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思政育人具有重要作用。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校前身為1945年創建的晉冀魯豫軍區干部子弟校,后隨劉鄧大軍遷入重慶。1950年被命名為人民小學,鄧小平夫人卓琳任首任校長,賀龍任首任董事長,劉伯承為學校命名并題寫校訓。學校的血脈中鐫刻著紅色傳統和革命精神,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學校以思政教育建設、紅巖精神代代傳為抓手,發揚革命傳統,創建具有特色的“紅星耀童年”德育品牌,構建“童年·成長”德育課程體系,統籌德育課研究、教學與實踐,以培養紅巖好少年為目標,建立健全“兩班一中隊”教育教學體系,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開發“童年三課”以課程育人站穩思政陣地
思政教育主陣地在課堂。以課堂為載體落實“三全育人”理念,開發“童年三課”思政課程體系,將課堂主體從思政教師拓展至全學科教師,并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與成長規律分學段、分目標進行教學。通過兩大課程主題、十大核心要素、十大課程群,構建起基于國家德育課程基本內容和學校精神課程化的完整校本德育課程體系。
具體而言,“童年三課”以“童年·成長”德育課程群為內容基礎,通過搭建三層進階式課程開發框架,確保課程群從構建、實施、教師一體化培訓三層進階式生根落地,筑牢思政一體化教育主陣地。
“童年·成長”德育課程群以國家育人要求為綱領,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內容框架,聚焦五大板塊,提煉出“國家認同”“人文底蘊”“社會責任”“國際理解”等十大要素。圍繞“好奇,勇敢,責任,榮耀”的學校精神,立足兒童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確立“童年”“成長”兩大主題,構建“藝趣課程群”“探索課程群”“勇氣課程群”等十大課程群,精準對標十大領域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與成長規律,將每一目標細分為低中高三個層級目標,形成30項分段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夯實班本課程
賦能“兩班一中隊”機制建設
“紅巖班”“周恩來班”“桂園新一代中隊”共同構成校的“兩班一中隊”榮譽體系,是學校優秀班隊的重要榮譽。經過30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不斷完善“兩班一中隊”機制建設,以班本課程為實施載體,賦能“兩班一中隊”制度體系構建,形成了從申報、創建到評選、匯報的“四個一”實施路徑。
一輪精心申報。班主任深度剖析班級特色,結合紅色文化,制定詳盡可行的創建方案,明確育人目標與路徑。德育部門則提供專業指導,確保班本課程與紅色教育深度融合。
一期扎實創建。以實踐為導向,各班級圍繞思政教育主題,創新開展多樣化的班本課程。一是開展“愛中華愛家鄉”節日紀念日課程。組織學生清明祭英烈、中秋話團圓、除夕曬民俗,浸潤式提升學生對家鄉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二是開展“馬背上的搖籃”主題日教育課程。利用勞動節、教師節、國慶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學雷鋒紀念日、七七抗戰紀念日等主題日活動,提升學生的理想信念。三是開展“勇氣運動周”主題課程。通過集體運動項目,潛移默化涵養學生不畏困難、敢于拼搏的精神氣質。四是開展“爭做少年先鋒主題隊日課程。帶領學生走進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通過擔任紅巖小講解員傳遞紅巖精神。
一次嚴格評選。每年11月27日舉行評選儀式,賦予優秀班隊“兩班一中隊”的崇高榮譽,并在周公館、紅巖魂廣場等地舉行成立典禮。
一次成果匯報。以一場匯報演出對一年的活動成果進行展示和回顧,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
細化工作體系以特色評價為牽引
學校以紅巖班為載體,以紅巖精神為導向,以主題活動為抓手,發揮文化浸潤功能,培育具有紅色基因的時代新人。
紅巖班的建設以培養學生的紅色精神與愛國情懷為宗旨,分為低段( 1~2 年級)、中段( 3~4 年級)和高段( 5~6 年級)三個理想信念課程群學先鋒做先鋒 認知與成長做理想遠大的孩子 童年與哲學愛黨愛國愛人民 愛與情感學會與自我相處 閱讀課程群禮儀課程群國家意志的顯性體現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 探索有趣社會 探索有趣生活 國家責總識 政治認同 童年系列 好奇 文化浸潤的隱性動力探索有趣世界 法治意識 運動與尋找自我勇氣 勇氣課程群 勇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生態文明教育 自己程群 掌握傳統勞動技能 道德品質 健全人格 運動與我擁男氣 成長系列 責任榮耀了解未來職業勞動與 良好行為習慣 行走課程群良好心理品質 認識感知自術認知自己的家鄉世界公民課程群 認識感受歷史與人文擔當家庭責任認識自己的相國 社會服務課程群認識多樣的世界 勇于社會擔當傳承美德德育工作基本內容 德育目標及“童年·成長”課程群 學校精神課程化系列
