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時代生態文明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賾
Pathways"for"Integrating"the"New"Era"Ecological"Civilization"Perspective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
Wang"Bihan
(Marxism"College,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
Abstract:The"New"Era"Ecological"Civilization"Perspective"is"rich"in"connotation"and"profound"in"intent,providing"a"systematic"response"to"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from"dimensions"such"as"civilization"evolution,fundamentalnbsp;principles,practical"transformation,institutional"safeguards,and"global"perspectives.Integrating"this"perspective"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for"advanc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promoting"innovation"in"ideological"education,and"strengthening"students’"environmental"awareness.Currently,issues"such"as"weak"environmental"consciousness"and"low"levels"of"environmental"practice"persist"to"varying"degree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Additionally,due"to"limitations"in"research"scope,there"is"insufficient"exploration"of"differentiated"integration"pathways"for"various"types"of"institutions.Therefore,exploring"effective"pathways"for"incorporating"the"New"Era"Ecological"Civilization"Perspective"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quires"focusing"on"curriculum"integration,strengthening"educational"impact"through"practical"activities,expanding"online"education"channels,and"deepening"campus"cultural"development.Only"through"the"synergistic"advancement"of"these"multidimensional"pathways"can"the"New"Era"Ecological"Civilization"Perspective"truly"resonate"with"students,enabling"them"to"become"active"participants"in"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New"Era"Ecological"Civilization"Perspective;Higher"Edu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athway"Exploration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生態環境保護、關乎增進人民福祉、關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將其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關鍵突出位置,并對新時代生態環境問題做出了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基礎上創新發展,并深度汲取中國古代生態哲思智慧,因而蘊含豐富內涵。當代大學生作為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的關鍵力量,應深入領悟與貫徹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當前,大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普遍呈現上升態勢,但是,還存在部分大學生環保意識薄弱、環保踐行度低的問題,如高校教學樓內水龍頭長流水的現象時有發生,單面打印、隨意丟棄未使用紙張等行為屢見不鮮。為此,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將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夯實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根基,實現“知行合一”育人功效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豐富,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這一重要命題做出了系統回應。"在文明演進層面,以“生態興則文明興”"揭示生態與人類文明的共生邏輯;在基本原則層面,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態倫理的原則坐標;在實踐發展層面,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辯證統一;在制度保障層面,以“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夯實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根基;在全球視野層面,以“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態維度。
(一)文明演進:生態興則文明興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于人類文明演進中的生態與經濟發展間的互動規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在文明演進上闡析了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內涵,揭示生態承載力與文明發展力之間的密切關系,明確了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從歷史維度印證了生態基礎性作用。如中國古代引黃灌溉、修堤壩,借黃河水利推動農耕文明發展,彰顯良好生態對文明發展的支撐;古埃及依賴尼羅河發展農業、手工業,卻因過度開墾、灌溉及砍伐森林致水土流失,引發文明在生態破壞中走向衰落。這一論斷又從現實維度出發,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價值,生態環境惡化將動搖文明根基,營造良好生態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從人類文明發展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不僅有深厚的歷史關照,而且著眼于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其核心要義在于將生態環境優先確立為文明存續的底層邏輯,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先決條件。
(二)基本原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將二者的關系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2],強調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的基本原則。人類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生存共依、發展共進、命運共擔”的有機整體。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界,社會的延續也以自然界為基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在勞動過程中能夠實現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的相互守恒與彼此平衡。[4]人類要愛護自然環境,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5],若人類違背自然規律,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生物棲息地,將導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進而引發自然災害、資源枯竭等問題。如水土流失與歷史上人類過度墾殖直接相關,得出了“生態閾值不可逾越”的歷史教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與自然界的“相處之道”,"人類在發展中不僅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嚴守生態紅線,有效減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同時還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和諧有機的生物圈。
(三)實踐轉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深刻洞察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而非對立沖突的,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6]揭示保護生態環境在本質上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在實質上是發展生產力。“兩山”理論成功破解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的傳統認知,環境保護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經濟發展也能為環境保護提供有力支撐。只有守護好綠水青山,才能筑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收獲金山銀山,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良性轉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展現出強大的實踐價值,“雙碳”目標、新能源產業發展皆是貫徹落實該理念的鮮活注腳與生動實踐。推進實現“雙碳”目標,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加速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既改善環境,又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核心理念,"既是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難悖論”的“金鑰匙”,更是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變革、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理論指引。
(四)制度保障: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健全的制度與完備的法治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7]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框架和規則,法治則是制度的保障,確保制度的嚴格執行和有效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僅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還將生態文明理念正式寫入憲法,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法理基礎。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加強環境監測和信息公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機制,完善環保評估和環境標準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規范體系。法律法規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規范、引導與保障作用,不僅是約束社會主體行為的剛性準則,更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法律武器。
(五)全球視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絕非一時之舉,而是與人類未來的命運走向、發展格局緊密相連,是關乎人類能否長久存續、和諧發展的重大命題。在全球范圍內,人類共同面臨著氣候變化加劇、環境污染蔓延、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一系列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立足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倡“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8]在全球性生態危機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全球生態環境的保護絕非少數幾個國家的單打獨斗,而是需要每個國家都積極參與其中。構建有效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是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關鍵所在,能夠促進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國應在生態環保方面積極開展對話與國際合作,分享各國生態治理經驗,共同制定具有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全球生態治理規則,構建一個公平、合理、高效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凝聚起共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磅礴合力。
