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5年建交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以來,中歐雙邊關系經歷了從建設性接觸到戰(zhàn)略競合的深刻轉型。1985年《貿易與經濟合作協定》奠定了早期經貿往來的制度基礎,而2003年升級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則標志著雙邊關系進入蜜月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xù)提升和全球地緣格局的深刻演變,中歐關系呈現出多維度的戰(zhàn)略競合態(tài)勢。
中歐關系呈現非對稱性
與動態(tài)博弈特征
其一,貿易關系呈結構性非對稱。
根據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達1522億歐元,同比縮減8.3%,但仍維持高位。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31.8%)、機械設備(21.5%)和化工產品(12.7%)構成逆差主要來源,其中電動汽車及零部件逆差同比激增22%,凸顯歐盟在新能源產業(yè)鏈的結構性依賴。
歐盟對華政策在2019年迎來范式性轉折。當年發(fā)布的《歐盟-中國:戰(zhàn)略展望》文件突破傳統雙邊關系框架,首次將中國明確定義為兼具“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與“系統性制度對手”的三重復合體。這一認知重構在2021年《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遭歐洲議會凍結后加速顯性化。2023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正式提出“去風險”戰(zhàn)略框架,6月通過《歐洲經濟安全戰(zhàn)略》構建政策體系,10月即啟動針對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間出口歐盟的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比亞迪、上汽、吉利等主要中國車企。進入2024年,該政策持續(xù)加碼,1月出臺“關鍵技術清單”實施出口管制,4月通過《反脅迫工具》強化貿易防御,7月歐盟委員會公布初步調查結果,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9月又將調查范圍擴展至風電行業(yè)。政策效果已顯現: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數據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在歐份額從2023年8%降至2024年6.5%。歐盟委員會還根據《外國補貼條例》于2025年4月28日宣布對中國進口的高空作業(yè)升降機械設備征收最高達66.7%的關稅。若歐盟現行的“去風險”政策與中國產業(yè)升級戰(zhàn)略持續(xù)深化,預計至2025年中歐雙邊貿易規(guī)?;驅⒚媾R15%-20%的顯著收縮。但我們也看到,轉口貿易渠道的快速擴張(特別是經越南轉口的貿易量同比增長27%,墨西哥轉口增長19%)正在形成重要的緩沖效應,部分緩解了直接貿易受限帶來的沖擊。
在此背景下,中國領先企業(yè)正積極調整全球化布局策略,通過深化歐洲本土化生產來應對貿易壁壘。比如,寧德時代2024年德國圖林根工廠的電池產能已提升至28GWh,可滿足約35萬輛電動車的需求;而比亞迪(BYD)官方公告顯示,其投資7.3億歐元建設的匈牙利塞格德工廠將于2025年第三季度正式投產,設計年產能達15萬輛電動車。這些戰(zhàn)略性投資正在重構中歐產業(yè)合作模式,從傳統的商品貿易逐步轉向資本與技術深度融合的價值鏈整合。
其二,產業(yè)分工呈非對稱依賴格局。
中歐產業(yè)分工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非對稱特征,這種相互依賴關系在關鍵戰(zhàn)略領域表現尤為突出。根據歐盟委員會發(fā)布的《2024年關鍵原材料供應鏈風險評估報告》,歐盟在若干關鍵工業(yè)原材料領域對中國存在嚴重依賴:稀土永磁體的進口依賴度高達94%,鋰電池關鍵材料的依賴度為89%。盡管在光伏硅料領域,歐盟對華依賴度已從2021年的84%降至73%,但這一降幅仍遠未達到《關鍵原材料法案》設定的預期目標。
