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改造世界,勞動創造文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品德;無私奉獻,銳意進取,勇于創造,是新時代青年應該樹立的勞動觀念?!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前言中寫道,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照修訂前的語文版本,新版語文增加了“勞”的內容,即勞動教育。比如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設置了三篇以“勞動光榮”為主題的學習內容。下面,筆者詳細論述精心研讀課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將課文主題落在實處的創新性探索。
一、“勞動光榮”單元的學習要求
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安排各單元的學習內容。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勞動光榮”,涵蓋“責任擔當”“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三項要求,編寫組安排了合適的學習內容。其中第4課包含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三篇課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一文講述了從中國稻田里走出來的世界級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他身上那種勇于創新、熱愛勞動、不畏艱苦、忘我獻身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文章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掌握細節描寫和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文要求學生認真梳理文章內容,明確文章結構,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通訊的寫作特點,學習平凡人物張秉貴不平凡的勞動品質;《“探界者\"鐘揚》一文要求學生熟悉鐘揚的生平事跡,把握文章線索,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學習鐘揚的探索精神。第5課《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要求學生掌握文章結構,了解新聞評論的特點及寫作方法,熟悉并運用多種表達技巧,以更加全面的視角來闡釋\"工匠精神\"的主旨,并從中獲取對當下社會發展的認知與思考。第6課安排了《榮苣》和《插秧歌》兩首描寫勞動的古詩,要求學生能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理解古詩內容,賞析古詩巧妙的修辭手法和煉字技巧,深刻感受當時人們在勞動時所表現出的快樂和情趣,進而體會勞動之美。
學習任務群是組織各單元學習內容的另一條線索,每個單元設置若干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任務,以確保教學任務的落實。本單元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所選課文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實踐性讀寫與交流活動”中的知識,編入兩首表現古代勞作的詩,旨在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皩憙炐阈侣勍扑]書”“寫人物要突出細節\"是本單元寫作活動的主要內容。
很明顯,教材編寫組是在對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需求進行深人研究后,精心安排了這三課的學習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改造社會,勞動創造文明\"的思想,為新一代高中學生提供一個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涵蓋學科知識與實踐活動的學習新平臺,鼓勵學生秉持悠久的勞動傳統,弘揚勤奮、敬業、樂群的精神,激勵學生積極擁抱新時代,努力拼搏,敢于面對挑戰,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競爭實力。
二、基于教學實際的課文篩選
基于以上論述不難發現,疏通整個單元的課文文意其實并不難,難的是讓“勞動光榮”的時代精神,在學生身上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實現,并能達到入心入腦的效果,這項任務相當艱巨。因此,必須找準一個合適的切入口,以點帶面,逐步實現。
一篇課文,從疏通課文內容、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到落實單元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人物通訊、新聞評論的寫作方法,并能深切體會到古詩中的勞動之美,這中間存在著巨大的教學挑戰。如果學生對課文的精神內核的理解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就不能隨著作者的筆觸深切地理解勞動人民的光輝形象,不能體會主人公胸懷感恩、服務人民、回饋社會的高尚精神,就不能真正地觸動學生內心,那么后面的寫作目標將很難落到實處。
當前,人們既需要具有巨大潛力的科學家、擁有先進技術的科技精英,也需要以自身行動去方便和溫暖普通民眾的一般勞動者。所謂一般勞動者,就是像張秉貴一樣,直接面對服務對象,熱情服務每一位購物者,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的人。這樣的人,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所以學生讀起他的故事時會感覺很親近。
