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烈士紀念館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宣教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文獻梳理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內容的歷史演變脈絡、文化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發現,宣教內容既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精神傳承,又反映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與時俱進。建議創新宣教形式、深化文化內涵、拓展功能定位,使革命烈士紀念館在新時代更好地發揮育人育才作用。
關鍵詞: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內容;歷史意義;文化價值;紅色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9.027
0 引言
革命烈士紀念館是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場所,其宣教內容經歷了從單一紀念功能到多元文化傳播的發展歷程。當前,對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內容的系統研究尚顯不足,特別是其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層挖掘與當代轉化應用仍有待加強。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內容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對于傳承紅色基因、涵養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薪火傳承:歷史長河中的宣教印記
1.1 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歷史沿革
革命烈士紀念館始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歷了從零星分散到系統規劃的發展歷程①。20世紀50年代,各地相繼修建烈士陵園、紀念碑和紀念館,以緬懷革命先烈、凝聚民族精神。這一時期的紀念設施多以紀念碑和烈士墓為主,展陳內容側重于記錄烈士事跡和革命歷史。隨著時代發展,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重視紀念設施的整體規劃,大規模修建和改造革命烈士紀念館,形成了以省級紀念館為龍頭、市縣級紀念設施為支撐的紀念體系。
20世紀80年代至今,革命烈士紀念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規?;I化和體系化的特點。各地紀念館在建筑風格、功能布局和管理機制上不斷創新,由單一的紀念場所逐步發展為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后,紀念館建設更加注重精品化和特色化,充分挖掘地方革命歷史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傳承基地。
1.2 宣教內容的時代特征
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內容的演變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訴求和價值取向。新中國成立初期,宣教內容以歌頌革命英雄事跡、宣傳革命歷史為主,通過展示烈士遺物、革命文獻和歷史圖片,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②。這一時期的宣教內容多以個體烈士事跡為切入點,重點展現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偉大犧牲,在情感共鳴中傳遞革命理想。
進入新時期后,宣教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不僅關注個體英雄事跡,還注重展現革命群體的集體奮斗歷程。展陳內容開始突破單一的革命歷史敘事,融入區域文化特色和時代發展元素,通過革命歷史與地方發展、紅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構建多維度的革命文化傳播體系。宣教主題也從單純的革命歷史教育拓展到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多個層面。
1.3 傳播方式的轉型升級
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傳播方式經歷了從靜態展示到動態互動的深刻變革。傳統展陳以實物陳列、圖片展示和文字說明為主,輔以模型場景和歷史影像資料,形成了以參觀者單向接受為特征的傳播模式③。隨著陳列技術的進步,聲光電等現代展示手段的逐步引入,展陳形式更加生動直觀,極大增強了革命歷史展示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數字時代的到來為革命文化傳播注入新的活力,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歷史場景再現更加真實震撼。互聯網平臺的廣泛運用突破了時空限制,通過線上展覽、云端導覽和數字檔案庫等形式,實現了革命文化傳播的立體化和普及化?!盎ヂ摼W+”模式的創新應用,不僅擴大了受眾群體,更為革命傳統教育開辟了新途徑,使革命精神的傳承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2 精神豐碑:文化積淀的深層解讀
2.1 革命精神的凝練與傳承
革命烈士紀念館通過對革命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深度挖掘,凝練出了堅定信念、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革命精神內核④。這些精神元素在展陳內容中得到系統呈現,如劉胡蘭展區重點展現“寧死不屈”的革命意志,狼牙山五壯士展區突出“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董存瑞展區彰顯“勇于犧牲”的獻身精神。每一個展區都通過細致的史料考證、生動的場景還原和深刻的精神詮釋,使參觀者在歷史場景中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境界,實現革命精神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革命精神的傳承體現在對歷史細節的挖掘和現實意義的闡發兩個層面。紀念館通過收集整理革命文物、口述史料和歷史檔案,還原革命先烈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與擔當。如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通過“地道戰”展區,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民一心、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江西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群通過“蘇維埃政府”專題,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解放事業頑強奮斗的革命精神。這些展陳內容不僅記錄了革命歷史,更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使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持久生命力。
2.2 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層價值
