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有2000多棟塑料大棚,西紅柿年銷量3萬多噸,去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當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福興地鎮十家子村黨總支書記張廷陽拋出這組數據時,記者不禁為之贊嘆。
近年來,阜新市深入推進“黨群共同致富”活動,通過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組建跨村產業聯合黨委等舉措,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致富鏈,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富民強村的發展動力,成效顯著。近日,記者深入阜新市的田間地頭,探尋鄉村振興背后的共富密碼。
黨群共富責任區里種出“致富果”
走進福興地鎮十家子村棚區,每座大棚外都醒目地懸掛著一塊紅色“黨群共富責任區”牌子。這牌子可不簡單,它不僅是村種植產業蓬勃發展的“定海神針”,更是阜新市解鎖共富密碼的第一把“金鑰匙”——設置黨群共富責任區。
站在福興地鎮十家子村觀景臺極目遠眺,8000畝設施農業園區內,2000余棟大棚如銀色波浪般綿延至天際。棚內,西紅柿植株生機盎然,果實簇擁成串。這一切的轉變始于2019年,當時傳統玉米種植效益低下,村黨總支書記張廷陽毅然帶領團隊奔赴山東,成功引進硬粉西紅柿品種。“要讓群眾跟著干,黨員必須先闖路!”村“兩委”班子迅速行動,號召黨員率先搭建大棚改種西紅柿。在黨員技術骨干的示范引領下,村民們紛紛響應,棚區規模日益壯大。
如今,十家子村將棚區劃分為16個黨群共富責任區,每個責任區都設有黨員責任人。村民一旦遇到技術難題,只需一個電話,負責黨員便會第一時間趕赴大棚,現場提供無償技術指導。此外,村里還積極與沈陽農業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專家和教授為棚戶開展技術培訓。在科學種植的助力下,十家子村的西紅柿口感極佳,年銷售量超3萬噸,產品暢銷上海、南京等城市。
西紅柿產業的蓬勃發展,如同一臺強大的引擎,帶動了周邊群眾共同致富。每天,約500名周邊村民在十家子村棚區務工,收入穩定可觀。同時,還催生了交通運輸、包裝箱等相關配套產業。村民們感慨地說:“在十家子村,根本不用擔心沒活干,有黨員帶著我們,一個月掙個四五千元輕輕松松。”
目前,阜新市已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4694個,每個黨群共富責任區一般由3至5名黨員致富骨干和若干群眾組成,并由至少1名黨員致富骨干擔任負責人。黨群攜手,共同致富,成效顯著。
合作社中牽出“致富牛”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務歡池鎮堿鍋村奶牛養殖場里,荷斯坦奶牛的輕哞聲與擠奶設備的嗡鳴聲交織成曲。“這套擠奶設備價值142萬元,它能實時顯示每頭牛的產奶量、奶質狀況。”在智能化擠奶車間內,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堿鍋村黨支部副書記兼奶牛專業合作社創辦者張桂賢,正仔細檢測剛采集的鮮奶質量。目前,該合作社日產鮮奶近10噸,不僅開設了多家直營店,還被選為牛奶大廠的奶源地,堿鍋村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專業村。而這背后,正是阜新市解鎖共富密碼的第二把“金鑰匙”——推動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
時光回溯到2000年,當時堿鍋村還是一個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貧困村,張桂賢憑借兩頭奶牛開啟了創業征程。當劉輝等5戶村民試探性加入時,她毫不猶豫地幫他們貸款18萬元。“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帶著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黨員不擔風險,群眾怎敢邁步?”20多年前,張桂賢騎著摩托車,風里來雨里去,送奶跑遍縣城,還組建了技術服務隊攻克養殖難題。很快,集中飼養的優勢顯現出來,奶牛養殖戶開始向她靠攏,于是她牽頭成立了堿鍋村奶牛專業合作社。她將貧困戶納入合作社,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有效帶動了村里十余戶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
張桂賢隨手抓起一把飼料對記者說:“如今,我們村已經成了信用村。就拿這把飼料來說,里面有進口飼料、青貯玉米和苞米面,你聞聞,多香。只有牛吃得好,牛奶質量才有保障,咱們的產品才能有市場,大伙才會信得過我們。”如今,合作社里的奶牛數量已經從最初的兩頭增加到了800多頭,加盟社員有101戶,堿鍋村也從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自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以來,阜新市村黨組織領辦創辦了227個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已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強村的重要抓手。
產業聯合黨委念活“致富經”
在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水泉鎮果蔬產業基地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該基地是在水泉鎮黨委的指導下,以塔子溝村為中心村,聯合相鄰的西山村、水泉村共同打造的。為統籌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他們組建了產業聯合黨委。而這正是阜新市解鎖共富密碼的第三把“金鑰匙”——組建跨村產業聯合黨委。
“我們三個村的種植產業相同,若各自為戰,肯定難以發展壯大。只有抱團發展,才能闖出一片天地。”塔子溝村黨總支書記白雪冰介紹。塔子溝村牽頭成立了水泉鎮果蔬產業聯合黨委,并按照統一發展思路、物資采購、規劃種植、技術指導、宣傳包裝、產品銷售的運行管理模式,實現了果蔬的規模化生產經營。
果樹基地不僅給村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村民王紅男高興地說:“在大棚里干活,既能守在家門口,一年到頭收入還不少。”產業聯合黨委打破了村與村之間的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鄉村產業在抱團發展中不斷壯大。目前,阜新市已組建產業聯合黨委66個。
抓黨建促發展,聚合力共富裕。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以來,阜新市9500多名黨員致富骨干勇挑重擔,帶領7.5萬戶農民投身生產經營,推動集體經濟增收3000萬元,農民增收1.2億元。阜新市正憑借黨群共同致富三把“金鑰匙”,逐步破解鄉村振興的時代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