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疾病病程長,遷延不愈,容易反復發作。它不僅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正確認識哮喘的危害性,并采取科學、正確的護理,可以有效控制和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定義
哮喘,是一種以慢性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異質性疾病,病情易反復。常見癥狀有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該類癥狀常在夜間和清晨發作或加重,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在治療后緩解。哮喘癥狀可輕可重,表現形式多樣。輕癥患者可能僅表現為偶爾的咳嗽、喘息或胸悶;重癥患者則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缺氧甚至休克等危急情況。由于部分患者癥狀隱匿,在疾病初期,患者和家屬容易忽視其嚴重性,從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哮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受到其困擾。此外,哮喘的誘發因素眾多,包括遺傳、環境、過敏等,這使得其預防和治療變得尤為復雜。
危害
哮喘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氣道疾病,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可能會對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影響生活質量哮喘患者常因疾病發作而限制日常活動,如不能參加體育鍛煉、無法正常學習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增加經濟負擔哮喘的治療需要長期用藥和定期隨訪,這無疑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危及生命安全在哮喘急性發作時,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患者可能因缺氧、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而危及生命。
護理
哮喘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的護理對于控制哮喘癥狀、減少發作頻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環境控制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使用地毯、毛絨玩具等易藏污納垢的物品;定期清潔空調濾網和家居環境,減少塵螨、霉菌等過敏原的暴露;避免吸煙和二手煙暴露,以及接觸刺激性氣體和化學物質;在外出前,需要提前了解氣象和環境污染情況。避免前往容易引起哮喘發作的地方,如工廠人口密集的商區等。此外,在外出時,哮喘患者要注意穿戴防護設備,如口罩、太陽帽和長袖衣物等,以減少花粉、灰塵等細菌感染和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傷害;在戶外活動結束后,記得清洗面部、手部等,避免將細菌留在身體表面。
飲食調理哮喘患者應該注意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低鹽低脂飲食,少食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脂肪、蛋黃、燕麥和洋蔥等,多食富含鉀類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和橘子等;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有助于稀釋痰液,緩解咳嗽癥狀;避免食用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堅果等;避免食用過于油膩的食物,如油膩的烤肉、炸雞等,這些食物會引起體內的炎癥反應,增加呼吸道負擔,從而導致哮喘病情加重;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這些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呼吸系統,從而加重哮喘癥狀。此外,嚴格遵循少吃多餐的基本原則,禁煙酒。
日常保暖穿衣保暖是防治哮喘發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保暖可以防正氣道受涼而引起哮喘發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的發生率。為了保持身體的溫暖和舒適,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選擇舒適的衣物,保持室內溫度適宜,避免過度透氣,特別是要注意避免寒冷和濕氣。夏天要穿透氣性好的衣服,以防止出汗后受涼;冬季要選擇保暖性能好的衣服和鞋子,穿戴帽子和手套等,最好用圍巾等隔離口鼻周圍。
規律用藥不同哮喘患者的維持性用藥方案各不相同,有些患者還需要采取組合用藥的方案,患者只有嚴格遵照醫囑用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哮喘發病率。控制性藥物主要用于長期控制氣道炎癥,減少發作次數;而緩解性藥物則用于迅速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哮喘癥狀。哮喘患者應遵醫囑規律使用控制性藥物和緩解性藥物,切勿自行停藥或減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如果更換使用其他藥物后出現了咳嗽、惡心、嘔吐、皮疹等不適癥狀,應該立刻停藥并前往醫院就診。此外,哮喘患者還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隨訪檢查,評估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確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勞逸結合哮喘患者需要堅持適量的運動和鍛煉。運動有助于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有益于緩解哮喘癥狀,預防和減少復發。建議選擇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注意不要過度運動,避免加重哮喘癥狀。哮喘患者不僅需要充足的睡眠,還需要注意保持身心放松和舒適,避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干擾。建議進行一些有益的放松活動,如按摩、冥想、練瑜伽等,以增強心理調節能力。
應急準備哮喘患者及其家屬應了解哮喘急性發作的急救知識、用藥用量及方法,并準備好急救藥物和設備(如吸人型短效β受體激動劑、氧氣瓶等)。同時,患者也需隨身攜帶平喘氣霧劑,以便在哮喘發作時及時使用。此外,注意有無哮喘發作先兆,如干咳、連打噴嚏、流淚等,哮喘發作時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哮鳴,出現以上情況立即使用定量氣霧劑,用藥不能控制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到醫院就醫。
通過環境控制、飲食調理、日常保暖、規律用藥、勞逸結合等正確的護理措施和日常應急準備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的病情發展,減輕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和對生命安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