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雖同以自然景觀為表現對象,卻在題材、繪畫元素等方面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邏輯與精神追求。從歷史發展脈絡看,中國山水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宋元臻于成熟,其遵循“可行可望”的審美意境與“澄懷觀道”的美學追求,表達著古代文人的理想;西方風景畫自文藝復興時期逐漸獨立成科,在科學的透視法則與光影技術的支撐下,發展為對現實空間進行精確摹寫并投射畫家情感的繪畫藝術。二者雖然都是以“風景”為創作題材,但在思想內涵的表達、繪畫元素的選取等層面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本文系統地比較、分析二者的異同,進一步追溯差異的成因,旨在深化對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理解,為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對話提供理論參考。
二、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
(一)創作題材
1.相同之處
中國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雖根植于迥異的文化土壤與美學體系,卻在創作主題的選取上展現出了跨越時空的默契。盡管二者對自然的詮釋路徑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將自然景觀作為繪畫的主題。中國山水畫常展現名山大川、溪流飛瀑、云霧繚繞的景致,西方風景畫也熱衷于表現自然之美,因此有許多學者會把二者一并劃入“風景畫”這一大范疇。中國的山水畫和西方的風景畫都以樹木、河流、山川、大地、天空以及建筑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創作主題,通過各自的藝術手法展現自然的美感與靈性。例如,范寬的《雪景寒林圖》,以恢宏而凝練的筆墨語言描繪了北方冬日山川雪后的壯美景象。范寬巧妙地運用虛實對比,將山間霧氣以淡墨渲染,前景的村落則以精細筆觸點綴,展現了北方山水的雄渾氣象。卡米耶·柯羅的《孟特芳丹的回憶》則以詩意而朦朧的筆觸描繪法國鄉村美麗的清晨景象,展現了自然中轉瞬即逝的美景。畫家營造出空氣的濕潤質感,模糊了遠景與近景的界限,讓整個畫面籠罩在薄紗般的柔光中。柯羅筆下的自然雖不是壯麗的奇觀,卻是畫家飽含熱情描繪出的自然一角,能讓觀者感受到自然中那份寧靜而柔和的美感。
2.不同之處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題材范圍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中國山水畫多以中國的名山大川和奇石異柳以及與之相關的人文活動作為繪畫選題,在整體上比較傾向于描繪磅礴大氣的景物且鐘情于名山大川的宏大敘事。如范寬《溪山行旅圖》中巍峨的主峰占據畫面主體,巨峰高聳、飛瀑直下,充分展現出北方山水的雄渾氣勢。
相比較而言,西方風景畫題材則更為廣泛,更加多元化。除自然風景外,在題材選擇上會更多地選取城市或小鎮的某一個角落作為繪畫的對象,體現了西方文化中對個體經驗和現實生活的重視。從約翰·康斯太勃爾筆下的英國鄉村到路易吉·盧瓦爾描繪的巴黎街景,西方畫家不僅關注未經雕琢的自然風光,也會將目光投向人類建造或改造后的景觀。例如,約翰內斯·維米爾的《德爾夫特風景》描繪了運河邊的城市風貌,展現出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場景;彼得·勃魯蓋爾的《冬獵》(又名《雪中獵人》)描繪了尼德蘭農村的一處冬日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西方藝術的交流與融合,自近代以來東西方風景畫在題材選擇上也出現了相互影響的現象。當代中國畫家開始關注都市景觀,而西方畫家則從中國山水畫中汲取靈感,這種跨文化的對話為風景繪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二)思想內涵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思想內涵方面也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二者均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將自然元素轉化為畫家情感與哲思的載體,賦予大自然以文化內涵,使風景畫超越了單純的視覺記錄,成為表達畫家文化記憶與哲學思想的重要媒介。中國傳統山水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念,畫家通過對自然山水的觀察與體悟,將個人情感與哲思融入筆墨之中,如宋代畫家郭熙在《早春圖》中,通過山巒的起伏變化和云霧的流動,不僅再現了早春時節的自然景象,更傳達出萬物復蘇的生機與希望。西方風景畫則通過光色變化與空間建構,將自然景觀轉化為情感表達的載體,如浪漫主義畫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在《霧海上的旅人》中,通過人物背對觀者的姿態與廣袤山景的對比,體現出強烈的孤獨感與崇高感,展現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與對海洋的向往。雖然二者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賦予了自然景觀以文化價值,使自然景觀成為文化認同與精神追求的象征。