《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文最早刊于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報》,文章以張秉貴工作時的熱情服務場景作為文章的開篇,并采用了口語化的描寫,因而具有很強的現場感,讀起來親切感人。平凡感人的事例不僅凸顯了張秉貴的光輝形象,還突出了勞動模范的現實意義,這在那個電視、網絡還不普及,人們主要依靠廣播、報紙等獲取信息的年代,是非常成功的傳播方式,也是人物通訊寫作的經典范例。從這個角度出發對第二單元第4課的三篇文章再進行梳理,發現張秉貴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三、落實課文主題的創新性探索
作為教學案例,如何更全面、更立體地展示張秉貴的服務精神,不但是實現本篇課文教學目標的關鍵,而且是本單元教學探索成功與否的關鍵。展示人物形象,宣傳人物精神,主題演講和課本劇排演是教學中經常采用的兩種活動形式,它們各有所長,且都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所以,嘗試將兩種活動結合起來使用,是落實課文主題的創新性探索。
第一階段:主題演講。
首先,要求學生認真通讀全文,然后指導學生將張秉貴的典型事例進行梳理,并對人物形象進行簡要點評。例如,一位婦女逛商場,小孩子哭著鬧著要糖果吃,張秉貴趕緊輕聲細語地拿糖果哄孩子,工作態度耐心細致、周到體貼;一位男游客來北京,著急趕火車,但還想買些糖果帶回家,可是買糖果的隊伍很長,男游客十分焦躁,張秉貴發現后立馬協調,在獲得隊伍前面顧客的同意后,先賣了糖果給這位男游客,并熱情地指引道路,張秉貴急人所急、解人所難的舉動,獲得了在場顧客的一片掌聲;一位女士剛和孩子吵完架,對迎上來介紹糖果的張秉貴沒有好臉色,張秉貴卻能以熱對冷、耐心寬慰對方;張秉貴老兩口最心愛的唯一的女兒得了重病,日夜說著胡話,他把女兒送進醫院后,在上班的路上,邊走邊想:我是人民的售貨員,這表現了他隱忍克制、愛崗敬業的精神;在\"抓大號買賣\"事件中,張秉貴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體現了他自我反省、不斷成長的精神;面帶病容的女顧客來買糕點,張秉貴能體諒顧客、周到服務;在舊社會,張秉貴賣冰激凌時曾遭到國民黨兵痞的欺凌,所以能在新社會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張秉貴的內心熱血澎湃、充滿感激;他花自已的錢買了230多種糖果來品嘗,這體現了張秉貴主動求知、嚴于律己的精神;他去東風市場一家飯館吃夜宵被群眾認出來了,他的工作精神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贊揚,他深受感動;
全國各地的學生、煤礦女隊長、青年農民等給他寫信寫詩,張秉貴的事跡被廣泛傳頌,經久不息。當對課文進行這樣一番梳理之后,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熟悉課文,并掌握課文的細節。
其次,在語文課代表的協助下,班級可以開展“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勞動觀念”的主題演講活動。首先是活動準備。組織學生走進圖書館,或者利用網絡,查閱有關張秉貴的更多資料,觀摩優秀的演講視頻,并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推選出小組長來負責本組活動,每組推薦一篇優秀的演講稿。其次是活動落實。第一步,緊扣課文,回顧細節,整理演講稿。通過張秉貴的故事感受勞動的崇高與美麗,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并交流對勞動的看法,暢談對勞動的體會。張秉貴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樹立起的服務業的勞動模范,現在入選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供學生學習,說明張秉貴的精神不過時,在當下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需要大力弘揚。課文的語言通俗易懂,很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第二步,開始演講比賽,并評選出優秀的演講者;第三步,對演講活動進行點評和總結。
舉辦主題演講活動意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感受勞動的光榮、崇高、偉大和美麗,從而自覺地傳承勞動精神?!洞髮W》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勞動改造世界,勞動創造文明,勞動是我們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根本。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只有腳踏實地,不忘初心,努力前行,才能成為最美勞動者;只有每個人都無私奉獻、銳意進取、勇于創造,才能讓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從制訂活動的基本流程、比賽規則和評分細則,到對相關崗位的人員職責進行明確安排,都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第二階段:課本劇排演。
在主題演講的基礎上,繼續深挖課文內涵,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實用類文本選材的特點是:真實、不虛構、典型,人物的品質與精神獨一無二的,可以是國家大事,也可以是老百姓的尋常小事?;谝陨咸攸c可以針對性地進行課本劇排演。
