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以其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影響力強的特點[2,對社會各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陣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生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網絡輿情的沖擊。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速度之快、廣度之廣、強度之大,使網絡事件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酵,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3]。同時,網絡輿情的產生背景復雜,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其觸發條件也多種多樣,如突發事件、社會熱點、政策調整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網絡輿情對高校師生思想、行為及校園文化產生了潛在而劇烈的影響[4。面對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挑戰,高校必須積極應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導和規范。
一、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概述
(一)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及強度大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及強度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能夠在瞬間跨越地理界限,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即時傳播。一條微博、一篇帖子、一段視頻,都可能迅速成為網絡熱點,引發廣泛關注。網絡輿情的傳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或群體,而是能夠迅速覆蓋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形成強大的輿論場。信息傳播強度的增大體現在網絡輿情的影響力和作用力上。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往往伴隨著大量網民的參與和討論,使網絡輿情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甚至能夠左右事件的發展走向。同時,網絡輿情的強度還體現在其對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影響上。網絡輿情中的熱點話題、輿論傾向和情感態度,往往能夠引發公眾共鳴,進而影響社會整體的心理狀態和價值取向。
(二)產生的社會背景、因素及觸發條件復雜
網絡輿情的產生往往與復雜的社會背景、多元的因素以及特定的觸發條件密切相關。新媒體時代,社會熱點事件頻發,政策調整、經濟發展、文化沖突等都可能成為網絡輿情的觸發點。同時,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價值觀念差異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也為網絡輿情的產生提供了土壤。在高校環境中,網絡輿情的產生同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作為年輕、有活力、思想活躍的群體,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校園事件等往往有著強烈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另一方面,高校作為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其內部的學術爭議、管理問題、師生關系等也可能成為網絡輿情的焦點。此外,新媒體平臺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性,使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更容易表達真實想法和情感態度,從而加劇了網絡輿情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觸發網絡輿情的條件也多種多樣,例如,一起校園欺凌事件、一次學術不端行為、一項政策調整等,都可能成為網絡輿情的觸發點,往往觸及公眾的敏感神經,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和輿論反響。
(三)網絡輿情對高校環境的潛在劇烈影響
網絡輿情對高校環境的潛在影響巨大。一方面,網絡輿情能夠反映大學生對校園事件、政策調整等問題的看法和態度,為高校管理層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通過關注和分析網絡輿情,高校可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訴求,進而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網絡輿情中的負面信息、極端言論和不良風氣也可能對高校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例如,網絡上的虛假信息、謠言和惡意攻擊等,可能誤導大學生的判斷力和價值觀,破壞校園的和諧氛圍。同時,網絡輿情中的極端言論和暴力傾向也可能引發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和行為失控,甚至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此外,網絡輿情中的不良風氣還可能侵蝕校園文化,破壞高校的學術氛圍和道德風尚。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對高校環境的潛在影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和引導。
二、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具體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化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影響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顯著的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網絡輿情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表達觀點、交流思想,他們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網絡輿情的影響;其次,網絡輿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關注社會熱點。網絡輿情往往聚焦于社會熱點事件和敏感話題,這些事件和話題往往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討論;最后,網絡輿情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向多元化發展。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響同樣深遠。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以課堂講授、理論灌輸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傳授知識、培養品德,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卻顯得力不從心。網絡輿情的出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新的契機。首先,網絡輿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互動化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或多向互動,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而是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實時交流和討論;其次,網絡輿情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實踐化轉變。網絡輿情往往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它反映了社會現象、政策或事件的真實情況;最后,網絡輿情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個性化發展。在新媒體時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和性格特點。
(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還體現在環境的復雜化上。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論的集中體現,往往包含著各種聲音和觀點,其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網絡輿情加劇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使網絡輿情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并擴散。同時,由于網絡輿情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等特點,使一些不實信息和極端言論得以傳播和擴散,往往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導致他們產生困惑和迷茫。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樣化,一方面,開放和多元的環境使得高校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各種信息和資源,為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更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開放和多元的環境也使高校面臨更加復雜和多變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網絡輿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向動態化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的變化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新的輿論熱點和話題,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呈現出動態化的特點。
三、高校應對網絡與情影響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
為了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挑戰,高校必須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首先,高校應設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監測機構或團隊,負責全天候、全方位地監測網絡輿情動態,其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敏感度和輿情研判能力,能夠準確判斷網絡輿情的性質、規模和影響范圍,為高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其次,高校應建立網絡輿情預警系統,通過設定關鍵詞、監測頻率和預警閾值等方式,實現對網絡輿情的實時監測和預警。當監測到網絡輿情出現異常情況時,預警系統應能夠立即發出警報,提醒相關部門和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應對。此外,預警系統還應具備自動分析和報告功能,能夠自動生成輿情分析報告,為高校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最后,在完善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的過程中,高校還需要注重與政府部門、媒體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合作與聯動。通過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挑戰。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對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廣大師生的輿情意識和應對能力。
(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
面對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影響,高校必須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在內容方面,高校應緊密結合網絡輿情的特點和趨勢,將網絡熱點話題、敏感信息和價值觀念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討這些話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高校還應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方法方面,高校應積極探索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例如,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工具,開展線上互動教學、主題討論和實踐活動等。同時,高校還應注重將傳統教學方法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強化師生網絡素養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素養已成為高校師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為了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挑戰,高校必須加強對師生的網絡素養教育。(1)高校應開設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將網絡倫理、網絡安全、網絡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納入課程體系中。通過系統的教學和訓練,提高師生的網絡素養水平;(②)高校應注重將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和價值觀;(3)高校應加強對師生的網絡技能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講座和研討會等活動,提高師生的網絡操作技能和信息處理能力;(4)高校應加強對師生的網絡輿情意識培養。通過引導師生關注網絡輿情動態、分析網絡輿情特點和趨勢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輿情意識和應對能力;(5)高校應鼓勵師生積極參與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工作,為高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
面對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影響,高校需要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形成政府、高校、媒體、社會組織和學生等多方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政府應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指導和支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政府還應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監督和評估,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其次,高校應加強與媒體機構的合作與聯動。通過加強與媒體機構的溝通和協調,共同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挑戰。高校可以邀請媒體機構參與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工作,為高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以借助媒體機構的力量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應對;此外,高校還應積極與社會組織和學生合作,共同構建網絡輿情治理的多元主體格局,通過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探索網絡輿情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五)加強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挑戰,高校必須加強對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首先,高校應注重培育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講座和展覽等方式,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可以通過加強校園環境的整治和美化工作,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和內涵;其次,高校應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通過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和治理工作,確保網絡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高校可以建立網絡文化工作室或團隊,負責網絡文化的創作、傳播和管理等工作,同時,也可以通過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審核和過濾工作,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和擴散;最后,高校還應注重將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通過加強校園文化的網絡傳播和推廣工作,提高校園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結語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深刻變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面對這一挑戰,高校需積極行動,采取有效策略,引導并規范網絡輿情,完善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強化師生網絡素養教育,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加強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建設。展望未來,高校需綜合施策,持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為培養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系2023年度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重大項目預先研究課題《網絡與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機理與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JZD23-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立偉,謝曉娟.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新態勢及其治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3):71-74.
[2]毛迦,孫欽瑩,梁杰.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與情傳播影響因素組態分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4,(12):98-103.
[3]宋雪梅.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路徑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4,(03):68-71.
[4]袁瑞君,謝靜嫻,李剛.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治理研究[J].公關世界,2024,(15):21-23.
(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