愛國主義教育在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宣教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其價值內涵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深化。紀念館通過革命歷史的情境化呈現,激發參觀者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⑤。如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以“血與火的歷史”為主線,通過革命先烈在血腥鎮壓下堅持革命斗爭的歷史場景,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追求;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則通過“信仰的力量”主題展覽,展示了革命志士堅守理想信念的感人事跡,引導參觀者思考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層價值還體現在對革命歷史與現實發展的深度關聯上。紀念館在展陳內容中注重挖掘革命歷史對當代發展的啟示意義,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變革。如延安革命紀念館通過“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專題展,將革命年代艱苦奮斗的歷史場景與新時代陜北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行對比,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進程。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加深了人們對革命歷史的理解,更激發了建設美好未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愛國主義教育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2.3 紅色文化的時代表達
紅色文化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展現形式不斷創新,內容表達更加多元。紀念館在保持革命歷史原真性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展陳技術和藝術手法,將紅色文化元素轉化為生動的視覺符號和情感載體⑥。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通過“星火燎原”多媒體沉浸式體驗區,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輩在艱苦環境中開展革命斗爭的堅定信念;西柏坡紀念館利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進京趕考”歷史場景,使革命歷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紅色文化的時代表達還體現在對傳統革命教育方式的突破和創新上。紀念館積極探索“互聯網+”思維,通過短視頻、動漫、微展覽等新媒體形式,使紅色文化更貼近年輕群體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如四川紅軍長征紀念館開發的“重走長征路”線上互動游戲,通過虛擬場景再現長征路上的重大事件和感人故事,讓參觀者在互動體驗中感悟長征精神;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推出的“AR革命英雄”導覽系統,讓歷史人物“活”起來,與參觀者實現虛擬互動,使革命歷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3 使命擔當:價值意蘊的時代彰顯
3.1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革命烈士紀念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發揮著獨特作用,通過革命歷史的生動展現,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理念融入宣教內容。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鐵血長城”展區通過八百壯士、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群體的感人事跡,展現了革命先烈舍生取義的崇高品格,潛移默化地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遵義會議紀念館通過“偉大轉折”主題展覽,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敢于擔當的優秀品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革命傳統教育有機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還體現在對革命精神時代價值的挖掘上。革命烈士紀念館通過專題展覽、互動體驗和情景教學等多種形式,將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與當代價值追求相融合。如鄧小平故居紀念館設置了“改革創新”主題展區,通過展示鄧小平同志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弘揚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西安事變紀念館則通過“歷史轉折”專題,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的政治智慧,引導觀眾思考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價值追求。這種將革命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的方式,使價值觀教育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3.2 構建現代文化傳播體系
革命烈士紀念館現代文化傳播體系的構建,體現在傳播渠道、內容形式和受眾互動等多個維度。在傳播渠道上,紀念館突破傳統單一展陳模式,建立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開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定期推送革命歷史故事和文物知識;金寨革命博物館開發“數字展館”系統,實現全景虛擬導覽和在線預約講解,極大拓展了文化傳播的覆蓋范圍。在內容形式上,紀念館注重運用數字技術提升展陳效果,通過立體投影、全息影像等現代展示手段,讓靜態的文物史料“活”起來,增強觀眾沉浸式體驗。
現代文化傳播體系的構建還注重受眾參與和互動反饋機制的完善。革命烈士紀念館通過開發互動體驗項目、組織主題教育活動,提升觀眾參與度和體驗感。如西柏坡紀念館設計“重走趕考路”實境課堂,讓參觀者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等方式,深入理解革命歷史;延安革命紀念館推出“尋訪革命足跡”研學活動,組織青少年走訪革命舊址,開展口述史采訪,使革命歷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創新紅色教育方式方法
