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非遺舞蹈傳承與高校體育美育創新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明確要求“推動非遺與現代教育體系銜接”;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進一步提出“構建全員、全科、全域、全社會協同的美育格局”。通過研究發現,當前高校健美操教學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非遺舞蹈中蘊含的美學基因未得到充分挖掘。非遺舞蹈作為大眾追求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將其所具有的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對非遺舞蹈傳承、健美操教育改革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本文以非遺舞蹈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審美轉化為研究主題,希望通過研究,發現挖掘非遺舞蹈元素的切入點,探尋與高校健美操的銜接點,從而為健美操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1高校健美操教學現存不足
1.1教學任務及目標不夠科學
高校健美操的教學目標可分為年度、學期、周及課時目標,年度、學期目標相對明確,在目標設定時要體現健美操的特點,如健身目標、踐行目標、育人目標。周及課時目標應根據每周、每課的具體任務來設置,主要關注學生對新接觸動作的掌握程度。目前高校健美操的教學成果與目標存在較大差異,不僅反映在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上,同時也體現在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日常鍛煉習慣等方面。調研發現,各大高校制定的教學大綱都較為完善,但設置明確任務、目標的學校較少,這是制約健美操教學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1.2教學內容單一、方法單調
許多高校健美操的教學內容都是一套大眾健美操,教師堅持一套操、一本教案、一首音樂,導致學生養成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壞習慣。另外,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調,始終是熱身、復習、兩個八拍新操教學、學生練習,在新操的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跟練的方式為主,嚴重阻礙學生個性發展。
1.3指導思想與教學觀念的變化
指導思想是制定科學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正處在深化改革階段,經歷著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確立了“快樂教育”“終身教育”“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等思想,雖然這些思想能讓教師從宏觀全局角度把控健美操教學過程,但沒有體現健美操課程特色,無法最大化發揮健美操的育人功能。另外,不同教學理念間緊密相連,構成一個統一整體,教師需要根據實際學情選擇指導思想[1]。高校中自愿參與健美操課程的學生人數不多,主要原因是高校學生與社會人群不一樣,以大學生群體為主,他們更喜歡活潑的舞蹈、帶有律動的運動,觀念的轉變導致健美操在高校的普及教學陷入困境。
2非遺舞蹈特點及其與高校健美操的聯系
2.1非遺舞蹈特點
非遺舞蹈的本質是由各種機械動作組成的人體運動藝術。非遺舞蹈往往帶有本土特色,由于所處地域不同,所以非遺舞蹈在文化內涵上存在客觀差異。非遺舞蹈不僅具備健身價值,同時還具有娛樂、交友功能,因此深得大眾認可與青睞。大多非遺舞蹈動作惟妙惟肖、簡單易學,各個年齡段人群都可參與其中,以此展示當地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凸顯對生活的向往、對自然的熱愛,體現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彝族的“阿西里西”意為“我們是好朋友”,蘊含著彝族人民熱情好客、團結友愛的精神內涵;催舞是我國歷史悠久的面具舞,具有驅鬼逐疫、求福滅災和祭祀的功能。
2.2非遺舞蹈與高校健美操的聯系
非遺舞蹈具備健美效果,高校健美操融入了舞蹈元素,相對而言,后者動作更為剛硬,同時兼具柔和性。健美操的主要特色是動力性,舞蹈動作節奏較強、變化迅速,很多非遺舞蹈,尤其是以男性為主角的舞蹈動作剛勁有力,這與健美操十分相似。同時,以女性為主角的非遺舞蹈動作柔美,與健美操的柔勁有異曲同工之妙。非遺舞蹈相對奔放,觀眾更能感受到歡樂,健美操承載的情緒較少,觀眾更多感受到的是健康與美感。簡言之,非遺舞蹈與高校健美操具有相同點,同時也存在區別,在高校健美操中融入非遺舞蹈對兩者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3非遺舞蹈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正向價值
