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這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需以系統思維統籌育人全局,在守正創新中構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一、把握戰略定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根基,要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貫穿辦學全過程。教師必須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展,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打破學科壁壘,構建“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
二、聚焦公平質量,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作為校長,需以問題為導向,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針對城鄉教育資源差異,探索“ 1+X \"城鄉協同發展模式,如與鄉鎮學校建立教育共同體,通過教師輪崗、聯合教研、資源共享等方式,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強化隊伍建設,培育高素質教師群體
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育人能力直接決定教育質量的高度。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必須構建系統性機制。要完善分層分類培訓體系,以校本研修為根基、區域聯動為支撐、高端引領為突破,推動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深化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的融合,鼓勵教師以課題研究破解教學難題,形成“教學即研究、成長在課堂”的專業發展生態。同時,改革教師評價機制,構建涵蓋師德師風、教學實效、育人成果的多元評價體系,激發教師內生動力。
四、推進數字化轉型,賦能教育教學創新
教育數字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引擎,其本質是以技術重塑教育生態,實現教學范式革命。要構建“智能 + ”教育新形態,必須從三個維度突破:一是夯實數字基座,建設高速校園網絡,打造智能教學空間,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基礎設施支撐;二是深化技術賦能,運用“ AI+ \"教學系統實現智能備課、學情診斷,讓教師聚焦育人本質;三是推進“互聯網 + 教育\"深度融合,通過翻轉課堂重構教學流程,以技術之“器\"載教育之“道”,最終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統一。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基礎教育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我們始終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聚焦公平與質量,深化改革創新,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孫永超,現任教于松原市寧江區伯都鄉新民中學,中學高級教師,松原市骨干教師,松原市首屆骨干班主任,吉林省教育學會先進工作者,松原市\"十四五”中小學校長“助航工程\"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