階段進行。低段目標主要為認識紅領巾,了解國旗、隊旗、隊徽等,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包括開展主題班會、唱隊歌、看影像、聽講解等活動。中段目標為了解紅巖精神,內容涵蓋講述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觀看紅色視頻,以及通過閱讀書籍、做手工等方式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構想包括邀請家長志愿者講紅巖故事,組織觀看紅色電影、舞臺劇及開展“尋找英雄故事”活動等。高段目標在于深人學習紅巖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學生通過學習革命歷史知識等各種活動了解紅巖精神的具體表現。活動構想包括組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舉辦故事會、專家講座及“我是少先隊小主人”活動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紅巖精神,提出與紅巖精神相關的小提案。具體實施策略包括創建實踐學習陣地、班級主題式課程、班級特色活動體系、階梯式激勵評價表四個方面。
創建一塊城市實踐學習陣地。立足打造“紅巖少年說”行走課程體系,深刻解讀城市紅色文化,推出全方位、立體化的行走課程,以“英雄人物我知道”“戰火中的城市”“不斷奮進的身影”3個主題設置12條行走路線。并輔以“重走紅巖路”“重走長征路”兩個活動對行走課程進行補充和深化,讓學生在行走中體悟城市紅色文化的厚度和溫度。“重走紅巖路”旨在尋找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包括以下線路:紅巖村線路——紅巖革命紀念館、饒國模舊居等;七星崗線路一一中山醫院、抗建堂、通遠門、鼓樓巷、打槍壩、領事巷、巴蔓子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等;解放碑線路—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較場口“六五”隧道慘案舊址等;烈士墓線路一—歌樂山烈士陵園、白公館、渣滓洞等。“重走長征路”旨在了解軍人的擔當與使命。例如,在張飛古道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學生化身紅軍小戰士,重走“長征路”,感受強國強軍夢,學習領悟軍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勇做錚錚少年。
創建一套班級主題式課程。一是打造“紅巖精神成長營”系列主題隊會,包括“節日熏陶營”“唱響成長營”“聽享成長營”3個活動模塊,以6年為時間周期,創設階梯式主題隊會的整體設計。“節日熏陶營”以紀念日和傳統節日為活動背景,開展相應主題隊會,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例如,在學雷鋒日開展看“雷鋒”電影、學“雷鋒”精神活動等;在勞動節開展關于勞動的繪畫、征文比賽等;在抗戰紀念日舉辦“抗日英雄我知道”手抄報活動、推薦抗戰題材好書等。“唱響成長營”劃分低、中、高年級段,通過“唱響熱愛”“唱響自信”“唱響未來”3個主題板塊,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堅定的理想信仰以及對祖國的熱愛。“聽享成長營”從歷史故事、校史故事、時代楷模故事中汲取成長力量。例如,通過觀看視頻了解中華傳統禮儀,通過小組故事會講述革命領袖奮斗故事,通過走訪道德模范開展“微話題”討論,通過采訪老校友深人了解學校的紅色校史故事等。二是開展主題月班會活動。每月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班會活動,如“雷鋒精神詠流傳”“勞動者皆英雄”“話抗日戰爭歷史”“紅巖精神”等。

創建一個班級特色活動體系。在行走課程、立志課程、主題式課程等一系列課程的浸潤下,學校進一步創建“紅心向著黨”班級特色活動體系,形成紅巖精神校內外傳播的生態鏈。
創建一張階梯式激勵評價表。利用少先隊特有的獎章、榮譽、服務崗位、實踐體驗等載體,學校探索設計了一套導向鮮明、形式多樣、交織貫通、層次遞進的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采取“五星獎章”星級評比標準(一星好奇章、兩星勇敢章、三星責任章、四星榮耀章、五星紅星章),塑造學習榜樣。
形成“童年萬歲”思政主題展演浸潤理想信念
經過“童年三課”課堂主陣地的育人實踐與“兩班一中隊”的班本實踐浸潤,“童年萬歲”思政主題展演應運而生,并發展成為校“思政一體化”成果的綜合展示平臺。
以“課程一實踐一綜合展演”為支撐,“童年萬歲”德育主題展演這一思政品牌逐步形成,構建起階梯式、一體化的思政教育體系。
“童年萬歲”德育主題展演由來已久,每兩年舉辦一次,凝聚全校師生力量共同籌備開展,是學校階段性思政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與藝術升華。主題展演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主題演出。匯集集團成員校、兄弟校、幫扶校三個圈層資源,每兩年推出一個時代性主題,總結階段性思政教育成果。通過情景表演、詩朗誦、音詩畫、舞蹈、歌曲、武術、樂器表演等形式,推出涵蓋紅色基因傳承、理想信念浸潤、傳統文化弘揚、校史精神傳播等內容的綜合展演;二是作品展出。集團各校區以龍頭校校園為展出場域,集中呈現各校區選送的書畫、雕刻、手工、雕塑、攝影、扎染等作品,使校園成為思政教育的生動課堂。
時代背景與校園文化的具體內涵賦予了校鮮明的文化基因,其與重慶的革命文化、紅巖精神等共融共通,并與思政教育同源共生。因此,學校的思政教育不僅立足課程內容,更注重引導學生傳承紅巖精神,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正是推動學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核心價值根基。
基金項目:
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中小學‘大思政課’建設路徑研究”(K23YB1040030)成果
作者簡介:
楊浪浪,校黨委書記,教育集團總校長;
王琳,校專職思政教師,德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