與此同時,中國在高技術制造領域對歐洲的依賴程度正呈現系統性下降趨勢。半導體設備的進口來源中,歐洲份額已從2019年的45%顯著降至2024年的32%。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中國“十四五”規(guī)劃中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戰(zhàn)略的實施。不過,在航空發(fā)動機這一技術門檻極高的領域,中國仍維持著對歐洲28%的進口依賴度,反映出該領域技術自主化的特殊挑戰(zhàn)。
這種動態(tài)演變的非對稱依賴格局正在深刻重塑中歐產業(yè)博弈態(tài)勢。歐盟通過《歐洲工業(yè)戰(zhàn)略》加速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戰(zhàn)略,而中國則持續(xù)深化“科技自立自強”政策導向。這兩種戰(zhàn)略取向的互動,預示著中歐產業(yè)關系將進入一個更具競爭性的調整階段。
其三,中歐雙向投資呈現非對稱相互依賴。
中歐雙向投資呈現典型的復合相互依賴特征,其非對稱性在投資規(guī)模、領域分布與制度環(huán)境三個維度形成動態(tài)博弈格局。首先,投資規(guī)模動態(tài)演變。截至2024年底,歐盟對華投資存量達3860億歐元,是中國對歐投資存量(1838億歐元)的2.1倍,但這一差距較2020年的3.5倍顯著縮小。中國對歐并購活躍度持續(xù)攀升,2024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完成17宗交易,總估值達54億歐元,其中寧德時代收購瑞典電池回收企業(yè)Northvolt股權(15%占比)成為年度標志性交易。
其次,中歐在投資領域的選擇呈現出鮮明的戰(zhàn)略互補特征,這種分野既植根于雙方產業(yè)稟賦差異,也映射出全球經濟秩序重構中的競合邏輯。歐盟對華投資持續(xù)錨定傳統優(yōu)勢領域,集中于汽車制造(32%)、高端裝備(28%)等傳統優(yōu)勢領域。典型如大眾集團在安徽投資23億歐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通過本地化生產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技術標準主導權。這種“以技術換市場”的策略,實質是利用既有產業(yè)優(yōu)勢延長技術紅利周期。中國對歐投資則聚焦綠色技術(41%)與數字基建(23%)等戰(zhàn)略性新興領域。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海上風電集群的共建項目即是明證——國家電投與Iberdrola合作開發(fā)的320MW漂浮式風電場,不僅突破深海風電技術瓶頸,更使中國獲得歐洲電網智能調度系統的核心算法。這種“以資本換技術”的路徑選擇,凸顯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向技術制高點攀升的戰(zhàn)略意圖。
此外,在制度環(huán)境方面,歐盟防御不斷升級,通過外資審查機制(FDISM)與國際采購工具(IPI)構建防護體系,對華投資否決率從2021年9%升至2024年17%,比如阻止中廣核收購羅馬尼亞核電站項目(2023),否決蔚來汽車收購德國充電樁運營商IONITY(2024);中國則不斷開放深化,在金融、汽車等領域持續(xù)擴大市場準入,比如2022年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后,寶馬集團獲批在華設立獨資電動車子公司;歐盟企業(yè)也獲得了包括獨資券商牌照在內的多項突破性準入,瑞銀證券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
這種看似對立的投資布局,實則構成動態(tài)平衡:歐盟通過傳統領域投資維持市場占有率,中國借助新興領域突破實現技術趕超,雙方在產業(yè)生態(tài)的不同維度形成錯位競爭,共同推動全球產業(yè)體系的梯度演進。值得關注的是,清潔技術已成為雙邊合作的戰(zhàn)略性領域。2023年,中歐在該領域的雙向投資規(guī)模達到歷史性峰值,首次突破200億歐元;至2024年,投資方向進一步向技術前沿傾斜,其中智能電網(占比32%)與工業(yè)脫碳(占比28%)成為核心增長極。這一結構性轉變不僅標志著技術協同的深化,更折射出雙方在產業(yè)競爭中尋求互補性創(chuàng)新的新型競合范式。
中歐技術競合:全球治理
重構進程中的博弈與共生
在中美科技競爭深刻重塑全球格局的時代背景下,中歐技術互動展現出“對抗中蘊含合作、競爭中謀求協同”的獨特態(tài)勢。雙方在5G標準制定、人工智能治理等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領域展開激烈博弈,卻又在綠色轉型發(fā)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議題上形成深度協作。這種矛盾共生的關系,正悄然重構著21世紀的技術權力版圖。
