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日漸完善,而口語表達能力作為語言運用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培養面臨傳統模式與現代需求的沖突。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小學口語教學中的不足,依托于信息化技術應用特性,構建多元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優化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模式,并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流暢性和感染力,最終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一、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中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意義
(一)利于突破傳統教學時空限制,構建全天候語言實踐體系
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打破了口語教學對物理課堂的依賴,將語言實踐從固定課時延伸至碎片化時間,從單向輸人轉化為多維輸出,有利于形成立體化訓練鏈條。面對傳統小學語文口語課堂訓練受限于40分鐘時長的現狀,信息化手段的引進,讓小學生有機會在家庭、校園等多元場景中隨時開展表達練習,增加學生語言輸出頻率的同時,也可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的良性循環,最終讓小學生在無壓力的自然狀態下積累表達經驗,逐步消除表達畏懼心理,培養主動運用語言的學習習慣[。此外,信息化手段支持下,還可為小學生整合海量跨媒介語言素材,并將教材文本、音頻視頻、互動游戲等轉化為可隨時調用的訓練資源,有利于構建層次化的語言輸入模式,幫助其構建全天候語言實踐體系,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的語言實踐的主動性。
(二)利于重塑課堂互動生態結構,培育立體化語言交際素養
小學語文課堂的口語訓練過程中,可充分依托于信息化手段構建多模態互動平臺,將傳統課堂的“教師主講一學生傾聽”模式轉化為“多元交互一意義共建”的動態生態,以此真正讓小學生能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培養溝通、協作、思辨的綜合素養[3]。
信息化手段可以借助在線討論區、直播互動課堂、虛擬角色扮演等技術工具,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留言板預演表達內容、課中通過彈幕實時回應他人觀點、課后通過視頻回放進行自我反思,最終形成課前一課中一課后的全流程互動閉環,迫使學生在觀點碰撞中學會傾聽他人、整合意見、調整表達策略,逐步掌握語言交際的社會規則。
二、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策略
(一)情境建構策略:多模態資源創設沉浸式表達場域
從語言習得理論與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來看,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高度依賴真實、可感的語言情境。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在口語表達課堂,依托于信息技術創設浸式表達的情景場域,其間,可充分將多模態資源利用起來,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交互技術等多元符號系統,為學生提供“感知一體驗一表達一反思”的完整學習鏈條。由此進一步解決教材文本抽象化的問題,并通過貼近生活、富有趣味的情境設計,降低學生表達焦慮,激發內在表達欲望,這與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在具體交際情境中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也十分契合。具體而言,應該做好下述工作:
1.小學低學段:具象化情境激活基礎表達欲