第一步,籌備階段。提前兩周將活動任務布置下去,以班級A和班級B的語文課代表為核心分別確定各班的\"導演”(可由語文課代表擔任),同時組建劇本編寫團隊、演員演出團隊、后勤服務團隊。演出要成功,劇本是關鍵,所以要提前完成劇本的初創,然后指導學生反復打磨劇本,最后綜合兩個班劇本初稿的優點,形成課本劇劇本的終極版,然后動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上仍诎嗉墐炔垦莩觯缓髢蓚€班公開進行比賽,并邀請所有學生前來觀演。賽后組織全體學生進行投票,選出優勝班級和表現出彩的學生。最后將兩個班級同一角色表現更出彩的學生挑選出來,組建一個最強表演團隊,積極投入排練,待時機成熟,向學校申請合適的場地進行演出。
第二步,公開演出階段。導演由比賽勝出的班級的導演擔任,演員則是兩個班二選一勝出的學生,這也算是資源整合,強強聯手了。接下來就是根據之前的舞臺經驗,繼續打磨完善劇本,并進行為期一周的排練,然后正式向學校申請演出場地,最好是學校的大禮堂。場地規格越高,活動受學生的重視程度就越高。當然,經過這一番精心打磨后,接下來在學校開展校園藝術周活動時,這個節目就可以直接登臺演出了,如果學生的演出獲得成功,會有可能奔向更高、更大、更遠的舞臺。
無論是上臺演講釋放激情的學生,還是在舞臺上盡情展示自己表演天賦的學生,抑或臺下觀賞鼓掌的學生,他們都會被張秉貴熱愛勞動、熱情服務人民的精神所深深打動。這股精神一旦觸動學生的靈魂,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思考,那么接下來完成人物通訊稿、新聞評論的寫作,以及完成古詩中勞動畫面的鑒賞等任務,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對其他課文的學習。
四、問題成因及解決問題的策略
無論是主題演講,還是課本劇排演,都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革新語文課堂弊病,展示語文課堂魅力的重要窗口,如果這種教學探索能得到鼓勵,并能得到強有力地推行和落實,這對更新教師教學手段,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具有深遠影響。那么問題來了,既然主題演講和課本劇排演有如此大的魅力,那為何沒有在語文教學中形成一股風潮?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二者不受重視,二是缺乏資金支持,三是沒有專業指導。
要扭轉這種狀況需要做好這些工作:首先,要爭取到學校管理層對語文教學探索的重視和認可,獲批專項資金購置一批語文教學探索方面的專業書籍,同時多組織一些專題講座和研討活動,多舉辦一些大型的賽教比賽。其次,申請組建語文課堂革新社團,面向學生多開展一些主題活動,比如辯論賽、主題演講、課本劇排演等,給學生普及相關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革新探索。最后,從長遠看,建議在新高考評價機制下,從學生長遠發展出發,注重學生成長的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參加的辯論賽、主題演講、課本劇劇本創作、改編及舞臺表演等活動,全部納入社會實踐考核環節,并配套相關的激勵機制,讓語文教學探索真正具備持久的發展動力。
教師在進行課堂探索時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克服畏難情緒。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課堂探索活動的價值,卸下畏難的思想包袱。二是優選課改探索的優秀課文。帶領學生認真研讀文章,梳理文章內容,了解文章寫作背景,把握文章主題,發掘作者的創作意圖。三是鼓勵劇本原創。無論是辯論賽、主題演講,還是課本劇排演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原創的重要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原創能力,并能根據學情指導學生積極進行各種課堂探索嘗試。四是落實課堂探索。從源頭抓起,向學校申請至少一周一次的專題課時,做到課堂展示時,提前通知,分組表演,盡量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舞臺要簡單布置,營造表演氣氛,服裝、道具也要準備,但應降低表演難度,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語言表達上,指導學生把握活動的節奏,突出表達的語言特色,語速、語調、停頓要精準。五是師生共同點評。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對課文的點評逐步引向對學生課堂活動細節展示的更高層次的點評上??梢酝七x出活動展示出彩的小組與其他班級進行比拼。總之,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更多地開展語文課文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筆者以《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文為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深度挖掘,以主題演講和課本劇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深刻領會“勞動光榮\"的精神實質,效果良好。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從疏通課文內容、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到落實掌握人物通訊、新聞評論寫作方法、鑒賞古詩中勞動之美的教學目標,就容易很多了。另外,從對張秉貴的事跡進行深度探索,延伸到對袁隆平、鐘揚及其他人物事跡的探索,就會變得駕輕就熟。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高新區渭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