3.1提供廣闊的藝術舞臺
非遺舞蹈與健美操的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藝術舞臺。非遺舞蹈往往取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古老習俗,呈現帶有特殊節奏的舞蹈動作。將其與現代健美操結合,能讓學生借助更通俗的方式理解非遺舞蹈、文化內核,同時健美操有力、靈活的動作與音樂配合,可以為非遺舞蹈注入更多鮮活力量。
3.2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健美操強調的是力量、柔韌性、耐力,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身體、良好的身材;非遺舞蹈更注重技巧和美感,重視培養學生的協調性。兩者融合可以達到雙重效果,既強健體魄,又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3.3傳承和弘揚傳統藝術文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日趨增多,傳統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的推廣、宣傳、傳承面臨不少挑戰。將非遺舞蹈與健美操結合,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發展的機會,吸引更多家長欣賞品鑒,這對非遺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有積極作用[2]。
4非遺舞蹈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審美轉化方法
4.1融入非遺歌曲舞蹈
健美操的樂曲通常以現代風的disco、爵士樂、搖滾樂為主,長時間聆聽這類樂曲后,學生會產生疲勞感,而使用帶有民族風的非遺樂曲完成健美操訓練,能重新燃起學生對健美操的熱情,提升旋律性、節奏感,增強運動表現力。另外,可以在傳統健美操動作的基礎上融入非遺舞蹈,要求學生新編動作,實現融合學習。以潮汕英歌舞蹈為例,該藝術形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將非遺歌曲舞蹈融入健美操教學的一個經典案例,值得高校教師參考一一對標視頻,借鑒編創。音樂是健美操的靈魂,選擇適配的音樂,非遺舞蹈健美操的創編就成功了一半。大眾健美操的音樂是服務于動作的功能性音樂,是具備表現張力的音樂,能激發參與者的熱情,使其沉浸其中,有助于牢固記憶動作、把握動作要領。為此課上教師要布置非遺音樂舞蹈融入健美操的編創任務,要求將本民族非遺舞蹈中具有一定健美操特點的動作重新編入,完成表演考核。另外,在已經編創好的非遺舞蹈健美操動作的基礎上,還可以打造符合動作的音樂,如可以利用羌族手鈴、羊皮鼓營造緊張氛圍,制作一些敲擊樂鼓的音樂節奏,利用羌族非遺舞蹈中踢踏舞的動作,融合健美操下肢動作,發展下肢力量,增強參與者的健身音樂節奏感。最后,在非遺音樂舞蹈的基礎上嘗試補充現代節奏音樂,將非洲、印度甚至南美音樂節奏滲透進去,改編羌族非遺音樂舞蹈。音樂融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關鍵是怎樣選擇結合的音樂元素。總之,在非遺音樂舞蹈融人健美操編創的過程中,應該將肢體運動與音樂節奏結合,呈現出更強烈的藝術美感。
4.2改變教學指導方法
將非遺舞蹈融入健美操課程,教師首先應該理解舞蹈動作特征、其對身體訓練的價值,其次要探討健美操的主要特點,在此基礎上完成融合,實現育體、育心的雙重目標。在實踐中,教師要向學生講解示范健美操訓練動作,配合現代特色disco音樂,督促學生反復訓練,以此活躍課堂,激發學生積極性,體現健美操的特色[3]。接著,將一些非遺舞蹈動作改編成健美操的熱身或結束部分動作,如可以在整套動作中適當添加薩拉族、土族等民間非遺舞曲,搭配民族音樂,完成簡單且獨特的舞蹈健美操動作,這樣既能放松身體,又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另外,在開頭和最后,可以安排學生用熟悉的非遺舞蹈領操,如苗族花舞是關嶺縣苗族傳統民間節日“花樹節”上的特色舞蹈之一,常常與蘆笙舞一起呈現。其特點是舞、武結合,舞姿豪邁,動作獨特,柔中帶剛,節奏感強烈,舞蹈動作包括腳踞、腿快、膝屈、跳躍、轉胯、腰活、手靈、腕柔、送肩、反身、轉身,配合擊棍。
舞蹈隊形可由單人旋轉擊地,6人、8人或16人組成對打,均為雙數,人數較多時,花棍舞隊形、招式變化更多,更具有觀賞性。在健美操的排練中,教師可以保留中間的系列動作,在首尾兩處邀請部分學生演繹花棍舞,以棍子敲擊聲作為舞蹈伴奏,帶動健美操的開始和結束。
5非遺舞蹈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實踐策略
5.1挖掘非遺舞蹈元素,完善“一體多元”課程體系