針對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語言儲備有限的特點,教師在設計口語表達情景時,可利用動畫生成工具與AR技術創設“魔法校園”虛擬情境。以人教版一上《口語交際:自我介紹》為例,教師可以將教材中“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愛好”等簡單任務轉化為富有故事性的互動體驗,并通過萬彩動畫大師制作三維校園場景,設置“班級迎新會”核心任務。此時,小學生可以在虛擬界面選擇卡通形象作為“數字分身”,動手點擊教室中的課桌、書架、操場等不同場景元素觸發對應表達模塊,如點擊課桌后會出現“名字故事”輸人框,學生可以錄制語音講述名字由來,如“我叫陳雨欣,下雨的雨,開心的欣,因為我出生那天媽媽說下雨是好兆頭”。還可以點擊書架激活“愛好分享”功能,系統會為小學生自動匹配與“喜歡畫畫”“愛讀繪本”等愛好相關的動畫背景,如調色盤旋轉、繪本翻頁特效等,此時學生就可以在動態畫面輔助下完成短句表達,意在借此引導小學生的自然口語對話。
2.小學中學段:敘事性情境深化語言組織能力(以人教版三下《口語交際:趣味故事會》為例)
小學中年級口語教學中,比較側重“清楚表達事件經過并加入細節描寫”。以人教版三下《口語交際:趣味故事會》為例,教師可利用VR技術與互動故事板,為小學生構建“民間故事劇場”,將《漏》《棗核》等課文中的故事場景轉化為可漫游的虛擬空間。以《漏》這篇文章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SketchUp搭建故事發生的核心場景,如《漏》中的山村小屋、雨夜山路,隨后讓學生佩戴VR設備后化身故事角色,并使用手柄操作在場景中移動,觸發關鍵情節節點,如可以點擊小屋窗戶播放“老公公老婆婆說漏”的對話音頻,或是走到山路觸發“老虎和賊相遇”的動畫片段。其次,教師可帶領學生進入“故事重構”環節,先讓學生使用Canva設計的互動故事板,將故事分解為“開頭一發展一高潮—結尾”四個板塊,并在每個板塊中嵌入語音錄入框與圖片素材庫。
在此期間,學生可從素材庫拖拽老虎的驚恐表情、漏雨的屋頂等插圖作為表達提示,后續還可結合場景體驗錄制故事片段,最后由系統自動將碎片化語音合成為完整故事音頻并生成圖文腳本。
3.小學高學段:問題化情境提升思辨表達水平(以人教版六上《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為例)
小學高年級語文的口語表達訓練中,應該將訓練目標聚焦于“在辯論中清晰表達觀點并應對反駁”。以人教版六上《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為例),教師可以用虛擬會議系統與數據可視化工具創設“校園議事廳”情境,以此為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多元觀點碰撞場景。首先,教師應提前在騰訊會議搭建虛擬議事場景,設置“是否取消校園小賣部”“如何改善課間紀律”等貼近學生生活的辯題,并讓學生通過自主抽簽選擇“支持方”“反對方”“觀察員”等角色。其次,教師可指導小學生利用XMind梳理觀點框架,例如在“保留小賣部”的理由的闡述中,就可圍繞方便購買學習用品、提供課間社交空間展開,并從學校監控視頻片段中截取“學生有序購買文具”的畫面作為論據。反對方則可以借助問卷星收集“ 35% 學生因購買零食耽誤上課”的數據,結合數據制作“零食消費影響學習”的動畫演示短視頻。整個辯論過程中,虛擬議事廳的“觀點碰撞”功能會自動抓取雙方發言中的關鍵詞,并生成“方便”“健康”“紀律”等高頻詞突出顯示的實時詞云圖,提醒學生注意觀點聚焦。
此外,“反駁提示”系統也會在某方出現邏輯漏洞時,如將“個別學生違紀”擴大為“所有學生”,自動推送“請提供具體數據支持”的彈幕建議,讓更多學生在課堂上擁有口語表達機會的同時,實現情境設計對學生高階表達能力與民主交際素養的雙重培育目標。
(二)能力進階策略:數據驅動下的個性化培養機制
小學語文口語訓練教學中,依托信息技術實現數據驅動訓練,核心價值在于通過精準捕捉學生語言行為特征,由此構建學生口語訓練的動態能力模型,更利于使學生的口語培養從經驗導向轉向科學循證,實現“識別差異一定向干預一螺旋提升”的個性化進階。基于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時,可以利用數據標簽的智能推送算法輔助培訓,是實現個性化培養的關鍵引擎,且通過機器學習,更利于識別學生的能力水平與認知風格,從而為其自動匹配三類訓練任務。具體的教學重點如下:
其一,基礎鞏固類。針對語音不規范、詞匯量不足的學生,信息技術可推送“拼音闖關”“詞語接龍”等微任務,并為學生搭配AI語音糾錯功能,如發音錯誤時自動播放慢讀示范音頻,并將教材中的生字詞表轉化為可聽、可練的互動模塊。例如,當系統檢測到學生“n/I”部分時,會連續3天推送包含“牛奶一劉奶奶”等繞口令的專項訓練,直至錯誤率降至 5% 以下。
其二,結構強化類。對表達邏輯混亂的學生,信息技術會為其提供敘事類“時間軸 + 五要素”、說明類“特征一用途一舉例”等思維導圖模板庫,并要求學生先完成圖文框架搭建再轉化為口語表達。隨后,平臺會自動比對學生輸出內容與模板結構的匹配度,如發現“介紹植物”時遺漏“生長習性”板塊,則會及時提示學生去補充,并生成同類話題練習強化結構記憶。
