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1],明確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德育思政工作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的各個環節。因此,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頻共振、協同發展,是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戰略、遵循教育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公共課普遍存在授課方法單一、學生關注度低、學習動能不足等問題[2。因此,如何轉變學生學習理念,使其真正參與課堂學習,成為傳統教學模式下諸多教育者的思考問題。
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工作坊提出的“BOPPPS”教學模式,因其“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成為新形勢下教育創新的焦點。這一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過程分為6個階段: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后測(Post-assessment)、總結(Summary),強調構建學生參與和反饋的閉環教學模式[3。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為大班教學,教師無法快速、全面了解學生學情。為確保學生學習目標的有效實現,以課堂互動為核心的雨課堂平臺成為打破這一困境的重要途徑。故而,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推動雨課堂與BOPPPS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有效融合,不僅能最大化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育人實效,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充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標。
基于此,本研究以課程思政為背景,以雨課堂信息化教學平臺為依托,充分探究BOPPPS教學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融合模式,并檢驗其課程育人效果,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課程思政融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設計
(一)培養目標
學生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在知識層面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明確標準及意義,掌握自我調適的基本知識。在技能層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在認知情感層面樹立心理健康發展的自主意識,對自我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在遇到心理困擾時可以進行積極自我調適或尋求幫助,并且能運用學到的專業知識幫助他人進行互助,達到“助人自助”的學習效果。在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結合課程思政的融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三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思政融入點設計
1.紅色精神引入課堂
課程扎根于中華大地孕育出的偉大紅色精神以及獨具特色的地方紅色精神,引領學生去研習先輩們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培育學生無畏艱難困苦、勇毅前行的意志品質。
2.以科學家精神理清困惑
結合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行為特點,通過融入科學家精神激發青少年愛國情懷和創新意識,使其直面挫折、敢于挑戰,積極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賦能心理健康素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價值理念,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的積極意義。將課程授課主題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效銜接,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滋養學生成長成才。
4.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三觀”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通過將辯證思維、全面看待問題等科學思維方式有效融入課堂,引導學生理性應對學習、生活的成長困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以朋輩先進典范明確成長路徑
大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榜樣的引領,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最美大學生”成長事跡,為青少年的成長樹立積極榜樣,通過同齡人的青春風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三)BOPPPS教學實施(以“大學生情緒管理”為例)
1.線上調查,導入課程主題(B、O、P)
在課程教學開始前,通過雨課堂發布“情緒快問快答”調查,全面了解學生在日常情緒管理中存在的誤區與困惑,結合學生實際學情提出本次課程的學習目標。
2.參與學習,掌握教學要點(P)
在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要點將心理情景劇、智慧站點、TPS合作學習法與案例分析法靈活融入。通過參與式學習理解情緒的產生和意義,全面認識情緒的健康觀,并有效掌握情緒調節的主要方法。首先,通過播放學生自主錄制的心理情景劇,將“同樣事件下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情緒反應,以及大家對于情緒的應對和管理是否科學”這一問題進行直觀呈現;其次,在講解完情緒的基本知識后,引導學生分組對日常生活中情緒俗語所反映的意義進行探討,每組選擇一位代表到下一組分享討論結果,結合學生討論結果總結歸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通過“雙面情緒我來辯”活動,指導學生思考后,以唯物辯證法視角討論情緒的雙面作用,樹立客觀情緒觀;最后,向學生呈現經保密處理的心理咨詢案例,啟發學生運用課堂學習知識找到情緒產生的原因,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根據自身經歷和小組觀點對不合理信念提出駁斥意見。
3.總結后測,深化學習效果(P、S)
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課程知識進行總結,并通過雨課堂習題形式進行學習效果后測,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成效,鞏固學習成果。教師就中國發展中對于抑郁癥治療的各類措施進行講解,突出情緒健康不僅是國家的要求,更是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再次總結提出學生應做“情緒的主人”,成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二、BOPPPS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教學效果
在以往的BOPPPS教學模式研究中,大部分采用理論構建或滿意度調查的形式進行研究[45],為從數據支撐上客觀證實“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的優越性,研究設置“實驗組”“對照組”就不同教學模式下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情況進行前后測分析。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研究選取某高校大一53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276人,對照組254人。在課程開課前、后使用《心理健康素養量表》(MHLS)對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進行測量,為避免人為的共變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與誤差,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顯示,第一個因子解釋的累積變異量為 13.951% ,小于 40% 的臨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研究結果
為充分驗證BOPPPS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對傳統授課模式和“BOPPPS + 雨課堂”教學模式兩種課程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進行差異分析,見表 1
由表1可見,在前測中,“BOPPPS + 雨課堂”授課模式與傳統授課模式分組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并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組學生基本同質。在后測中,“BOPPPS+雨課堂”授課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影響顯著優于傳統授課模式 (Plt;.01) ,驗證了“BOPPPS + 雨課堂”授課模式相比傳統授課模式在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上的優勢。

三、討論
本研究發現“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究其根本,在于“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一)“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優越性
傳統教學模式堅持“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及發展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教育領域內的一次重要范式轉變,它超越了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模式,將焦點轉向學生自身,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我探索和個人成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器,而是成為自己學習旅程中的探險者。這種轉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通過自我發現的方式獲取知識,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
\"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立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堅持學生本位,強調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始終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目標,突出表現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從“傳統三中心”到“新三中心”教學理念的轉變,充分聚焦學生需求,切實滿足學生需要,促進了個性化學習的實現,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切實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他們創造了更為寬松和自由的學習環境,提升了學習的樂趣。
(二)“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教材”為教學資源,而處于信息化發展的當下,知識與技術日新月異,教師與教材成為學生學習“新理論”“新觀點”的主要限制。“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融會貫通,為學生及時獲取新知識提供了重要途徑。在學習評價上,傳統教學模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以期末考試成績考核學生知識掌握水平,同時輔以課堂表現的過程性評價,對覺察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和誤解存在“滯后性”。“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法,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掌握水平、注意力集中水平進行動態監控,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效果,為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提供重要支持。
此外,“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融合了BOPPPS框架結構和雨課堂的優越性。通過BOPPPS框架結構化每堂課,教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流程,確保每個環節都圍繞學習目標展開,而雨課堂則提供了豐富的互動工具來增強課堂的動態性和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
結語
為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從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提高課程育人實效,最大限度發揮“育心育德相統一”的教學目的。本研究立足課程思政視域,對“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進行應用研究,充分證實“BOPPPS +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效果上的優勢。未來,教師需積極轉變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和需求的滿足,深挖課程育人內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能力素養,助力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BOPPPS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4-ZDJH-84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05):4-9.
[2]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探索[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3):44-47.
[3]唐麗萍,王麗華.基于雨課堂的BOPPPS模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效教學中的運用[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5):130-134.
[4]郝江英.“BOPPPS + 對分”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以“大學生戀愛心理”為例[J].大眾文藝,2022,(22):123-125.
[5]張和敏,應亮.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與思考[J].大學,2024,(20):86-89
(作者單位:鄭州工商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