技術主權與規(guī)則協同的雙軌演進機制——
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呈現戰(zhàn)略博弈新態(tài)勢。在5G標準制定主戰(zhàn)場,全球技術版圖呈現“一超多強”格局:華為憑借38.3%的標準必要專利占比形成技術壁壘,歐洲企業(yè)諾基亞(15.8%)與愛立信(14.5%)通過戰(zhàn)略聯盟構筑防御體系。國際電信聯盟(ITU)2024年標準投票數據顯示,中國提案通過率達67%,顯著高于歐盟的49%。毫米波頻譜資源爭奪更引發(fā)多輪技術標準攻防戰(zhàn),24GHz-40GHz頻段的技術路線爭議導致國際標準制定進程延緩3個月。
人工智能治理領域開創(chuàng)協同監(jiān)管新模式。2024年《中歐人工智能倫理共同框架》創(chuàng)新構建雙軌評估體系:技術合規(guī)軌道依據中國《可解釋性AI系統技術要求》,要求算法開源率≥30%并建立數據溯源機制;風險管理軌道對接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三級分類體系,實施場景化風險評估。該機制覆蓋78家跨國企業(yè),形成首個跨境AI監(jiān)管協作網絡。實踐數據顯示,TikTok算法經雙軌評估后用戶投訴率下降42%,SAP企業(yè)管理系統漏洞檢出率提升29%,驗證了差異化治理的有效性。
氣候技術合作展現競合雙重特性。中歐在碳市場機制設計層面存在制度摩擦,但通過綠色技術聯合創(chuàng)新中心已開展23個聯合攻關項目,累計研發(fā)投入超15億歐元。技術突破包括:鋰硫電池正極材料使能量密度提升30%且成本下降40%;智能電網協同調度模型在蘇州、漢堡試點中降低配網損耗18%。這種“規(guī)則博弈+技術協同”模式,成為全球低碳轉型的創(chuàng)新實踐。
技術安全生態(tài)重構中的大國競合——
在全球科技競爭愈發(fā)激烈的當下,歐盟陷入了一種雙重依賴的困境:92%的云計算市場受控于美國,98%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這種戰(zhàn)略依賴正撕裂歐洲的技術主權愿景——《芯片法案》豪擲430億歐元劍指20%全球半導體份額,卻在關鍵原材料領域遭遇結構性矛盾:對華稀土依賴度升至98%、鉍進口占比92%,而《關鍵原材料法案》因成員國利益分歧停滯不前,歐洲審計院更警示2030年稀土加工自給30%的目標可行性不足50%。
技術主權的建構呈現東西分野。歐盟以“去風險”為名構筑六大技術堡壘,通過《關鍵技術法案》將量子計算、先進材料等32類技術納入出口管制。中國則強調“自主可控”,努力實現芯片全產業(yè)鏈國產化,并以28nm芯片全產業(yè)鏈攻堅為支點,在刻蝕機、沉積設備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實現突破,中微半導體5nm刻蝕機獲臺積電N5制程認證,突破設備封鎖關鍵節(jié)點。新能源領域形成“技術出海+在地融合”新范式: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實現動力電池碳足跡削減37%,匈牙利基地創(chuàng)造2300個本土崗位,演繹硬科技與軟實力的雙重輸出。
這場博弈折射出后全球化時代的技術權力重構邏輯:歐洲在“安全圍欄”與“增長引擎”間反復校準,中國則以“發(fā)展型安全”范式打破技術禁閉,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與全球協作的張力平衡,重塑大國競合的技術生態(tài)格局。
結構性競合:
全球化2.0時代的技術共生新范式——
中歐技術博弈呈現“對立統一”的復雜生態(tài):華為憑借40%的5G專利構筑技術主權壁壘,卻通過跨境數據“綠色通道”日均處理3億條歐盟用戶信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征收23%懲罰性關稅,卻依賴中國98%的稀土維系汽車產業(yè)命脈。這種“技術威懾-產業(yè)依存”的悖論,折射全球化2.0時代的核心特征——絕對技術自主性神話破滅,動態(tài)平衡成為權力重構的底層邏輯。
歐盟的“選擇性合作”暴露戰(zhàn)略撕裂:5G建設排除華為致成本激增19%,卻在傳統制造領域與中國深度綁定——中歐班列60%的貨柜裝載汽車零部件,德國車企30%全球銷量依賴中國市場。這種矛盾折射成員國利益博弈:法國力推本土電池聯盟爭奪補貼,而大眾汽車在華新能源投資加碼至23億歐元,市場引力正在消解政治壁壘。
