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拿馬位于中美洲地峽最狹窄處,面積7.55萬平方公里。該國中部的巴拿馬運河是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運咽喉”。
通航100多年來,這條“黃金水道”在為世界貿易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承載了巴拿馬的屈辱血淚,記錄了巴拿馬人不畏強權的抗爭,見證著這個國家歷經苦難后的新生。
16世紀初,巴拿馬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殖民者將從南美洲掠奪來的金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這里,再由奴隸和騾馬經巴拿馬地峽運往大西洋沿岸,裝船送往歐洲。為了更加高效地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西班牙人曾考慮在此開鑿運河,但由于施工能力有限而放棄。
1821年,巴拿馬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部分,但依然沒有逃脫列強的覬覦。1823年,美國提出旨在獨霸美洲大陸的“門羅主義”,通過武力干涉吞并拉美國家領土,其中包括原屬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此后,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由此拉開“淘金熱”序幕。由于橫穿北美大陸的陸路旅途漫長而危險,大量來自美國東部的淘金者從海上南下,穿過巴拿馬地峽,再乘船北上前往加利福尼亞。在此過程中,美國開始對在這一地峽修建運河產生興趣。
19世紀末,美西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實際上控制了加勒比海,進而從戰略層面更加迫切地想要建造和控制這條地峽運河。
1903年1月,美國與哥倫比亞簽訂《海約翰—埃爾蘭條約》,規定哥倫比亞將地峽中一條6英里(約合9.7公里)寬的地帶交給美國,用以修建運河,期限為100年。同年8月,哥倫比亞議會以有損國家主權為由拒絕批準該條約。
惱羞成怒的美國決定加大對巴拿馬分離主義者的支持,讓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裂出去,成為一個便于美國操控的國家。
1903年11月3日,美軍在巴拿馬登陸,策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宣布獨立后僅15天,巴拿馬就在美國逼迫下簽訂不平等的《巴拿馬運河條約》。根據該條約,美國以一次性支付1000萬美元、9年后每年再付租金25萬美元的“代價”,取得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占領及控制”運河及運河區的權利。該條約還規定,美國保證并維持巴拿馬獨立,同時有權干預巴拿馬內政。
1904年,巴拿馬運河動工開鑿。經過10年建設,這條全長81.3公里的運河正式通航,美國成為最大受益者:運河將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縮短了至少1.48萬公里,成為美國對外貿易、運輸軍事人員和物資的重要通道。
這條運河把巴拿馬攔腰截成兩半:從運河中線向兩側延伸16.09公里的地帶為美國占領的運河區,總面積達1432平方公里。運河區內由美國政府任命總督,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駐扎美國軍隊,是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為便于管控,美國在運河動工之初就開始強制運河區內的原住民外遷。據統計,1913年至1916年間,運河區內許多城鎮被拆除,約4萬原住民被迫離開家園。
距離巴拿馬城約30分鐘車程的甘博阿鎮,正是當年運河區內標準的美式小鎮。這里早已荒廢,但保留下來的教堂、高爾夫球場以及一棟棟別墅還是展露出曾經的繁華。不過,這樣的生活只屬于美國白人。

據記載,當年小鎮的居住區按照居民國籍和種族嚴格劃分,來自加勒比國家的非美國籍黑人、美國籍非白人與美國籍白人分別住在不同區域,生活待遇完全不同。
對于運河區以外的巴拿馬人來說,這片充斥著“美式優越感”的地方遙不可及,除非有運河區內居民的邀請,否則那里眾多的游泳池、網球場、電影院、餐館都不對巴拿馬人開放。
美國人在巴拿馬不只是為了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將這里變為其控制“拉美后院”的前沿基地。1911年,美國以“保衛運河”為名在運河區修建軍事設施。1915年,美國在運河區設立司令部,1941年改為加勒比防務司令部,后擴建為南方司令部,下轄14個軍事基地,駐有上萬名美軍士兵。
在美國策動和干預下,從1903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巴拿馬政局動蕩,總統更換頻繁。美國還多次利用在運河區的軍事力量,對巴拿馬及其他拉美國家進行直接武裝干涉和侵略,加劇了地區局勢的動蕩。
“不做美國殖民地,運河是我們的,無論現在和將來,我們都不屬于任何別的國家。這就是英勇的巴拿馬人民的心聲。”20世紀中后期,巴拿馬流行著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巴拿馬人民借這首歌唱出對獨立自主的渴望。
20世紀上半葉,巴拿馬曾多次同美國就修改不平等的運河條約進行談判。1956年,埃及從英國和法國手中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實現了運河國有化,這極大鼓舞了巴拿馬人民。此后幾年,巴拿馬多次爆發反美抗議活動。
1964年1月9日,專屬美國白人僑民的巴爾博亞高中連續兩天升旗時只懸掛美國國旗,這違背了運河區內公共場所升旗時須同時升兩國國旗的規定。為表達抗議,上百名巴拿馬學生護送著巴拿馬國旗,在運河區軍警注視下進入這所高中,要求在巴拿馬的土地上升起巴拿馬國旗。隨著沖突升級,運河區附近聚滿了憤怒的巴拿馬人,此時,美軍突然向這些民眾開槍,最終導致20余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美國的暴行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也讓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和運河區主權的決心愈發堅定。巴拿馬政府同美國斷絕外交關系,并向聯合國和美洲國家組織提出控告。
1972年底,聯合國頂住美國的壓力,于1973年3月在巴拿馬城召開安理會會議。此次會議就巴拿馬運河問題的一份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該草案主張廢除1903年關于地峽運河的條約及其修正條款,支持達成一項公平公正的新條約,尊重巴拿馬對其全部領土的有效主權。13個安理會成員國投票贊成,英國棄權,但由于美國行使否決權,決議草案沒有通過。
“美國否決了巴拿馬,但全世界否決了美國。”時任巴拿馬外交部長胡安·安東尼奧·塔克的話擲地有聲。
最終,經過多輪談判,美巴兩國于1977年簽署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關于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經營的條約》。新條約于1979年正式生效,規定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將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美軍屆時將全部撤出。
雖然簽署了新條約,美國卻不愿就此放棄對運河的掌控。1978年,美國國會參議院在批準該條約時加入一項補充條款,規定美國在2000年后有權在巴拿馬運河區駐扎軍隊,并可以為“保衛運河中立”而使用軍事力量。這遭到巴拿馬人民強烈反對。
20世紀80年代初,巴拿馬國防軍司令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成為這個國家的掌權者。他在運河問題上態度強硬,要求美方執行新條約的各項規定,恢復巴拿馬在運河區的全部主權,因此惹惱了美國。在多次嘗試煽動巴拿馬反對派推翻諾列加政府未果后,美國干脆直接動手,于1989年12月20日派兵入侵巴拿馬。
這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持續了十余天,數萬名美軍士兵入侵巴拿馬,諾列加政府被推翻,諾列加本人也被抓捕。諾列加說,“那場入侵全是因為美國拒絕接受即將喪失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事實,美國不愿意看到獨立、自主的巴拿馬人民”。
1999年12月14日,美國向巴拿馬移交運河的儀式在米拉弗洛雷斯船閘舉行。“運河是你們的了。”作為美國政府代表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對時任巴拿馬總統米蕾婭·莫斯科索說。
同年12月31日,一面巴拿馬國旗在運河管理局樓前冉冉升起,巴拿馬政府正式收回對運河的主權。莫斯科索在升旗儀式上表示,巴拿馬幾代人為之不懈斗爭的目標終于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