高校要進一步完善舞蹈健美操課程體系,構建舞蹈基礎、核心,非遺舞蹈健美操三大結構,借助上述課程重點教授學生舞蹈動作、理論、文化歷史及健美操知識,促進其更深入地理解舞蹈健美操美學的內在含義。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其作為面向所有學生進行藝術審美體育教育的選修課程,在校內營造良好的舞蹈健美操學習氛圍。經歷非遺舞蹈健美操的學習訓練后,學生們能掌握舞蹈文化、實踐技巧,領悟舞蹈健美操涉及知識,做到觸類旁通,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具體來說,非遺舞蹈健美操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舞蹈理論、審美原則、非遺舞蹈健美操動作規范,以此強化學生舞蹈健美操基本技能;第二階段培養學生品鑒、研究我國非遺舞蹈健美操文化的能力;第三階段組織學生參與舞蹈健美操的訓練、表演,完成對現有舞蹈健美操的二次編創,檢驗實踐創新能力。
5.2借助現代化技術,創新舞蹈健美操教育方式
我國的非遺舞蹈類型多樣,如龍舞、翻山鉸子、鍋莊舞、秧歌和燈舞;商羊舞、鼓子秧歌;大鼓涼傘舞、踢球舞、佾舞、九鯉燈舞;銅鼓舞、牡帕密帕、彝族葫蘆笙舞、拉祜族蘆笙舞、傣族孔雀舞、傣族象腳鼓舞、彝族左腳舞、彌渡民歌[4]。不同非遺舞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體現了我國各省份城市的自然文化環境,具備差異化的核心內涵,如四川龍舞以布龍、紗龍、紙龍、草龍、火龍等形式為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彰顯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在開展非遺舞蹈健美操教學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本土的非遺舞蹈演出畫面,要求學生認真傾聽、仔細觀察,試著分析非遺舞蹈與一般舞蹈的異同,深化學生對本土非遺舞蹈的認知。接著可以在多媒體展示的幾段健美操視頻中隨機抽取一段,嘗試將其與之前觀看的非遺舞蹈融合在一起進行編創。以四川省高校的融合教學為例,可以要求學生將龍舞、翻山鉸子、鍋莊舞、秧歌和燈舞等非遺舞蹈融入《龍拳》《本草綱目》的健美操里。面對開放性任務,學生的熱情會得到充分激發,能在經歷自主編創后深切感受四川省非遺舞蹈的豐富內涵、民族特色。
5.3多主體協作,共促舞蹈健美操實踐教育
將非遺舞蹈融入健美操,需要重視舞蹈技能及健美操規范動作的教學。教師可以邀請多主體參與協作,共同開展舞蹈健美操實踐教育。如可以與學校所在地的非遺舞蹈傳承人、舞蹈文化研究中心接洽,針對創編舞蹈健美操合集、校本教材提出更好的實踐方案,確保學生能領悟非遺舞蹈精髓,規范化完成對舞蹈健美操的演繹[5]。另外,還可以與學校的舞蹈學院、文學院合作,規范舞蹈健美操的動作、語言。針對學生創作的非遺舞蹈健美操作品,教師要鼓勵大家站到更大的舞臺上完成演出,由專業人士提供指導、給予糾正。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多“走出去”,到民間走訪實地考察,與非遺舞蹈傳承人、專業體育健美操運動員近距離交流,在對方的指導點撥下,提高舞蹈健美操的整體水平。在以上學習過程中,建議學校與各大媒體合作、同步直播,讓更多社會人士看到學生在舞蹈健美操中的融合學習、自我表現,以促進更多人士討論舞蹈健美操的發展狀況、分享個人感受,帶動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非遺舞蹈健美操的練習中,促進非遺舞蹈傳承。
6結語
健美操是一種受大眾歡迎的運動項目,但在高校健美操的教學中,存在任務目標不科學、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指導思想和教學觀念發生轉變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學習成效低下。基于此,教師要積極將非遺舞蹈元素滲透于健美操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舞臺,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傳承發揚優秀藝術文化。具體來說,教師要融入非遺歌曲舞蹈、改變教學指導方法。另外,本文以非遺舞蹈健美操的融合實踐為例,提出了“整合非遺舞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調多主體合作”的三維要求,希望能為同行完善后續教學提供一些新啟迪。
參考文獻:
[1]杜小娟.高校健美操教學融入民族舞蹈元素的研究[J].體育世界,2023(4):67-69.
[2」張楠,蘇珍珍.流行舞蹈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2):84-87.
[3]劉偉俊.高校健美操教學中融入舞蹈元素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湖北體育科技,2010,29(6):715-716.
[4」朱麗娜.基于體教融合理念的高校健美操教學創新方法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5,15(3):61-64.
[5]梁爽.全民健身運動視角下高校健美操教學體系的創建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3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