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當前就業市場環境下,“慢就業”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現象,尤其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表現較為突出。“慢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不急于就業,而是選擇花費一段時間進行自我探索、學習深造、游歷或從事臨時性工作等。這一現象的出現,對高職院校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高職院校需要深入研究“慢就業”背后的原因,重新審視并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對策,以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因素
1.職業認知迷茫
多項調查數據顯示,在高職學生群體中,入學時對專業有深入了解的學生比例不足 30% ,以2022—2024年新生數據為例,新生入學人數呈逐年減少的趨勢,未報到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導致報到率持續下降。許多高職學生在入學時對自己所學專業缺乏深入了解,在選擇專業時往往存在盲目性。進入學校后,對未來職業方向仍然模糊不清。例如,根據某高職院校的調查,部分學生選擇電子商務專業是由于近年來直播行業的興起,而非個人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對電商直播職業的具體工作內容、職業發展路徑等缺乏清晰的認識,導致畢業時無法確定是否要立即進入直播電商行業就業。
2.自我定位不準確
有研究表明,約 40% 的高職學生存在自我定位不準確的情況。高職學生容易有學歷焦慮,存在跟風專升本現象,根據某學院2022一2024年報考專升本人數可以看出,報考人數在逐年增加,錄取率在下降,分數線快速增長。
3.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
一些學生在學校期間取得了一些成績,如獲得職業技能大賽獎項,就高估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對就業崗位要求過高,期望一畢業就能進入大型企業擔任高級職位;而另一些學生則由于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學歷低,缺乏競爭力,不敢嘗試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從而選擇延遲就業。
4.缺乏職業規劃意識
相關統計數據指出,超過 60% 的高職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1]。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目標性,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較為隨意。例如,在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中,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電商行業發展迅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數據分析、網絡營銷等技能,臨近畢業時才發現自己缺乏就業競爭力,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選擇“慢就業”來緩沖。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經濟支持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杭州地區高職院校生源多以浙江省內為主,浙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民營經濟發達,約 20% 的高職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家庭能夠提供長期的經濟支持。家庭的觀念是讀完書拿到畢業證書后可以回到家族企業中去歷練,不需要依靠自己為別人打工來維持生活。家庭也希望他們畢業后可以多去游歷,進行自我探索或者繼續深造,而非立即就業。
2.家庭期望影響
以杭州地區高職院校為例,問卷結果顯示有近 30% 的學生表示家庭期望對自己的就業決策有較大影響[。浙江地區教育發達,家庭對子女的要求較嚴格,對孩子的就業期望過高,希望孩子能夠進入體制內單位或者大型知名企業工作,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較嚴峻時期,更希望子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就出現了在沒有符合家庭期望的工作時,家長更希望孩子繼續等待機會,家庭經濟條件可以支撐他們多嘗試容錯,而非先就業再擇業。
(三)社會因素
1.就業市場競爭壓力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職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數據,近年來高職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而就業市場上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具備專業技能,還要求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例如,在外貿及跨境電商行業,企業除了要求高職學生掌握國貿、跨境電商等基本技能外,還希望他們能夠具備較高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適應國外等新興技能。面對這種競爭壓力,一些高職學生不具備競爭力,則會出現難以匹配到合適工作的挫敗感,只能選擇畢業后選擇回家躺平或者從事非本專業。以某學院2022一2024年畢業生去向情況看,一線城市工作人數逐年減少,專科畢業生的競爭力越來越弱,回原籍人數逐年增加,大城市成為很多專科畢業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2.新興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據相關行業報告,近5年新興職業的增長率超過 20% 但新興職業的淘汰率也高達 10% 左右[3]。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如大數據分析師、區塊鏈工程師等。這些新興職業的發展前景雖然廣闊,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高職學生對這些新興職業既抱有濃厚興趣,又懷有一定程度的疑慮,對于是否應投身其中感到猶豫不決。
二、“慢就業”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有利于自我提升
在“慢就業”期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索和學習。例如,部分高職學生利用“慢就業”的1一2年時間,深入學習專業相關的前沿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對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學習網絡安全的最新技術,考取更高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從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具競爭力。
2.促進職業匹配度提高
通過“慢就業”期間的游歷、實習等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比如,某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小李同學,在畢業游歷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鄉村旅游開發特別感興趣,進而調整自己的職業方向,朝著鄉村旅游規劃與管理方向發展,提高職業與自身的匹配度。
(二)消極影響
1.職業競爭力下降
