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形表征\"這個概念源自外在表征,外在表征即將問題以文字、數式、圖表、模型等形式表示出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外在表征一般包括數學用語表征、動手操作表征、數字算式表征、圖形表征等幾種形式。其中,圖形表征在解決問題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概念,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直觀,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圖形表征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使用圖形來表達數學概念和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然而,盡管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形式多樣,包括使用幾何圖形、流程圖、思維導圖等。這些形式各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如幾何圖形可以直觀地表達幾何概念,流程圖可以清晰地展示數學問題的解題步驟,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
然而,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應用不恰當。一些教師可能會過度依賴圖形表征,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時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質內容。此外,有些圖形表征的形式可能并不適合特定的數學概念或問題,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
另一個問題是圖形表征的使用可能會增加學生的認知負擔。一些復雜的圖形表征形式可能需要學生進行額外的推理和分析,這可能會加重學生的認知負擔,導致學習效果下降。因此,教師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教師需要合理使用圖形表征,避免過度依賴。其次,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數學概念和問題選擇合適的圖形表征形式。此外,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負擔,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圖形表征形式。盡管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存在一些問題,但它仍然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通過合理使用圖形表征,教師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二、圖形表征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
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圖形表征,即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圖形的形式進行可視化呈現,使得學生能夠更輕松地領會和掌握這些概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圖形表征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圖形表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往往顯得枯燥乏味,而圖形表征則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生動形象的圖形表達出來,從而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種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圖形表征還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往往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死記硬背,而圖形表征則通過圖形的形式將數學概念直觀呈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這種方法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使他們能夠更輕松地掌握數學概念。
然而,圖形表征教學也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設計和應用圖形表征,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準備。其次,圖形表征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便他們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圖形形式。最后,教師在應用圖形表征時,需要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進行評估,以確保教學內容能夠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可見,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要充分發揮圖形表征的作用,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三、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圖形表征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圖形表征形式來設計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將從四個方面詳細論述圖形表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通過圖形表征,“聆聽”數學信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各種圖形來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信息。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流程圖等圖形工具,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數學概念之間的關系。
以教學“4的加減法\"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動畫片《西游記》中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并提取故事中的數學信息。如圖1所示,故事梗概如下:一天,天氣異常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耐,于是派豬八戒去尋找解渴之物。八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大西瓜,在回程的路上,他實在忍不住,便將西瓜分成了4塊。八戒心想:“我先吃一塊,剩下的帶回去給他們吃也行。\"于是,八戒吃掉了一塊。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八戒現在還剩下幾塊西瓜呢?大家能幫八戒算一算嗎?\"吃完后,八戒意猶未盡,又對自己說:“三塊西瓜不好分,干脆我再吃掉一塊。\"于是,八戒又吃掉了一塊。教師繼續提問:“此時,八戒還剩下幾塊西瓜呢?大家想一想,接下來這個故事還會怎么發展?大家能通過觀察圖形列出算式嗎?\"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夠通過圖形表征更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和運算過程。通過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變成了動態的故事,而且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在圖形表征推動下,學生認真聆聽很快就能準確聽取數學信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二)借助圖形表征,“說”數學信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各種圖形來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表達數學信息,同時,利用數學模型來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有幾瓶牛奶\"這一趣味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創設一個淘氣過生日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今天是淘氣的生日,他的好朋友們都知道他愛喝牛奶,于是帶來了純牛奶和酸牛奶作為禮物。希沃白板云課件上展示出:9瓶純牛奶和5瓶酸牛奶。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與這個場景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師則適時引導,將重點放在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個核心問題上。
