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新時代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當前管理模式中的突出問題,結合數字化轉型背景提出針對性優化策略。研究發現,農業科研單位在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標準化、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顯著短板,需通過構建智能化管理平臺、完善制度體系、強化安全保障機制等舉措實現現代化轉型,提升農業科研機構人事管理效能。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數字化轉型;管理創新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而科研人才作為創新體系的第一資源,其高效管理與優化配置直接關系到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當前,農業科研單位著力培育高層次人才,這對人事檔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模式與新時代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突破傳統管理桎梏,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檔案管理體系,成為農業科研單位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一、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現狀分析
現階段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檔案管理仍面臨多重挑戰。干部人事檔案初級管理模式,難以滿足科研人才動態流動、成果快速積累的管理需求。檔案信息碎片化、更新滯后等問題,導致人才評價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與此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為檔案管理轉型提供了新路徑[1]。
(一)管理內容多元化發展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由于其行業的特殊性,不僅有正式從事科研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工作的職工及工勤人員,還包括外聘的科研助理等,人事關系復雜,人事檔案的內涵已突破傳統履歷材料的范疇,形成“科研屬性+管理屬性”的雙重特征。成果型檔案材料擴展,科研人員的項目合同、實驗數據、專利證書等專業技術材料增多,檔案材料內容多元化,增加了檔案管理的復雜性。此類變化要求檔案管理從“靜態保管”轉向“動態整合”,但現有管理系統尚未完全適應內容維度的拓展需求,仍存在重實體保管,輕動態更新的現象,檔案信息更新滯后于人員流動實際,管理機制和管理方法均存在滯后,不僅影響管理效率,更制約了區域間科研人才的協同發展。
二、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現存突出問題
(一)信息化建設滯后
盡管部分單位已啟動數字化改革,但整體推進效果有限。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需要新建系統性信息化基礎建設支持,經濟投入的制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數字化工作的推進[2]。
(二)管理制度標準化不足
標準化缺失導致管理效能打折,由于農業科研單位人員分崗位管理,科研崗、管理崗、工勤崗之間檔案存在差異,檔案材料未按標準化統一管理。同時更新機制僵化,檔案材料未能定期及時收集歸檔,檔案內容與實際情況脫節嚴重[3]。
(三)專業隊伍建設薄弱
人才結構失衡成為制約管理升級的瓶頸,新時代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對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兼具檔案管理技能、農業專業知識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從業人員不足。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人員大都是人事管理人員兼任,專職程度低。同時,因干部人事檔案培訓系統性強,培訓頻次較少,培訓體系滯后,檔案管理能力難以提升。
(四)檔案內容完整性不足
檔案資料收集環節存在疏漏,對科研人員參與的重要學術交流、境外研修等活動記錄未進行系統性歸檔,導致人事檔案無法全面反映科研人員的學術經歷和知識更新情況。此外,對科研人員工作業績證明材料收集不完整,忽視項目中期成果、階段性技術報告等過程性材料,僅留存最終成果文件,無法完整呈現科研工作的推進軌跡。
(五) 檔案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檔案存儲硬件設施防護能力不足,部分農業科研單位檔案庫房未配備專業的溫濕度控制設備、防火防盜系統,難以保障紙質檔案的物理安全。同時,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缺乏多層級安全防護體系,訪問權限設置單一,未根據人員崗位和職責細化權限等級,存在越權訪問檔案信息的風險。
(六) 舊檔案數字化轉化進度緩慢
數字化硬件設備配置落后,部分農業科研單位仍使用低分辨率掃描儀等老舊設備,無法滿足大量紙質檔案高精度掃描需求,且設備運行穩定性差,頻繁出現卡紙、掃描中斷等故障,導致數字化工作效率低下。此外,缺乏專業的數字化處理技術人才,現有檔案管理人員未接受系統的數字化技能培訓,在圖像識別、數據處理等環節操作不熟練,使得舊檔案數字化過程中出現圖像模糊、文字識別錯誤等問題,需要反復返工修正,拖延整體進度。