如果“慢就業”期間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自我提升,長時間脫離就業市場,會導致他們的職業競爭力下降。例如,在市場營銷領域,市場環境和營銷手段不斷變化,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每1一2年營銷模式就會有較大的更新。長時間不接觸實際工作的高職學生可能會錯過很多新的營銷模式和趨勢,在與其他求職者競爭時處于劣勢。
2.容易加重心理負擔
處在待業狀態的畢業生,在看到自己的同學朋友逐漸在職場站穩后,開始對自己的狀態產生焦慮和迷茫,產生自我懷疑,這種焦慮情緒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職業決策能力,形成惡性循環,使他們更難以重新融入就業市場。
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對策
(一)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1.構建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高職院校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構建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4]。大一新生,開設職業認知課程,介紹專業對應的職業領域、行業發展現狀等,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職業意識。大二學生則側重于職業技能提升和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課程,如職場溝通技巧、職業技能拓展課程等。對于大三學生,重點開展求職技巧、就業政策解讀等課程,如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培訓等。引入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一新生參加成長賽道,大三學生參加就業賽道,通過以賽代練提高學生的實戰經驗。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一方面,選拔具有豐富就業指導經驗、心理學知識和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擔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另一方面,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及時了解就業市場動態、新興職業發展趨勢等。例如,某高職院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就業指導培訓,或者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指導水平,從而更好地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二)加強個性化指導
圖1為高職院校就業工作時間軸,從每年的9月份開始組建畢業生班級聯絡群,到第二年的8月31日完成年度畢業生去向落實,全流程、全鏈路指導服務學生高質量就業。
1.施行就業指導幫扶工作
為了便于畢業生日常管理工作,使之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建立班級就業聯絡員一就服小助手一就業輔導員一班主任四級體系:建立就業校友聯絡員群,即時發布招聘信息、專升本\考研政策解讀,求職技巧等信息;小助手、就業輔導員入駐畢業班級群,實時在線解答畢業生問題,發布招聘信息;建立畢業班主任群,通報每一階段就業工作進展,召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畢業班班主任會議及學院就業工作會議,完善就業指導幫扶工作。

2.落實畢業生去向摸排調查制度
畢業生信息更新:一月一次,動態跟蹤,有記錄,某學院24屆畢業生10月份摸排數據顯示就業意愿為104人,基本符合學徒制人數,大部分畢業生在跟風專升本;11月摸排數據顯示,就業意愿為213人,部分人放棄了專升本轉向就業,每月摸排可以及時掌握學生最新動態,調整工作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3.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方式
畢業生去向落實數據實時發布:班主任、專業主管及時了解班級、專業畢業去向;每周對未就業畢業生進行一次去向調查,及時提供就業幫扶,通過電話、微信、釘釘等多種形式溝通,解答畢業生顧慮,幫助畢業生規避求職陷阱。
4.建立學生職業發展檔案
以某學院為例,在新生報到伊始,建立學生信息檔案查詢系統,詳細匯總新生的家庭信息,與家庭成員的關系好壞,個人的興趣愛好,未來的職業規劃,為每個學生建立職業發展檔案,記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職業規劃歷程。更包括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情況的跟蹤調研記錄,通過對檔案的分析,及時發現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地指導。
(三)強化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同開展人才培養。例如,某高職院校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與多家跨境企業建立合作,與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業內頭部企業共建阿里巴巴速賣通數字貿易學院、Ebay“E青春”全國人才培養基地等實訓基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提供了優質教學資源和教學場所。學校為企業輸送符合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學生的就業對口率和就業質量。
結語
“慢就業”現象的出現,反映了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下,職業生涯規劃要結合招生情況變化、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轉變,以及職業教育的發展特性,建立培養應用型職業人才體系,加強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提升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強化校企合作訂單班機制,提前培養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職場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慢就業”現象,也能更好地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質量,實現高質量就業。
本文系2022年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慢就業”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對策研究》(項目編號:X20221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董愛彬.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慢就業”影響因素探索一以無錫市高職院校為例[J].就業與保障,2022,(02):175-177.
[2]崔小彪,孫瑜,陳淑萍.高校本科畢業生“慢就業”探析與對策[J].就業與保障,2021,(18):56-57.
[3]鞏曉花.高職院校建筑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一以山西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2):65-69.
[4]楊紅娟,李文英,盧江濤,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原因及對策分析[J].就業與保障,2023,(04):154-156.
(作者單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