(三)繪畫元素
1.季節元素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季節表現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之處,二者的差異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兩種文化對自然的認知與藝術表達方式的不同。中國山水畫對季節特征的表達非常含蓄,通常對季節的天氣特征表現得比較模糊,在實際創作中,中國山水畫家更注重通過筆墨氣韻而非具象細節來傳達季節意境。如夏圭的《溪山清遠圖》,雖無盛夏的繁茂植被,卻通過疏朗的構圖與淡雅的墨色,體現出夏日山林中的霧氣繚繞之感;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秋意并非通過枯黃的樹葉體現,而是通過蕭散的筆觸與疏落的景點人物表現出秋天的寂寥之感;劉松年《四景山水圖》的四幅圖分別描繪了春天踏青、夏日納涼、秋季觀山、冬日賞雪的畫面,四個部分沒有明顯的季節特征,只有選題和取景的差異,主要通過不同的筆墨技法表現出四季的差異。這種“以形寫神”的表現方式,使中國山水畫的季節特征需要觀者通過整體意境與筆墨語言來細細體悟。
西方風景畫中的季節特征是一目了然的,觀者可以從畫中直接獲取季節信息,其對季節氣候的明確表現建立在細致的觀察與寫實傳統的基礎上。從勃魯蓋爾描繪的雪中獵人冬季景象,到康斯太勃爾筆下夏日雷雨將至的烏云壓頂,西方畫家通過光影變化、色彩對比與細節刻畫,使季節特征一目了然。
2.水元素
中國山水畫對水元素的描繪具有湖水平遠、江水空曠、海水浩瀚的特征,對人與自然抗爭的場景描繪較少,水通常以平靜的姿態出現在畫面中,例如仇英的《秋江待渡圖》。
西方風景中的水元素是形態多樣的,不但有對平靜水面的表現,還有人與海洋的抗爭場景,如倫勃朗《加利利海上的風暴》描繪的是船舶在暴風雨中航行,人與海浪抗爭的驚險場面。
3.人物元素
在中國山水畫中,人物通常起到點綴的作用,或強調人在自然中的渺小,或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有漁夫、行人、亭臺樓閣中的文人等,但人物不是畫面的主體。
在西方風景畫中,人物的作用更大,有時甚至會成為畫面的主體之一,與風景共同構成特定的場景。如喬爾喬內的《暴風雨》,畫面雖以自然為主體,但婦女與士兵是畫面敘事不可或缺的元素,通過人物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展現畫面主題,突出暴風雨來臨時的緊張感。
三、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差異的成因
(一)繪畫思想不同
其一,中國山水畫家受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將自然視為和諧的整體,在創作時追求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而西方風景畫家強調人對自然的探索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其二,中國山水畫家往往喜歡將自我融入自然,畫面中的人物總是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非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而西方風景畫則體現出截然不同的自然觀。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風景畫家就運用線性透視法,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觀看體系。二者繪畫思想的不同導致了兩大藝術傳統在題材選擇、表現手法和審美理念上的諸多差異,最終形成了中國山水畫追求意境而西方風景畫側重描繪實景的鮮明對比特點。
(二)審美追求不同
中國山水畫重視“寫意”,通過簡練筆墨表現意境,季節氣候等細節可以模糊,而西方風景畫追求“寫實”,講究科學透視和光影效果,要求準確表現自然特征。二者審美追求的差異導致在藝術表現上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形式。中國山水畫家不是簡單地再現自然表象,而是通過精煉的筆墨語言,追求“不似之似”的藝術真實,注重自然的內在神韻而非外在形似。西方風景畫家的“寫實”追求則發展出一整套科學的觀察與再現的體系,例如線性透視法等,這種寫實傳統使西方風景畫能夠精確地記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自然景觀,體現出強烈的現場感。
(三)創作目的不同
