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是評估教師學術貢獻、教學質量及綜合能力的關鍵機制,但當前體系偏重量化指標,如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忽視了教學質量、師德師風及社會服務等非量化因素。此外,評價體系價值偏向管控未能反映不同學科、崗位教師的特點,導致教師可能為了迎合評價體系而偏離教育初心。因此,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亟待建立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只有堅持以質量為導向,從微觀層面分層分類設計以崗位需求為基礎的評價標準,將師德師風、教學質量、科研成果、社會服務等納入評價體系,形成全面、科學、公正、多元、有效的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高校的整體發展。
一、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的反思
國家發布的《關于深化項自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2018)、《關于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2019)、《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2020)等文件均強調代表作評價機制,將多元化成果納入不同學科的人才評價體系,標志著教育改革在摒棄“以量代質”、強化學術本體價值方面的積極探索[1]。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雖被廣泛認可為破“五唯”良方,但實施中面臨理想與現實、統一性與多樣性矛盾,暴露出制度建構與指標設置不科學、分層分類的評價體系不健全、評價主體評價能力存在局限等問題[2]。
(一)制度建構與指標設置不科學
現行職稱評審標準滯后,制度建構與指標設置不科學,導致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要求,實際能力和業務水平無法準確評價,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評審機制不完善。職稱評審機制不完善是導致評審結果不科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單位在評審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走過場等現象,導致評審結果難以服眾。此外,由于職稱評審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緊密掛鉤,在評審過程中可能存在利益驅動,導致評審結果偏離了公正、公平的原則。
2.量化標準不規范。職稱評審中量化標準不規范,論文、課題和成果數量要求缺乏統一界定,導致評審過程存在主觀隨意性。權威期刊、SCI等指標雖提高了評審的學術性,但也被過度依賴。同時,“重學歷、輕能力”現象普遍,導致一些有真才實學但學歷不高的專業技術人員被排除在職稱評審之外。
3.指標設置不合理。評審指標未與時俱進,未反映行業趨勢和需求,不同學科崗位差異被忽視,評審指標缺乏針對性,導致評審結果與實際脫節。一些單位在評審過程中仍然按照崗位職數進行限制,且忽視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能力和工作業績,導致一些符合評審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無法及時獲得相應的職稱資格。
(二)分層分類的評價體系不健全
高校人才與學科差異顯著,分層分類評價體系缺乏定性與定量平衡、共性與差異考量、短期與長遠規劃[3],導致評價體系不健全,問題逐漸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代表性成果界定模糊。評價中“代表性成果”界定模糊,導致一些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或實際應用價值的重要成果被忽視,而一些相對次要的成果卻被過分強調,不僅影響了評價的準確性,還對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造成一定打擊。
2.評價體系不全面。當前的成果評價體系往往未能全面覆蓋不同類型的成果,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不同領域,導致在評價過程中忽視了某些類型成果的特定價值和貢獻,從而無法準確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整體能力和工作成效。
3.分類標準不明確。同一類型的成果在不同評價體系下被賦予不同的權重,從而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同時,分類標準的不明確還使得專業技術人員難以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點,不利于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4.評價指標單一化。當前的評價體系往往過于依賴單一的量化指標,如論文數量、引用次數、項目經費等,難以全面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能力和工作成效,使專業技術人員過分追求短期成果,而忽視了長期積累和持續創新。
(三)評價主體評價能力存在局限
職稱評價主體在評價能力上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人為因素干擾、專業知識局限性、評審標準把握的差異性、評價方式和手段有限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職稱評審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制約了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1.人為因素干擾。職稱評審委員會通常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組成,每位專家精通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對于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有限,可能出現評價主體與申請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導致評價主體難以全面了解申請人的實際工作情況、科研成果和貢獻。此外,評審主體的主觀判斷難以避免,導致評價結果受到個人喜好或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使評價有失公正客觀。
2.專業知識局限性。隨著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評價對象增多,評審主體難以全面了解所有相關學科知識體系和研究動態,存在知識盲區或誤判。特別是某些專業性極強的領域,即使具備相關學科背景,也可能因缺乏深入研究或實踐經驗而難以準確評價。同時,科技快速發展,前沿知識日新月異,評價主體可能因工作繁忙、信息獲取有限,難以及時掌握最新動態和成果,影響對申請人學術水平的準確判斷。
3.評審標準把握的差異性。完善職稱評審標準既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又要隨著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不斷更新。現實中由于各種原因評審標準的更新可能會滯后,同時,職稱評審涉及對申請人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評價,如專業知識、工作業績、創新能力等,這些評價指標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評價主體在理解和把握評審標準時可能存在差異,從而導致評價結果不一致。
4.評價方式和手段有限。現行的職稱評審往往集中在某個時間段內進行,導致評審主體在短時間內需要處理大量的申報材料,難以做到對每個申報人都進行深入細致的評價。職稱評審通常采用書面評審、面試答辯等方式進行,這些方式雖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可能因為缺乏多元化和全面性的評價手段而導致評價結果的片面性,進而加劇了評價主體評價能力的局限性。
二、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的完善
完善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是新形勢對人才評價的需要,推動其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和多元化發展,可以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整體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具體舉措如下:
(一)完善機制優化指標
完善評價機制優化評審指標,及時更新和調整職稱評審標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包括基本條件的更新、評價指標的完善、附加條件的引入和評審流程的優化四個方面,四方面多措并舉旨在確保評審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時效性。
1.基本條件的更新。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適當提升申報職稱的學歷要求,同時認可非全日制學歷的有效性,確保不同教育背景的專業技術人員都能獲得公平的評價機會。根據不同職稱級別細化工作年限要求的同時,兼顧行業經驗,對于在特定行業或領域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以鼓勵其在專業領域內的深耕細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評價指標的完善。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職稱評價標準應動態調整,破除唯論文、職稱、學歷、獎項傾向,注重綜合評價申報人的全面素質和實際能力,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注重實踐經驗和能力提升。不同職稱級別應該設置不同量化標準,如科研項目、論文質量、專利數量等,并重視實際工作中的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經濟效益等貢獻,確保評價全面、準確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成果。
