽車領域獲得了200余項技術專利,已成功開發甲醇燃料商用車、乘用車共20余款,在全國規?;\行近3萬輛,總運行里程近100億公里。目前,吉利甲醇汽車已走向歐洲在丹麥開展示范運行,無論是從技術成熟度還是產品投放規模方面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技術上,吉利不僅攻克了低溫冷啟動、耐甲醇材料開發、專用潤滑油開發、專用添加劑開發、排放控制、甲醇電噴控制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還擁有甲醇汽車整車研發、制造、銷售的全鏈體系能力,真正從燃料應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踐行環保、低碳、綠色理念。
作為一家致力于為用戶創造超越期待的智能出行體驗、積極改善全產業鏈碳排放量、傾力維護地球環境和自然生態的汽車企業,吉利一直堅持能源多元化布局,助推電動與節能汽車并舉發展,目前已構建起覆蓋純電、混動、換電、甲醇汽車的全路徑新能源電氣化體系。2022年5月,吉利汽車新能源銷量19619輛,環比增長39%,同比增長304%,新能源滲透率達22%創新高,以持續上揚的市場勢頭,助推新能源轉型再進階。隨著第4代帝豪醇電混動轎車的量產,吉利將在“智能吉利2025”戰略引導下,繼續加大在甲醇汽車領域的投入,構建更安全、更綠色、更全面的智能能源體系,持續探索交通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實現交通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3.4 案例4:寶馬汽車
為支持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寶馬集團將可持續發展貫穿整個產業鏈并設立了明確的碳減排目標,即到2030年,計劃將平均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2019年降低40%,其中供應鏈端降低20%、生產環節降低80%、使用環節降低50%。
寶企業將電動化轉型作為碳中和戰略支柱,明確產品電動化路線:2025年前完成全球200萬臺純電車型交付,2030年實現千萬級電動車型市場投放。同步推進產品迭代,基于全新電動化平臺研發的“新世代”車型系列(NEUE KLASSE)將于2024年啟動試制,2025年正式投放市場。
為支撐戰略轉型,寶馬推出全球智造標準,以“高效能、零碳排、智能化”為核心理念重構生產體系。該標準通過柔性制造系統實現多動力平臺兼容生產,融合工業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虛實交互的數字孿生工廠,實現全球生產基地的云端協同研發與實時生產優化。同時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采用清潔能源與低碳工藝組合拳,全面提升沈陽等全球生產基地的制造能效。
參考文獻:
[1]劉明杰.基于SWOT-AHP模型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發展策略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4,45(08):60-66.
[2]蔣紅梅,林保輝,牟林.五菱新能源汽車營銷策略深度剖析與優化建議[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5(05):68-72.
[3]張青鑫,李涵,李素華.基于SWOT-PEST的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戰略研究——以東風汽車為例[J].科技與創新,2024(23):55-57.
[4]趙聰竹.基于SWOT探究用戶生態與汽車新四化應用前景[J].活力,2023,41(24):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