紅色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和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兩個方面。革命烈士紀念館打破傳統說教式教育模式,積極探索情境體驗、互動參與等新型教育方式。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開發“革命星火”情境劇本,通過原創音樂劇、情景短劇等藝術形式,再現革命歷史場景;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設計“冰雪長征”體驗項目,讓參觀者穿越時空,切身感受抗日戰士的艱苦卓絕。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增強了教育效果,更激發了觀眾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紅色教育的創新還體現在對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上,紀念館積極與學校、社區、企業等建立合作機制,形成協同育人格局。如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與全國多所高校合作,開發“信仰之源”研學課程,將革命傳統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有效結合;徐特立紀念館聯合社區開展“紅色家風”主題活動,通過講述革命先烈家風故事,弘揚優良傳統。同時,紀念館注重利用新媒體技術開發教育產品,如開發革命歷史題材的手機游戲、動漫作品,推出紅色文創產品,使紅色教育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實際,實現革命精神的代際傳承。這種多元化、立體化的教育方式,有效提升了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4 育人沃土: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
4.1 數字技術賦能展陳方式
數字技術在革命烈士紀念館展陳中的運用日益深入,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使歷史場景再現更加真實震撼。如江西瑞金葉坪革命舊址通過全息投影技術還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時的歷史場景,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莊嚴氛圍;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運用多媒體聲光電技術,將起義爆發前夕的緊張氣氛和戰斗場面立體呈現,讓參觀者深刻體會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采用數字沙盤和立體投影,全方位展示辛亥革命時期廣州起義的整體態勢,使歷史事件的展示更加生動形象。
數字技術還促進了展陳內容的系統整合與深度開發。革命烈士紀念館通過數字檔案庫建設,實現了革命文物、歷史檔案的數字化保存和智能檢索。如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建立了“烈士檔案數據庫”,將分散的革命史料進行數字化采集和系統整理,形成可查詢、可利用的數字資源庫;延安革命紀念館開發的“數字文物導覽系統”,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對珍貴文物進行建模,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幕實現文物的多角度觀察和深度了解。
4.2 多元載體豐富表現形式
革命烈士紀念館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展陳載體,突破傳統靜態展示的局限。如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通過大型歷史情境劇《廣州起義》,以舞臺藝術的形式再現革命歷史,讓觀眾在視聽盛宴中感受革命精神;福建古田會議紀念館開發的系列革命題材動畫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講述古田會議精神,深受青少年觀眾的歡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推出的革命歷史微電影《星火》,通過細膩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刻畫,展現了革命年代普通群眾的真實生活,使革命歷史更具感染力。
多元載體的運用還體現在展陳空間的創新設計上。革命烈士紀念館打破傳統展廳格局,創造沉浸式的參觀體驗空間。如遵義會議紀念館利用燈光、音效等環境要素,營造出會議召開時的歷史氛圍,讓參觀者置身其中;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設計的“東北抗日戰場”體驗區,通過場景復原和環境模擬,再現了東北抗日聯軍在嚴寒中堅持斗爭的艱苦環境。這種空間設計不僅增強了展陳效果,更讓革命歷史教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4.3 互動體驗深化教育效果
互動體驗式教育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的應用不斷深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如四平戰役紀念館設計的“戰地尋訪”體驗項目,讓參觀者穿越歷史時空,親身感受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場環境,參觀者通過模擬戰地通信、識別軍事地圖等互動環節,加深對戰爭歷史的理解;石家莊革命烈士陵園開展的“紅色記憶”情境教學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現,讓參觀者重走革命先輩的戰斗路線,在體驗中感悟革命精神。這種沉浸式的互動體驗,使革命歷史教育從單向灌輸轉向主動參與。
互動體驗的創新還體現在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探索上。革命烈士紀念館根據不同年齡段觀眾的特點,開發系列互動體驗項目。如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針對青少年群體推出“紅色尋寶”游戲,將革命歷史知識融入闖關任務中;重慶紅巖魂陳列館組織“革命故事會”活動,邀請烈士后人講述親歷故事,讓革命歷史更具真實感和說服力。同時,紀念館還注重發揮志愿者隊伍的作用,通過“小小講解員”培養計劃,讓青少年從講述者的角度理解和傳播革命精神。這些豐富多樣的互動形式,不僅提升了教育效果,更推動了革命精神的代際傳承。
5 結語
文章深入探究了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內容的歷史文化價值。研究解決了宣教內容如何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問題,為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未來,革命烈士紀念館宣教工作將在數字化轉型、內容創新和功能拓展等方面持續探索,不斷增強革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為培育時代新人、傳承紅色基因作出更大貢獻。■
注釋
①張靜.文化自信與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價值分析[J].黨史文苑,2024(10):16-18.
②李晶晶,潘晴晴.文化強國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及弘揚路徑研究[J].水文化,2024(8):31-33.
③吳慶紅.江西省烈士紀念設施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3.
④方娟.紅色文化育人的理論來源、當代價值與實現路徑[J].中國軍轉民,2023(24):83-84.
⑤李文娟.紅色文化傳承教育下革命烈士紀念館檔案利用的創新措施[J].黑龍江檔案,2022(4):27-29.
⑥劉茜茜.探討革命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對當代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以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