三、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優化策略
當前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呈現出“需求升級與能力滯后”的突出矛盾。盡管管理內容持續豐富、區域性探索取得進展,但信息化水平低下、制度標準缺失、人才儲備不足等系統性短板,嚴重制約著檔案資源向創新資本的轉化效率。突破這些瓶頸,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在管理體系、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
(一)加強基礎設施層,夯實數字化轉型根基。農業科研單位可以根據需求加強數字化建設,利用云平臺建設契機建設智能管理平臺,提高人事檔案管理效率,為干部隊伍建設和人才培育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基礎設施層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完善,確保數據安全性。對存量檔案數字化進行攻堅,通過外包服務與自主加工結合,引入工業級掃描儀提升處理效率,全面實現數字化建設。
(二)完善制度建設,做好基礎管理工作。根據中辦《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以及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人才培育需求,完善農業科研單位檔案管理工作制度。形成檔案材料及時收集歸檔的更新制度,提高檔案的完整性與時效性。
(三)加強業務能力培訓,提高管理意識。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成效主要依賴于管理人員的能力水平和管理意識,定期參加檔案管理培訓,學習最新政策,提高檔案數字化專業技能,滿足新時代業務管理水平要求,不斷推進人事檔案向科學化、規范化管理。
(四)建立檔案內容審核與補充機制
一方面,針對檔案資料收集環節存在疏漏問題,建立學術活動動態跟蹤收集制度。要求科研人員在參與學術交流、境外研修等活動后,5個工作日內提交活動報告、成果證明等材料,檔案管理部門每月與科研管理系統進行數據比對,核查未歸檔信息,確保學術經歷記錄完整。另一方面,為解決科研人員工作業績證明材料收集不完整的情況,制定科研項目全周期材料歸檔清單,明確項目立項、中期檢查、結題等各階段需提交的過程性材料及成果文件,要求項目負責人每季度向檔案管理部門移交階段性材料,并將材料歸檔情況納入項目考核指標。此外,針對人事檔案動態信息更新不及時的問題,優化考核評價與政治審查材料流轉流程,采用線上填報系統,相關部門在完成考核評價、政治審查后,3個工作日內將審核結果錄入系統,檔案管理部門每周定期導出數據更新檔案,確保信息同步。
(五) 強化檔案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首先,針對檔案存儲硬件設施防護能力不足的問題,對檔案庫房進行升級改造,安裝恒溫恒濕控制系統、防火報警裝置和防盜監控設備,同時配置專用的檔案密集架,確保紙質檔案存儲環境安全穩定。其次,為解決檔案信息管理系統訪問權限設置單一的問題,建立分級授權機制,根據人員崗位和職責劃分普通用戶、管理員、審核員等角色,設置不同的檔案查看、修改、刪除權限,采用多重身份認證方式,如用戶名密碼 + 動態驗證碼,嚴格控制檔案訪問。最后,針對電子檔案傳輸未加密的問題,部署安全的檔案傳輸平臺,采用SSL加密技術對傳輸數據進行加密處理,禁止通過普通網絡渠道傳輸檔案信息,同時設置傳輸日志記錄功能,對每次傳輸行為進行全程監控和審計。
(六)加快舊檔案數字化轉型推進計劃
針對數字化硬件設備配置落后的問題,采購高分辨率、高速掃描儀及配套的圖像預處理設備,同時配置大容量存儲服務器和專業的檔案數字化管理軟件,確保掃描質量和數據存儲安全,提高數字化工作效率。此外,為解決缺乏專業數字化處理技術人才的問題,組織檔案管理人員參加系統的數字化技能培訓,內容涵蓋掃描操作、圖像識別、數據處理等方面,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并通過考核認證確保培訓效果,提升人員專業技能。
四、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科研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只有持續深化改革,才能將人事檔案轉化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資源。未來隨著元宇宙、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發展,人事檔案管理將向可視化、交互式方向發展,為農業科研人才生態建設提供更強大的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1]游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機關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創新路徑研究[J].辦公自動化,2025,30(05):58-60.
[2]牛雅瓊.事業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數字化轉型的有效路徑分析[J].蘭臺內外,2024,(26):34-36.
[3]寧功偉.新時期如何建立健全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制度——以農業科研單位為例[J].辦公室業務,2021,(02):174-175.
責編 / 馬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