3.附加條件的引入。通過社會調查、學生反饋等方式收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信息,將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納入職稱評審的考核范圍,確保專業技術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風范,并將師德評價作為職稱評審的參考依據。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對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破格晉升的機會,設立專門的榮譽稱號,以表彰在創新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專業技術人員。
4.評審流程的優化。精簡申報材料,提前公布清單和格式要求,減輕負擔;加強信息化建設,開發在線申請平臺,實現電子化提交和在線審核,簡化手續;公開評審標準和流程,確保透明公正;針對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的領域,引入第三方評審機構,提高評審客觀性和準確性。這些措施旨在優化職稱評審流程,為專業技術人員創造更加公平、高效的評審環境。
(二)多元分層分類評價
構建多元分層分類評價體系是一個復雜但重要的過程,它旨在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全面準確地評估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在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
1.明確代表性成果界定。代表性成果是職稱評審的關鍵,是評估職稱資格的重要依據。代表性成果是指在職稱評審過程中,申報人提交的代表其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的主要成果。代表性成果的主要類型有學術論文和著作、科研項目與獲獎、技術創新成果和其他成果等[4。代表性成果的界定是一個綜合考量申報人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過程,其應與職稱類別和級別相符合,充分體現申報人的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不得夸大或虛構,需提供支撐材料(如論文發表證明、項目結題報告、獲獎證書等)證明其真實性和可信度。
2.健全分類標準。根據專業技術人員實際能力和業績設置分類標準,可提升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按行業特點和專業要求劃分職稱系列,有助于確保評審標準與行業需求相匹配。職稱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個等級。初級職稱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中級職稱強調專業技術的熟練應用;高級職稱則要求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創新能力。3個等級之下再細化為助理級、員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5檔,更精確反映申請人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根據職稱等級制定不同的評審標準,明確不同職稱等級在科研成果、技術創新、工作業績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可以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5]。
3.優化評價體系。優化評價體系是提升職稱評審科學性、公正性、準確性的重要舉措。應引入多元化評價,包括質量、貢獻、創新等因素,全面反映專業技術人員能力和成效。評價時需考慮成果數量、質量、影響力,如論文被引用次數、期刊影響因子等;關注科研項目的創新性、實用性及社會經濟貢獻;考察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工藝改進能力及成果,重視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教育工作者,應評價教學質量、成果及人才培養貢獻,包括指導學生獲獎、個人教學成果獎等,同時關注其社會服務、行業咨詢等貢獻,確保評價體系全面、公正、準確。
(三)提升主體評價能力
提升評價主體的評價能力需要加強評價主體交流與合作、完善評審標準與指南、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和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這些措施可以不斷提高評價主體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為職稱評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強評價主體交流與合作。加強多元化評價主體參與,邀請同行專家、行業用戶、公眾等參與評價,提升評審結果的客觀公正性。提供交流平臺,促進經驗分享與共同提高。加強與行業合作,了解特點需求,提升評價能力。組織跨學科活動,建立評審團隊,促進知識共享與協作,提高跨學科成果評價能力。定期培訓評價主體,涵蓋最新政策、標準、方法,確保全面深入理解評審工作,提升整體評價水平。
2.完善評審標準與指南。及時更新完善職稱評審標準和指南,明確評價要求,減少主觀差異。加強評價主體培訓,提高其對標準的理解和把握。制定清晰、明確、可操作的評審標準,減少主觀隨意性。邀請權威機構或專家授課,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案例分析了解行業特點,提升實際操作能力。鼓勵評價主體參與實踐,積累經驗,勇于創新,探索更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手段,提高評審效率和質量。
3.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可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借助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優勢提高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同時,也可以通過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評價主體進行監督和評估,促進其不斷提升評價能力。由具有專業資質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或專家對申報人的成果和能力進行獨立評價,有助于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偏見,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公信力。
4.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加強職稱評審信息公開透明度,確保信息對稱。強化監督與反饋,保證評價主體按標準評審,違規必究,維護公正。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幫助評價主體改進提升。建立申訴機制,保障申報人權益,通過分析處理申訴案例,提升評價主體能力。這些措施共同確保職稱評審的公正性、準確性和有效性,促進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提升。
結語
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是衡量其學術、教學及綜合素養的核心,需完善多元評價、優化指標,構建分層分類體系,并提升評價能力,扭轉過度看重形式主義的科研成果評價傾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體系,科學評價成果,激發教師動力,促進其專業成長,提升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才能助力高校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1.2022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破“五唯”視域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縱深改革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22SJYB1915);2.2024年淮陰師范學院高等教育研究一般課題《破與立:“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代表性成果評價審思與優化路向》(項目編號:2024GJYJ0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宋旭紅,高源.大學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21,19(04):77-84.
[2]湯慶新,張偉,董斌.分類評價與代表性成果評價的協同實施[J].中國高校科技,2023,(08):23-29.
[3]蔣曉霞,江穎,毛冰.破“五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探索與實踐—以A大學職稱自主評審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0(03):164-168.
[4]任全娥.知識管理視域下的代表性學術成果評價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6(05):87-98.
[5]李文姝.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的實踐考察與完善探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04):89-97.
[6]吳冬梅.教師科研“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116-118+126.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