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教育中,跨學科教學已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手段。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資源,將其融入生物學教學中,不僅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為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深人理解與應用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探討如何借助傳統文化賦能生物學教學,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全面理解與應用,以及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傳統文化背景下初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民族、地域及精神價值,對跨學科教學在初中生物學中的應用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涵蓋了民族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地方精神等多個方面,其蘊含的智慧與價值觀成為教學中寶貴的資源。在生物學的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讓生物學的概念更加貼近生活和文化內涵,同時拓展了學生的認知領域。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視角,還加強了學科間的聯系。在教學中,將生物學與物理、化學等學科相互關聯,有助于提高學生跨學科的理解能力。通過將物理的物質觀念與能量觀念融入生物學的知識體系中,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生物學的理論與實踐,這也為學生創造了更為廣闊的認知視野。而跨學科教學還鼓勵學生綜合能力與創造力的提高。在實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被鼓勵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外,要應用多學科知識創新性解決問題。此類教學方式不僅僅注重于學科之間的知識遷移,更強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多角度綜合思考,從而促進了學生個性化創造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的探索
1.主題研討,傳統文化賦能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直接決定了跨學科教學的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學校應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強調傳統文化對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的影響。傳承民族精神、地方風俗習慣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更新教師的教育發展觀念,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素質。通過校際交流活動學習其他學校的成熟辦學經驗,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建設特色化的教育模式。在專題研究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結合教學實踐,引導教師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學校教師培訓中,強調傳統文化的應用。通過年級教學交流活動,學校鼓勵教師圍繞中華傳統文化展開主題研討,探討跨學科銜接點與傳統文化的內涵融合。教師以個人教學經驗為基礎,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享見解,這有助于教師開拓新的教學思路。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應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課程,推動跨學科教學發展目標的實現。生物學教師可結合網絡教研活動,利用在線交流分享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說課和講課環節,教師展示如何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教學。相互借鑒學習和交流辨析,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的綜合培訓應側重傳統文化在跨學科教學中的科學實施,以確保教師能更有效融人傳統文化元素,賦能跨學科教學的發展。
2.信息教學,傳統文化賦能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信息技術課堂。利用傳統文化元素,創造趣味性、富有教育價值的動態視頻、影像資料以及文字圖片,促進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直觀認知。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傳統文化場景的認知,探索其中涉及的學科知識。例如,展示傳統面食制作場景,既涉及生物學的發酵知識,也關聯到物理中的沸騰條件和能量傳遞,以及化學中的物質變化過程。此類教學手段有助于將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向學生深入解釋多學科的知識體系。教師還可借助電子課件,靈活切換影像視頻、資料展示和知識講解,通過電子白板的功能,將傳統文化與生物學知識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發酵過程的內涵。在趣味學習中,教師對多學科概念進行重點標注和知識整理,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對傳統文化場景的科學整理,制作思維導圖等工具,促使學生在跨學科知識學習中更具主動性。傳統文化的引入不僅拓展了教學形式,也提高了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探索和認知能力,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多學科綜合能力。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將傳統文化與跨學科教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有趣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初中生物“第二節血流的管道一血管”這一課程的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和跨學科教學將為學生提供更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結合血管系統的相關知識,創造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學內容。例如,以傳統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通過影像資料和文字圖解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經絡”與血管系統的異同,探索中醫“經絡”與現代生物學的聯系。教師可以展示傳統穴位按摩與血管系統的關聯,引導學生了解穴位按摩對血管健康的影響,深入探討中醫“氣血運行”與血管系統的功能。在跨學科教學的框架下,教師還可以結合物理學中流體運動的概念,比如管道和血管的類比,引導學生理解血管內液體的流動規律。以“傳統灌溉工程”為切入點,通過電子課件和視頻展示,引導學生對比古代灌溉工程和血管系統的異同,探究不同體系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教師還可以設計實驗,模擬古代灌溉工程與血管系統的流動特征,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與觀察,更直觀地理解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問題導學,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
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不僅傳授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邏輯關聯,還將傳統文化的智慧融人問題導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和啟發,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科學探究,激發其認知動力,從而提出新的學習問題。問題導學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問答,而是通過一系列問題串聯,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文本主題核心概念。例如,教師以傳統農耕經驗為例,引導學生思考農作物生長所依賴的因素。學生可以運用地理、化學和生物等多學科知識,解釋作物生長的地理位置選擇、植物特性以及科學施肥等要素。教師通過問題導學,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并將傳統文化智慧融人跨學科教學中。問題導學不僅在教學中串聯多學科知識,更是將傳統文化的啟示融入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此類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在生物學跨學科教育中的應用理解。傳統文化賦予問題導學更為豐富的內涵,促進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全面理解。
