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11(2025)03-0075-03
習近平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1]。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輔導員作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直接參與者[3],兩者是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力量。但現實情況是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因工作方式、育人任務等差異,分別歸屬不同部門,雙方溝通交流較少,直接阻礙了協同育人合力的形成[4]。因此,探究構建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尤為重要。當前,也有不少學者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來探究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發展的問題與出路,如“三全育人”視角、場域理論、主體間性、演化博弈理論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探索構建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提供了思路與參考。本文以現有研究為基礎,立足共生理論,聚焦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現狀、困境及背后的原因,探究構建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研究生提供可行性方案,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內涵式提升。
一、邏輯起點:共生理論與研究生導師、輔導員協同育人
“共生”這一概念最早源自生物學。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這一概念已經演變成一種思維方式,旨在強調多元共存、互動共生的理念,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共生理論強調的是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下,各共生單位通過互補、互聯和互動組成有機整體,實現互利互惠,這為解決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育人過程中步伐不統一、成效不明顯等問題,開辟了全新的思考路徑。研究生導師肩負著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首要職責,而輔導員則專注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盡管角色各異,但雙方均秉持著共同的宗旨——育人[4]有學者將構成共生的三大要素分為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關系)及共生環境。研究生導師、輔導員兩個育人主體是共生單元;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共生模式;政府文件制度、社會評價、學校規章制度以及育人工作所需的物理空間等構成了共生環境(如圖1所示)。

二、現實省思: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在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下,各高校紛紛推進導師第一責任人制度的落實,如細化導師考核制度、探索評選“最美導師”“卓越導學團隊”等先進典型活動。同時,開展系統化輔導員職業素養提升培訓、召開研究生思政工作大會等,推動研究生輔導員隊伍不斷向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但是,目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何走好二者協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共生單元相互割裂:職責不清,協同育人匹配失誤
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工作性質、職業發展目標上的顯著差異,導致雙方產生了不同的利益訴求。當前,研究生管理職責不清,嚴重阻礙了導師和輔導員之間互動橋梁的搭建。導師往往是依托于實驗室、科研團隊,指導學生開展科研訓練、完成課題項目[4]。輔導員的工作場景大多是在學院、研工部等部門的指導下開展育人工作,兩者歸屬不同的行政部門,評價其工作的主體也不一樣。可以說,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的育人空間存在錯位,加之雙方缺乏有效的互動平臺,導致難以形成教育合力。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育人目標上也有所側重,教育合力不足。部分研究生導師的育人意識欠缺,認為自己只負責業務上的指導,忽視與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溝通。導師第一責任人制度的持續推進,導致部分輔導員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這一核心職責,出現了“思政育人”的缺失現象,他們錯誤地認為德育和智育的全部責任應由導師承擔。
(二)共生模式內生動力不足:溝通低效,協同育人關系淡化
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的教育背景、工作內容有較大差異,導致雙方在育人過程中的交流溝通不暢,無法形成協同育人關系。導師在育人方面擁有更多話語權,輔導員在進行日常管理時,容易與部分導師的安排產生矛盾。當沖突發生時,多數研究生傾向于認為導師的安排更為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輔導員的育人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上,兩者在職權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大多數輔導員工作年限較短,職級較低,社會閱歷較淺,且缺乏互動合作的平臺,雙方在溝通交流方面存在較大障礙。如在醫學院校,研究生日常學習科研任務繁重,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還需保質保量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任務,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第一責任人,因而輔導員與研究生接觸的時間更加有限,這也給輔導員發揮育人功能帶來挑戰。
(三)共生環境負面效應凸顯:政策缺失,共生環境薄弱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中央發布的文件,體現了中央層面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工作,各高校也積極貫徹落實,如重慶市精細化指導作業設計、江西省“智慧作業”系統、山東省濰坊市作業管理長效工作機制等。可見,地方在落實中央政策時采取了創新措施并取得了積極成效,這表明政策育人合力效能正在逐步顯現。然而,部分院校并未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導輔協同育人制度5,且當前對于研究生教育協同育人的評價機制也不夠完善,對思政教育成效、創新協同育人形式的評價少之又少。此外,協同育人評估制度的科學性亦有待加強,尤其在研究生學風建設與道德建設方面,量化制度的缺失尤為明顯。
現有制度多側重于底線要求,對于師德師風建設,雖明確了導師不可為之處,卻未能明確且量化地體現導師的育人價值。
三、實踐路徑: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化路徑
(一)堅持共識凝聚為先,共筑協同育人共同體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先的原則,用好科研實踐主渠道,把牢網絡思政主陣地,導師、輔導員協同育人,當好立德樹人主力軍。要明確界定各育人主體的重點任務與提升空間,尤其需強化兩大主體間的角色與職責認同感,切忌簡單劃一地設定職責界限。導師不僅僅是全面負責學生的科研、學位和培養工作,輔導員也不只是全面負責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聯席制度,為長期穩定關系的形成奠定基礎。雙方要根據自身優勢和工作內容,主動探索,形成合力。在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生導師作為科研育人的主體,需與輔導員緊密合作,共同推動顯形教育與隱形教育的結合。通過建立有效的協同育人機制,導師和輔導員可以共同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形成合力,推動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
(二)著力渠道布控為要,打造協同育人體系
建立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常態化互動交流機制,促進協同育人能量雙向流動,完善協同育人溝通機制,探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協同溝通新范式,確保協同育人雙方能共同參與、情感共鳴,這是關鍵所在。首先,暢通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的交流渠道,利用便捷即時的網絡平臺,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學業進展及科研情況及時溝通。其次,建立協同育人工作室,為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線下交流提供實體平臺,共同研討學生工作典型案例,針對專業特色,剖析共性難題,最終真正實現“責任分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育人目標。再次,鑒于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之間職級差異較大的現狀,輔導員需主動尋求與導師的溝通,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輔導員一般擔任黨支部書記,且依托支部建設引領育人。最后,鼓勵雙方共同參與到研究生集體文娛活動中,在豐富研究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發揮協同育人合力。
(三)增強政策引導為本,構建協同育人格局
促成協同育人關系的良性循環,關鍵在于明確雙方主體的權責邊界。這就要求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增強政策引導,推動雙方由導師主科研育人、輔導員主思政育人向協同育人轉變。要健全協同育人權責機制,構建多層次培養機制,優化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學校應主動適應并創造多樣化的協同育人環境,激發協同育人雙方的參與熱情。要保障導師和輔導員育人志向一致,才能更好地為研究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9):4-7.
[2]張雯怡,沈漫,王鑫.高校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的角色困境與調適[J].河南教育(高教),2024(7) :13 -15.
[3]向凌云,晉向黎,楊恒伏,等.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與研究生協同發展關系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33) :103 -106.
[4]常瑛,卜凡熙,王志華.“三全育人”視角下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大學,2024(6) :15 -18.
[5]張青平,常騰.場域理論視域下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3(9) :49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