創作山水畫是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的方式,多描繪理想化的隱逸世界,而西方風景畫常為記錄現實或裝飾之用,更關注日常生活場景。中國山水畫自宋代以來便成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其創作往往不是為了公開展示,而是畫家借以提升自身修養、寄托情懷。中國山水畫作品往往會通過筆墨語言構建出一個理想化的自然環境,畫家在山水之間尋找心靈的安頓之處,使繪畫創作成為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反觀西方風景畫的發展,其功能性目的更加明顯。風景畫最初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到了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風景畫成為新興市民階層裝飾家居的熱門選擇。因此西方風景畫帶有實用主義的創作傾向,始終保持著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創作方式不同
在創作方式方面,中國山水畫家主要憑記憶作畫,注重整體氣韻,而西方畫家常對景寫生,強調視覺真實。中國山水畫家往往在游歷名山大川之后,先將自然山水內化為心中意象,再通過筆墨呈現出來,這種記憶重構式的創作方式使畫家能夠超越具體時空的限制,自由地組織畫面元素,使作品達到“可觀、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相比之下,西方風景畫家則有著一套完整的戶外寫生體系。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畫家就使用暗箱等光學儀器輔助觀察,到了19世紀,便攜式畫具的發明使直接對景寫生成為可能。印象派畫家更將戶外創作推向極致,莫奈為了捕捉魯昂大教堂在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同時架設多塊畫布輪流作畫。
(五)繪畫工具不同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工具以毛筆、墨、宣紙為主,水墨一旦接觸宣紙便會迅速暈染擴散,利于呈現暈染效果,且宣紙的吸水性能夠使水墨產生微妙的層次變化,非常適宜表現山水的氣韻。西方風景畫多為油畫,油彩在畫布上能細致地呈現光影變化和復雜場景。具體而言,經過亞麻仁油等調色油調和過的顏料具有極強的覆蓋力和可塑性,畫家可以在畫布上反復堆砌顏料、修改筆觸,甚至刮掉重來,這種特性使西方風景畫能夠追求極致的寫實效果,并且油畫顏料的慢干特性還允許畫家在調色板上細致地調配出理想的、接近自然的色彩。
四、結語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作為東西方藝術史上的兩大經典繪畫傳統,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異性,這些差異根植于各自獨特的哲學思想、審美追求、創作目的、創作方式以及繪畫工具等多重因素。中國山水畫以“天人合一”為精神內核,追求“以形寫神”的意境表達,通過簡練的筆墨語言構建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賦予山水以人文哲思;而西方風景畫則強調科學觀察與視覺真實,運用科學的透視法則再現自然,強調光影與色彩的真實,并常常融入人與自然的互動或抗爭場景。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共同豐富了人類對自然的審美體驗與哲學思考。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重新審視這兩種繪畫藝術傳統的異同,不僅有助于深化對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理解,也能夠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跨文化的借鑒與啟示。
參考文獻:
[1]溫泉沁.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油畫比較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09):184-185.
[2]張鋆.論中國文人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在題材和形式上的差異[D].河南大學,2016.
[3]常懷宇.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油畫比較研究[J].牡丹,2015(20):63-64.
[4]魯微微.風景油畫與山水畫圖像形式的比較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
[5]于洋.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構圖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6]馮炳超.淺談中國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油畫題材內容的差異[J].山西青年,2013(24):232-233.
[7]李桂菊.油畫風景與中國傳統山水畫比較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石文靜,女,碩士研究生在讀,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lt;繪畫創作gt;;lt;通訊作者gt;邢行)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