4.項目任務,傳統文化賦能自主學習
教師在項目學習中不僅應注重知識傳遞,更應將傳統文化的智慧融人任務設置中,推動跨學科教學的深度實施。通過挑戰性問題的提出,教師引導學生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拓展飲食與健康話題。例如,教師可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飲食養生的智慧為靈感,引導學生設計健康食譜。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結合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中的養生理念,運用中草藥、季節食材等概念,設計具有傳統特色的健康飲食方案。有的學生可能借鑒了民族習俗,結合傳統節氣、節日飲食習慣,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營養搭配方案;另一些學生可能通過地方風俗習慣,探討地方特色食材的獨特營養價值。學生在任務中,結合傳統文化智慧,提出有創意、有深度的飲食設計方案。通過任務的合理設置,教師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傳統文化在健康飲食方面的價值。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融合傳統文化元素,提出多樣性的飲食理念。此類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健康飲食的興趣,也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傳統文化賦予項目任務更深刻的內涵,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并為學習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有效途徑。
例如,在初中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課程中,融人傳統文化的飲食元素,將為跨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素材。教師可以以傳統飲食文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飲食與健康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習傳統飲食習俗,了解古代社會中飲食文化的形成與演變,以及此類傳統文化是如何影響當今人們飲食習慣的。學生可在小組合作中,結合傳統節氣、地域風俗,探討不同地域的飲食特色及其對健康的影響。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傳統節日或地域特色,引導學生分析傳統飲食在生物學中的意義。學生可以研究特定節日食品的營養成分、草藥或季節食材的養生價值,進而提出結合傳統飲食文化的飲食改良方案。比如,結合節氣,提出健康飲食的組合與搭配,探討不同地域的特色食材對人體的營養作用。此類教學過程將傳統文化中的飲食元素與生物學知識相融合,激發學生對傳統飲食文化在生物學中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場景和探索空間。
5.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借助生活實踐載體,將生物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實現對生物學理論知識技能的創新應用。教師可設置開放性的實踐作業,引導學生可以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生活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傳統中草藥的運用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現代社會對中草藥的認知逐漸減弱,學生可以選擇某一種中草藥,如人參,通過文獻資料、采集、鑒別、炮制、飲用等多個環節,深入了解其藥用價值以及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學生還可以通過生物學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活性成分、生長環境等生物學特性,并結合現代醫學研究,了解其現代應用。在社會實踐調查之后,學生將自己的觀察和分析結果進行整理,得出結論,闡述中草藥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生物學中的重要性。并且針對當地的情況,提出傳統中草藥的傳承和應用建議。圍繞生物學和傳統文化的結合,學生可以提出促進傳統中草藥的保護與傳承,以及現代醫學與傳統藥物相結合的發展設想,完成對生物學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創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成果的展示,以各種創意方式詮釋中草藥的價值,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6.品味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
在開展初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時,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為教學提供有趣且豐富的內容。一種明確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春節文化,可以被納入生物學課程中。通過春節文化,學生可以學習與生物學相關的主題,如農業和生育。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中國春節的傳統農耕活動,了解季節變化如何影響作物生長,這與生物學的季節性生態學有關。同時,學生也可以研究與生育和繁殖有關的春節傳統,如舞龍舞獅,此類比較獨特的傳統文化元素可以與生物學的遺傳學相關聯。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生物學相結合,學生將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并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此類融合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跨學科教學更加生動和有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從而指導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教學中所包含的生物學教學理論,促進生物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與轉化。
在“植株的生長”這一課程中,教學注重傳統文化在植物生長方面的應用。通過傳統農耕經驗的引導,學生了解了中國古代先民對植物生長的深刻認知。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古代先民如何種植植物、發現生長規律,并根據植物生長規律安排生活。此類教學方式展現了先民的民族精神。教師不僅傳授了植物生長的基本知識,更將傳統文化智慧與生物學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感知植物生長規律的深刻啟示。通過此類教學方法,學生不僅深人理解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還能體會到傳統文化在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總體而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精髓,在生物學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通過傳統文化與生物學的有機結合,初中生物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同時也在跨學科教學中創造了新的可能性。期待通過更多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與生物學的融合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韓艷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物學課程的思考和實踐》,《中學生物教學》2023年第12期。
[2]崔瑩瑩《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之探究》,《新課程(教研版)》2021年第39期。
[3]霍雁翎《初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的探索與思考》,《生物學教學》2022年第10期。
[4]史俊花《初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5]楊心媛、字發、范麗仙《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跨學科教學思考與設計一以“細胞膜成分的探索”為例》,《中學生物學》2022年第9期。
[6]龔麗娜《跨學科知識整合視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研究》,《中學課程資源》2021年第11期。
[7]李明霞《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現代教育科學》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