其三,拓展提升類。對于部分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系統則會開放“觀點辯論”“即興演講”等高階任務,利用AI生成挑戰性情境(如“假設你是環保小衛士,如何說服工廠減少排污”),并根據歷史表現動態調整任務難度——若前3次應答均邏輯清晰,系統自動增加“數據論證”“情感共鳴”等附加要求,避免“低水平重復”。
(三)評價反饋策略:構建動態化多主體評價體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小學語文口語評價應“關注學生在真實交際情境中的語言表現,實現多主體、多維度、全過程的綜合評價”,而動態化多主體評價體系構建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碎片化、主觀性的評價轉化為數據驅動的過程性記錄、智能診斷與多元參與,形成立體化評價網絡,精準對接人教版教材中不同學段的口語培養目標,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口語表達能力。具體可結合信息化手段展開如下評價教學:
1.過程性數據檔案:串聯教材目標的成長軌跡
以人教版教材口語交際內容為脈絡,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課堂平臺,為每個學生建立“三維度評價檔案”。一方面,可從教材任務完成度視角著手,自動收錄“自我介紹”“趣味故事會”“意見不同怎么辦”等課的錄音、視頻作品,并詳細標注每個作品是否達成教材規定的核心目標,如低年級“說清楚名字、年齡”,中年級“加入動作和表情”,高年級“用數據支持觀點”)。例如,一上“自我介紹”課后,系統會對比教材要求的“介紹基本信息 + 一項愛好”,智能檢測學生發言是否包含關鍵要素,缺失項用黃色高亮提示。另一方面,則可利用信息手段繪制語言發展曲線圖,借助AI分析并生成“流暢度”“詞匯量”“邏輯分”等指標的月度變化曲線,直觀呈現與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學段口語訓練目標的匹配度。
2.多主體協同評價:激活教材情境的交互價值
首先是學生自評,以教材為模板,融合元認知建構理念,為學生發放與教材任務匹配的自評量表,如低年級“自我介紹”使用圖文結合的“表達小勛章”,如“發音準確★”、“笑容甜美元★”、“說清愛好★”等,小學生可點擊勛章自評,并用語音描述“我今天哪里說得好/哪里要改進”;高年級小學生可為其配備“辯論自評表”,包含“觀點明確度”“反駁有效性”“數據引用”等,其可對照教材中的辯論范例,在視頻回放中勾選自己達成的條目,培養“依標反思”的能力。其次是同伴互評,結合口語表達培養目標,利用班級空間開展“教材任務互評活動”,如在三、四年級的“趣味故事會”活動結束后,學生需上傳故事講述視頻,此時同伴可以通過“三個優點 + 一個建議”的語音評論模板進行互評。隨后由系統自動統計同伴評價中的高頻建議,并生成班級共性問題清單,以此反哺教師針對性教學,最終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理論建構與課例實踐,揭示了信息化手段在小學語文口語教學中的三重變革價值,從中了解到技術不僅是教學工具,更是情境創設的“翻譯器”、差異教學的“顯微鏡”、互動評價的“連接器”。實踐啟示表明,技術應用需堅守“目標導向”與“兒童本位”,既要精準對接教材中不同學段的口語要求,也要適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方能真正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有望實現“讓每個孩子都能自信、得體、有邏輯地表達”的教育理想,為兒童的終身語言發展與社會交往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尤艷麗 靜寧縣八里學區高城寨小學
參考文獻
[1]王玲.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探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9):542.
[2]陳忠蓮.基于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實踐研究[J]文淵(小學版),2023(1):718-720.
[3]王婷.“互聯網 + ”背景下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有效性教學策略[J].讀與寫,2022(2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