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教育理念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對于教育方面的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綠色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師著力構建具有開放性、整體性和持續性發展的數學課堂,確保師生之間的動態平衡,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課堂中,內化自身對于數學知識的感悟與體會,重構數學認知結構,增強數學素養,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也推動著我國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實現新的發展與突破。如何避免在教育教學中出現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綠色教育理念,將“和諧、高效”作為課堂教學目標,在建設高效課堂教學環境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綠色教育理念概述
(一)內涵分析
在傳統數學課堂中,主要是以教師、課堂與教材為中心,教學時間長,且效率較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得不到培養。加之傳統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難以對知識進行有效拓展,單純以題海戰術為主,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較大限制。
在綠色發展背景下,經濟增長不能以高污染、高消耗為代價,同樣在教育發展中,教學質量的提升更不能依靠題海戰術,以破壞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以及創造能力為代價。綠色教育發展理念是順應當前“和諧、高效、可持續”的時代要求提出的價值追求,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綠色教育理念是必然要求。具體來看,和諧是綠色教育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高效是綠色教育的手段與保證,可持續發展是綠色教育的目的與方向。
(二)價值分析
綠色課堂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教學環境等多維要素構成的開放性動態系統。在這個生態化教育場域中,各要素既保持相對獨立性又形成有機聯動,共同服務于育人目標的實現。綠色課堂的建構理念強調要素間的深度交互,致力于營造動態生成、自主生長、潤物無聲的數學教學場域,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發展與精神成長的立體空間。這種教育形態不僅承載著知識傳遞的功能,更通過思維碰撞與情感共鳴,促成學生認知完善與人格成長的雙重躍升。
其核心特征有三個維度:其一,交互共生性。綠色數學課堂突破傳統單向知識傳輸模式,在師生間搭建平等對話平臺,使人文關懷成為課堂的精神底色。知識信息流在多維主體間形成網狀交互,通過觀點分享、思維碰撞、方法共創,構建起師生學習共同體。這種交互機制不僅能激活課堂氛圍,還能在學生的思想碰撞中催生創新火花。其二,差異適配性。承認并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是綠色教育的重要前提。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課堂設計充分考量學生在思維特質、學習風格、發展節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通過彈性教學目標、分層任務設計、個性化學習支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最近發展區\"獲得實質性成長。這種差異化教學不是降低標準,而是為每個生命量身打造成長階梯。其三,生命整體性。綠色教育超越工具理性,將數學教學升華為生命成長的過程。知識習得與能力培養不僅是載體,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培育科學精神,借助問題解決過程錘煉意志品質,在合作探究中學會共情與協作。教師運用情境化教學、項目式學習等策略,引導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實現認知發展、情感陶冶與人格完善的和諧統一,讓數學課堂成為滋養生命成長的沃土。
二、基于新時代綠色教育理念生成的教學觀
(一)激發興趣
教師與學生是組成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元素,為了突出綠色課堂教育理念,我們必須重視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協調,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師生能在數學課堂中實現共同成長。為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促使學生在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愉快、飽滿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我想學一我會學一我還想學”的良性循環,在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與學習能力的同時,使其對數學學科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總結現有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小組合作、任務驅動、小組競賽等教學方法均有一定成效。基于新時代綠色教育理念,小學數學教師要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目標。
在學習“分數的意義”一課時,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來展開教學,將學生劃分為不同數量的小組,然后共同完成探究任務。如教師會發放提前準備好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分數的概念。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分數1 / 5 、 1 / 4 、 1 / 3 、 1 / 2 ,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合作,并用教師發放的小棒表示分數。其次,教師鼓勵各小組學生說說自己的分析過程,包括思考過程與操作過程,并在班級內進行分享。最后,教師可以出示幾個提前準備好的生活案例,如“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1份,所以就是1/4”。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場景入手舉例,以增強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
(二)貼近生活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尚不完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常表現出一定的偏好傾向,他們更傾向于學習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并且更依賴教師的指導,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探討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數學思維意識。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豐富,每個知識點都與現實生活存在關聯,但并非所有知識點都需要以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授課。如\"20以內的加減法”等知識,即使采用其他方法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應用的數學知識,則需以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實現高質量、綠色的課堂教學目標。
在學習“位置與方向”一課時,教師可以以班級內學生的座位為例,加深學生對方向概念的認知。教師先行示范,說明某位學生所在的排數和列數,隨后由學生彼此交流自身的位置。此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在學習“時分秒”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制作作息時間表,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和規劃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制作時間記錄本,觀察作業完成的時間及效率,增強學生對時間重要性的認知。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實踐活動,將生活教育與綠色課堂理念相結合,如在學習“重量單位和長度單位的換算\"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場景,以了解不同物品所對應的單位。