學生的思路逐漸被打開,各種計算方法也隨之涌現。有的直接數出牛奶的總數:“我數了數,一共有14盒牛奶。”還有的采用了“湊十法”,說道:“我發現純牛奶有9盒,如果移動一盒酸牛奶到純牛奶那里,就正好是10盒,再加上剩下的4盒酸牛奶,一共就是14盒,即 9+1+4=14 。\"通過動手移動牛奶的過程,學生直觀地感受到14可以由9和5組成,也可以由10和4組成,從而輕松得出 9+5=14 和 10+4=14 兩種計算方法。此時,教師可以適時介紹\"湊十法\"的簡便性,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探究數學的積極性。
(三)利用圖形表征,“讀”數學信息
利用圖形表征來“讀\"數學信息,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圖形來展示數學概念和數學關系,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概念和關系。
例如,在低年級數學學習中,學生能否準確讀懂圖中的條件關系至關重要。在解決問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圖中識別和理解五種關鍵關系:
第一種是理解“一一對應\"的關系。在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快樂午餐\"中,教科書通過虛線的方式來表示這種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數出事物的數量,然后比較這些數量,并用數學語言“多少\"來表達比較結果。最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如何作圖來表示“一一對應\"的關系,這為學生日后解決“比較多少\"的問題積累了實踐經驗。
第二種是讀懂“合起來\"的關系。在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一共有多少\"中,教材開始使用“ ?+, 來表示合并。
第三種是解讀\"從總量中除去\"的關系。在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還剩下多少\"中,教材用虛線圈或斜線來表示“去掉”。教學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征,嘗試說出圖形所表達的意思,然后鼓勵學生用簡單的圖形或符號把題目的意思畫出來,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
第四種是讀懂“幾個幾\"的關系。在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有多少塊糖\"中,針對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教師應讓學生先分別說出算式中的加數是幾,然后指出是幾個幾相加,這為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第五種是讀懂\"平均分\"的關系。在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分物游戲\"中,教科書創設了把實物分一分的活動情境,要求“人人同樣多”。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活動,體會“平均分\"的意義。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平均分的畫法”,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在低年級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以直觀而有趣的圖表形式呈現。這種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但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因此,這里所提的“讀圖能力”是指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圖形表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事物。
(四)觀察圖形表征,“寫”數學信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各種圖形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信息。教師可以利用圖形來展示數學概念和數學關系,并引導學生用筆記錄下這些概念和關系。圖形表征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構建不同的算式,還能促進他們對算理的理解。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題占據相當大的比重,而計算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教師有效地運用圖形表征,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算理,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因此,教師應通過圖形表征引導學生根據圖形提出問題、列出算式,并在此過程中優化他們的思維品質。
例如,第一道題是 Δ+7=15 ,這是一道加法算式。根據加法的逆運算原理,即加數
和-另一個加數,學生可以求出
,得出 A=8 。接著,他們將
代人原算式進行檢驗, 7+8=15 ,驗證
是正確的。
第二道題是 13-0=9 ,這是一道減法算式。其中 ? 表示減數,根據減法的定義,減數 ?= 被減數-差,學生可以求出 ?=13-9 ,得出 ?=4 。然后,他們將 ?=4 代入原算式進行檢驗, 13-4=9 ,驗證 ?=4 是正確的。
第三道題是 ?8=6 ,同樣是一道減法算式。其中表示被減數,根據被減數
差 + 減數,學生可以求出 ?6+ 8,得出
。最后,他們將 :□ed2=14 代人原算式進行檢驗,14-8=6 ,驗證 :□ed2=14 是正確的。
因此,在求解圖形表示的數值時,學生只需根據加減法中各部分的關系進行推算,即可解決計算問題。最后,教師還需提醒學生,不要忘記將求得的數值代人原等式中進行檢驗。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熟練運用圖形表征來開展教學,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圖形表征意識。這需要一個系統而完整的訓練體系。學生在初次接觸圖形表征這個概念時,可能會感到不適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他們就能從圖形中聽取信息、口頭表述算式、準確讀取圖形含義,并書面寫出算式,從而有效地解決一系列數學問題。圖形表征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朱德江.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策略與案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唐建嵐.數學多元表征學習及教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曹一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陳惠芳.問題驅動促思維提升:以小學數學復習課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1(3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