在闡析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豐富內涵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探討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內涵豐富且深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沛的理論資源。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中堅力量,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肩負著重大使命。因此,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以及強化高校學生環保意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體現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前瞻性思考與戰略性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以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為內生動力。在《“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安排”[9],從而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建生態文明。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具備生態文明素養人才的重要使命,應積極發揮高校思政教育主陣地的育人功能,在教育過程中著重強化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承與宣傳,使學生深刻領悟保護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使學生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生態責任緊密結合,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具有堅定生態信仰、深厚生態情懷與強烈生態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二)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入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措施。新時代生態文明觀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理論支撐,也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考,既能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培養學生的問題導向意識與全球國際視野。這種創新性舉措不僅可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時俱進,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還有助于建立校企合作、行業合作等合作機制,從而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匯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還能引入新的思路和方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注入動力。
(三)強化高校學生環保意識的現實需要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10]高校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其生態環保意識的強弱,關乎社會整體生態價值觀的塑造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從價值觀塑造層面來看,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這種價值觀將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和行為方式,使他們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社會公共利益和生態環境保護。從認知與責任層面分析,強化環保意識能夠顯著增強高校學生對生態保護的認識深度,使他們逐漸認識到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的或大或小的影響,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種認知的提升會進一步轉化為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們不再將環保視為遙不可及的大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比如節約水電、做好垃圾分類、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積極投身到環保行動中來,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亟需積極深入探索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通過“課程筑基—實踐賦能—網絡聚力—文化浸潤”的多維路徑,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大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傳播者”“實踐先行者”“創新推動者”,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
(一)課程筑基: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課程教學
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教學目標、達成育人要求的核心載體,需以加強理論學習為先導深化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思政課中有效闡釋新時代生態文明觀,需以學理深度為基石,系統闡釋其理論內核、邏輯架構與科學方法論,構建“原理—價值—實踐”的闡釋體系。例如,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智慧、中國共產黨百年生態治理經驗的立體溯源,厘清“生命共同體”“兩山理論”“雙碳戰略”等核心概念的生成邏輯與學理內涵。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立足學科特性與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內容,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可設置“生態文明與唯物辯證法”專題,通過“專題講授—問題研討—案例分析”等教學環節,深化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此外,在課程考核評估上,需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過程性與長效性相統一,可設置“生態文明實踐參與度”“綠色生活踐行”等量化指標來檢驗理論應用的能力。
(二)實踐賦能: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實踐活動
實踐是鞏固理論學習成效的關鍵環節。對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深刻理解與踐行,需回歸實踐場域。要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地結合起來,[11]達成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因此,要將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學生的實踐活動中。首先,高校需要針對學生組織開展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具有“體驗感”,進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和興趣。如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比賽、科研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其次,高校要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基礎性保障,高校可以與相關單位合作,共建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實踐環境,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在實踐活動中的充分融入。最后,根據學生的專業和興趣愛好,制定合理的實踐計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實踐活動中。
(三)網絡聚力: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網絡教育
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數字化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模式全面融入青年學生生活,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道德素養等。[12]要重視網絡的聚力功效,深化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網絡教育。首先,豐富生態文明相關的教育資源。開設有關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專題的網絡線上課程,形成多樣化、立體化的“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和形成知識體系網絡。其次,利用好網絡平臺的互動與反饋機制。網絡教育平臺的多元交互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互動學習能力,要善于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如可利用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設置在線討論、答疑等互動環節。最后,加強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力。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來擴大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宣傳范圍,如開設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發布生態文明理念相關的文章、視頻等,吸引更多學生和社會公民理解和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觀。
(四)文化浸潤: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首先,高校可以開展有關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生態環保志愿服務、舉辦新時代生態文明觀主題的知識競賽和理論宣講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其次,將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如在校園內設立生態文明主題雕塑、張貼主題標語、舉辦生態文明主題文藝匯演等,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氛圍中深入感受生態文明思想。最后,要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高校應該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建設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生態環境,引導學生建設綠色校園、推行垃圾分類,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將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以課程筑基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以實踐賦能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學生的行為自覺;以網絡聚力,用青年話語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形成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生態;以文化浸潤實現環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雙重持久效應。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切實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盡管當前研究在融入路徑探索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但仍存在研究的局限性,如受研究范圍限制,對綜合類、理工類、文科類等不同類型高校在融入過程中的差異化需求與實踐路徑探討不夠深入;如該研究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問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仍有待拓展。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將聚焦于不同類型高校的差異化融入,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度探尋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制與規律,為促進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提供學理闡釋與實踐范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4.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4]沈廣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論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2):106114.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
[6]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
[8]習近平.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
[9]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223)[20250207].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102/t20210223_822116.html.
[1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
[11]《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N].人民日報,20200901(1).
[12]陳卓君,鐘聲.智媒時代數字賦能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時代意蘊與實踐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4(1):146151.
(責任編輯"陳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