中國正以“技術攻堅+屬地深耕”的雙軌戰(zhàn)略,為全球化困局破局提供新思路:在技術攻堅層面,23個中歐聯合6G研發(fā)項目的布局,穩(wěn)固了我國在通信技術領域的話語權,構建起核心專利的堅實壁壘;屬地深耕方面,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年產能達28GWh的動力電池生產線,可滿足35萬輛電動車需求,比亞迪匈牙利基地打造屬地化產能,將技術專利高效轉化為市場競爭力。中歐在綠色技術領域累計15億歐元的合作投入,更展現出安全與效率兼顧的可能性。
這一雙軌戰(zhàn)略在第三方市場催生出復雜而獨特的格局。世界銀行2024年《全球技術合作與沖突報告》顯示,在非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約40%的項目因歐盟標準與中國國家標準的規(guī)則碰撞而延遲;但在拉美新能源市場,中歐企業(yè)打破常規(guī),以“聯合投標體”模式攜手拿下總價值57億歐元的光伏項目,開創(chuàng)“競爭性合作”的全新范式。世界銀行《2024技術競合指數》指出,在78個新興市場國家,中歐技術標準“沖突-適配”系數已達0.63,這一數據昭示著全球化2.0時代,新型技術治理框架正加速成型。
未來:中歐關系步入
“戰(zhàn)略競合”新階段
過去數十年,中歐從單純的貿易伙伴發(fā)展為覆蓋經貿、科技、氣候等多領域的全面合作伙伴。但如今,這對伙伴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雙方在電動汽車關稅、5G技術標準等問題上針鋒相對,卻又在應對氣候變化、穩(wěn)定供應鏈等領域緊密攜手。這種看似矛盾的互動,正塑造著全球化變局下大國關系的新范式。
曾經作為“穩(wěn)定器”的經貿關系正在經歷重構。歐盟推行的產業(yè)保護政策已顯現實質影響: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份額一年內從8%下滑至6.5%,高空作業(yè)設備面臨最高66.7%的關稅壁壘。但市場的力量仍在發(fā)揮作用:通過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轉口的貿易量保持兩位數增長,中國企業(yè)在歐洲本土的電池工廠陸續(xù)投產,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已能滿足35萬輛電動車的需求。這種“你中有我”的產業(yè)生態(tài),讓單純的對抗政策難以奏效。在爭奪與合作的交織中,新的平衡點正在形成。
站在2025年建交50周年的門檻前,中歐關系的走向牽動世界目光。歐盟面臨關鍵抉擇:是繼續(xù)在“防范”與“合作”間搖擺,還是建立更可持續(xù)的互動框架?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在匈牙利、西班牙的產業(yè)布局,德國車企在華新能源基地的持續(xù)加碼,都預示著市場力量正在突破政策壁壘。正如雙方在智能電網合作中實現的電網損耗降低18%的突破,證明競爭與合作完全能夠并行不悖。馮德萊恩“要創(chuàng)新不要對抗”的呼吁,揭示著歐洲的現實困境。正如中歐班列24%的貨運量增長所示——這條橫跨亞歐的鋼鐵絲路上,60%的貨柜裝載著汽車零部件——產業(yè)鏈的深度融合終將超越短期的政治博弈。在這個技術民族主義抬頭的時代,中歐如何平衡競爭與合作,不僅關乎雙方25億人口的福祉,更將重塑未來世界的經濟版圖。
未來,中歐關系將在挑戰(zhàn)和機遇的交織中尋找前行的方向。雖然貿易摩擦和復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仍然會給雙邊關系帶來風險,但雙方在全球經濟復蘇、氣候治理轉型以及多邊機制改革等領域的共同利益,為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說:“歐洲的未來不在對抗,而在創(chuàng)新與合作。”在全球化放緩和技術民族主義抬頭的今天,中歐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不僅關乎雙方的戰(zhàn)略利益,還將影響21世紀國際秩序的走向。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為雙方提供了一個超越短期競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的戰(zhàn)略機遇。如果歐盟能夠把當前的危機轉化為制度創(chuàng)新的契機,用“有選擇的合作與競爭”來替代“全面對抗”,將為區(qū)域一體化進程提供新的思路,并將為陷入僵局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新的破局方案。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