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實現地月空間軌道衛星激光測距
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云南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云南天文臺1.2米望遠鏡激光測距系統,成功探測到我國遠距離逆行軌道衛星(DRO-A)單角錐反射器的激光回波信號,星地距離約35萬公里。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月距離尺度的衛星激光測距,標志著我國在深空衛星激光測距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本次實驗的成功,也是繼上個月美國藍色幽靈號月面激光測距成功后,又一在地月尺度被觀測到的單角錐反射器。
此次測距不僅驗證了我國深空激光測距技術的成熟度,也為未來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時還具備對衛星、空間碎片、月面反射器等空間目標的測距能力。據悉,研究團隊還將組織更多臺站參與觀測試驗,繼續提升地面系統測距性能,優化單角錐反射器設計,同時發展天基衛星激光測距和時差測量新技術,進一步鞏固提升我國在地月空間探索領域的技術優勢。


中國科學家破解海洋貝類的“長壽密碼”
近日,煙臺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盧霞與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王春德團隊合作在解密海洋貝類壽命“遺傳密碼”上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了紫扇貝壽命大大長于海灣扇貝的秘密。研究團隊表示,找到紫扇貝的“抗衰開關”,解析扇貝的壽命決定機制,可為培育長壽命、大規格扇貝提供新途徑。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上。
在海洋中,海灣扇貝和紫扇貝是“近親”,但壽命截然不同——海灣扇貝壽命不到14個月,而紫扇貝壽命長達7至10年。是什么在決定兩者的壽命?在深入研究之后,該團隊發現海灣扇貝和紫扇貝的“SIRT基因家族”差別很大,而此類基因和衰老密切相關。二者比較而言,海灣扇貝的SIRT基因更多,但很多是“重復拷貝”,可能讓功能更混亂;而紫扇貝的SIRT基因質量更高,尤其是SIRT1和SIRT6,SIRT6基因活性更高,能更好地修復DNA損傷、減少細胞“自殺”,還能激活“自噬”和穩定端粒,這些都是延緩衰老的關鍵所在。
中科院團隊解析亞洲栽培稻“馴化路線”
面對全球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加劇的雙重壓力,如何將普通野生稻歷經錘煉的“生存智慧”注入現代品種,培育出兼具抗病、抗逆特性與高產潛力的“超級水稻”,成為破解糧食安全困局的重要課題。
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斌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完成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亞洲栽培稻的高精度基因組組裝,并解析亞洲栽培稻各類群的進化及馴化路線,繪制出迄今為止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
研究發現,普通野生稻中的抗病基因豐度和多樣性均明顯高于亞洲栽培稻,以及在南亞的各個亞洲栽培稻類群之間存在廣泛的基因交流。這項研究實現了普通野生稻遺傳資源的系統性整合,科研人員可據此追溯相關重要基因的起源。在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為培育能適應氣候變化的優質水稻品種奠定了科學基礎。

中國科學家發布迄今最完整植物單細胞圖譜
在葉片衰老的過程中,植物細胞如何進行時空協調?哪些關鍵基因參與了調控?一項發表于《細胞》的最新研究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來自武漢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組學技術和時空組學技術,構建了迄今為止植物取樣階段最全、數據量最大的單細胞圖譜,揭示了葉片衰老的關鍵分子機制。
為了揭示葉片的衰老過程,研究團隊基于華大自主研發的單細胞組學技術DNBelab C4和時空組學技術Stereo-seq,獲得了覆蓋擬南芥各組織全生命周期關鍵階段的共計20個組織樣本的913,769個高質量單細胞核轉錄組,構建了迄今為止植物取樣階段最全、數據量最大的單細胞圖譜(也包括針對每個組織的單細胞圖譜),并鑒定出38種細胞類型。
研究團隊發現,即使在肉眼仍為綠色的葉片中,也有一部分的細胞顯示出較高的衰老指數,暗示葉片的衰老進程可能早已悄然啟動。基于衰老指數和年輕指數,研究團隊構建了葉片發育的共表達基因調控網絡,篩選出若干關鍵節點基因,這些基因可能在衰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創新性工具不僅為深入解析植物衰老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有力支撐,還為監測和調控植物衰老進程開辟了新途徑。

我國揭示土壤石油烴污染遷移機制
近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產地環境監測與預警創新團隊揭示了胡敏酸吸附構象對石油烴污染土壤膠體遷移行為的關鍵調控機制,為精準預測石油烴污染在土壤中的擴散風險與評估預警提供理論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該研究構建了“吸附構象-表面電位-遷移能力”的定量關聯框架。研究發現在未污染土壤膠體表面,胡敏酸以水平吸附為主,而石油烴占據吸附位點后,胡敏酸被迫形成垂直吸附構象,減少總吸附量的同時增加了胡敏酸負電位在膠體表面的作用距離。該表面構象決定的負電位延伸作用提升了膠體擴散雙電層負電位,同時增加膠體和含水介質間作用的第一能壘,使石油烴污染膠體遷移能力顯著提升。石油烴與胡敏酸在膠體表面形成“接觸區-弱相互作用區-動力學區”三區分布,實現了胡敏酸驅動下的污染物-膠體協同遷移。該研究從環境結構化學視角為土壤石油污染的風險評估與污染擴散預警提供理論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