(三)多元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為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確保每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都能得到發展與提升,教師需要客觀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差異化教學目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在學習\"小數乘法\"時,教師針對班級學生數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可設置三級教學目標: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重點在于掌握小數乘法的運算規則,并完成相關練習;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在夯實概念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其自主探究,提升其數學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元目標的引導下,教師要確保班級內所有學生都能得到適切發展。
(四)提問與思考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嚴謹且富有創造力的數學思維,提問與思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通過問題求解逐步構建起自身的邏輯體系。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深刻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例如,通過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與交流。這樣的課堂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動態化的、充滿活力的學習場所,學生在其中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更培養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注重考核評價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需要進行優化改革,以充分發揮其指導性和評價功能。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學生,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從而建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小數乘法\"的教學中,一名學生上講臺計算
時,由于粗心導致小數點位置錯誤,得出的答案為12.32,導致其他學生哄堂大笑,教師及時制止臺下學生,并鼓勵該生仔細觀察,嘗試自行找出錯誤。該生回顧小數乘法計算規則后發現錯誤,并將答案改正為0.1232。教師給予該生高度評價,進而幫助其建立自信,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新時代綠色教育理念生成的學生觀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綠色教育理念正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綠色教育理念,絕非簡單的理念疊加,而是對當前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這一突破勢必會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有力地推動傳統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的深刻改革,進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色教育新模式。
在綠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數學課堂煥發出別樣的光彩。教師將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將目光投向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情感滿足。通過創設和諧向上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從而達成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最終目的。
(一)立足學生基礎
數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嚴格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出發,學會從學生的視角去觀察客觀事物,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講解“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小數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師需要巧妙地引入生活情境,強化生活情境與數學情境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文具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文具店里看一看。\"緊接著,用多媒體出示文具店的相關圖片,以及鉛筆、鋼筆、筆記本等常見文具,并展示文具的價格標牌。之后,教師將課件定格在展示文具及其價格的這一頁,鼓勵學生嘗試自己讀出文具的價格。此時,班級內一些數學能力較強、生活經驗較豐富的學生就能夠快速讀出文具價格。接下來,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小數”,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數學的探究中,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依據課堂生成
在綠色教育理念的應用過程中,課堂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動態空間,需要教師運用自身的智慧去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學習“分數的基本認識”一課時,教師需要從“幾分之一”入手,讓學生學會如何表示幾分之一。在組織練習時,教師設計了一道練習題:請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顏色。在進行演示與分享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涂色的部分應該是五分之一,但是也有一些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如果把其他四部分涂上顏色,那么未涂色的那部分也是五分之一。此時,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靈活解決問題。教師微笑著說:“大家說的有道理,但是我們一般只數涂色部分占整體部分的幾分之幾,你們可以告訴我涂色部分占總體的幾分之幾嗎?\"經過思考,學生可以回答出正確答案。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趁機對其進行肯定與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在學習“圓錐的認識”一課時,有些學生在觀察圓錐的側面后,產生了錯誤認知,他們認為圓錐的側面是一個三角形。此時,教師不應采用強硬的態度去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應該以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逐步發現問題。教師可以說:“請你告訴我,如果圓錐的側面是一個三角形,那么它應該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呢?”此時,班級學生討論了起來,有的學生動手操作,剪出等邊、等腰和直角三角形想要圍成一個圓錐,卻發現怎么也圍不起來;還有的學生沿著圓錐的側邊剪下一個圖形,發現這個圖形竟然是一個扇形。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發現自身思維的誤區,以拓寬他們思維的廣度。數學知識并不是客觀存在或者靜止生成的,而是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被發現的。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智慧,靈活調整教學方案,設計動態性教學任務,讓學生在探索中不斷成長。
(三)滿足學生需求
在綠色數學課堂中,以學生個性化需求為主,是人本主義思想的生動體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舞臺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親身體驗、發現、探究,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
在\"觀察物體\"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展示一個粉筆盒,引導學生觀察粉筆盒的前、上、左、右各個面,并描述各個面的不同。之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大小相同的四個立方體,讓學生自由擺放,并畫出擺放后物體的前、上、左、右四個面,以強化學生的直觀感受與理論認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中有所收獲,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強化數學學科的價值導向,構建和諧開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數學課堂,是新時期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以生為本,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他們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中實現思維火花的碰撞,從而促進其整體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