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關于“文”與“質”的爭論從未停歇。有人認為質是根本,外在修飾毫無意義;也有人認為,沒有文采的表達難以令人信服。孔子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質是質樸,是內核,是最深層的底蘊,是堅實基礎;文是華美,是外在,是多姿多彩,是亮眼光芒。“文”與“質”看似截然不同,卻相輔相成。這告訴我們:真正的君子,應當內外兼修,既要有深厚的內涵,也要有得體的表達。“文”“質”兼備,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質”是君子的根基,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內在力量。張洪在失去光明后,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決心攀登珠峰,用堅韌詮釋了生命的厚度;傅瑩鬢發已白,卻依然以深厚的學識底蘊與從容不迫的外交智慧,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外交官特有的沉穩氣度。他們始終堅守內心的純粹,在各自領域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新時代青年更應當沉下心來,積累知識,修養品德,打下扎實的根基。
但僅有“質”還不夠,“文”是讓內在光芒得以綻放的舞臺。正如未經雕琢的玉石沒有光彩照人的魅力,缺少修飾的文章味同嚼蠟,表達能力不強的人,縱有才華,也難以脫穎而出。古琴大師李祥霆苦修琴藝,磨煉基礎的“質”,又不斷加強和豐富古琴的藝術表現力,發展為琴增聲的“文”。適度的表達成為讓內在價值被看見的橋梁。新時代青年要學會得體地表達自己,更好地展現內在光芒。
當今社會,“買櫝還珠”的現象比比皆是。有人沉迷外在,卻忽視了內在修養;社交媒體上充斥著華而不實的表演,卻缺少真誠的交流。這樣的“文”失去了“質”的支撐,就像沒有根基的浮萍,終將被時代的洪流沖散。反觀那些真正成功的人,無不是將“文”與“質”完美結合,既有真才實學,又懂得如何展現自我價值。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當追求“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道,在知識的海洋里沉淀自己,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學會真誠表達,展現青春的朝氣,既要像大樹一樣向下扎根,也要像花朵一樣向上綻放。唯有如此,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勇立潮頭,成為真正的君子。
【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指導老師:陳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