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品嘗過早的誘人美味,領略過早的迷人風采,那就要到武漢三鎮來一趟了。
過早是武漢市井百姓對吃早餐的俗稱,它最早見諸書面是清道光年間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武漢生活節奏快,多數人習慣于外出吃早餐,而武漢地處九省通衢,水陸交會,商賈云集,其早餐也就兼具了南北風味,花樣繁多,干稀有致,味美可口,個性鮮明。
熱干面是武漢人過早的最愛和首選,它和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京炸醬面及蘭州牛肉拉面并稱為中國六大名面。20世紀初,漢口長堤街有一綽號李包的人在關帝廟附近賣涼粉和湯面。一天,他把賣剩下的面條煮熟后晾在案頭,不小心將麻油潑到面條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在面條里,第二天早上將拌了麻油的熟面條在開水里燙幾下,濾去水,加上香蔥、芝麻醬、蝦米、胡椒、辣椒、榨菜丁等作料后,香氣四溢,引得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人問其名,李包順口答道:“熱干面?!庇谑?,一個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誕生了。它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熟面晾涼后再在沸水中燙,就著熱勁完全膨脹,調料味被充分吸收,原汁原味的面香與調料和諧地融為一體,黃而油潤。用簡單的材料簡單的方法制成便宜的美味,誰能不說是美食的化境?這熱干面不動聲色地燙了近百年,人們毫不厭倦地吃了近百年。你看武漢人用熱干面的吃相,真是眾彩紛呈:坐著的、站著的、蹲著的、邊走邊吃的、邊吃邊談的,吃起來“直呵直呵、吧嗒吧嗒”,三下五除二,轉眼下肚。“文化大革命”時各地都有自已的“知青之歌”,但武漢“知青之歌”的主題竟然是“我愛熱干面”!當地人對熱干面的感情可見一斑。我想如果三天沒有吃熱干面,許多武漢人可能會惶惶不可終日。
吃熱干面的最佳伴當是面窩。面窩始創于清光緒年間。漢正街賣燒餅的昌智人看到老本行不好干,便想辦法創新。他請人打了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少許面粉和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油炸。成品邊厚中薄色黃,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鮮香可口,營養豐富,別具風味。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重要食品,以老通城酒樓所制最負盛名。這種豆皮的豆須是脫殼優質綠豆,皮須是精制的米漿,糯米須是湘產的,餡須是鮮肉、鮮蝦、鮮筍、鮮菇切碎調制的。豆皮共三層,第一層是綠豆粉兌上少許面粉和鮮蛋,第二層是糯米,第三層為餡。平底鍋放油,三層放在一起厚約一厘米,煎熟,切塊。成品金黃,其味香醇,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膩,脆軟鮮糯,層次感很強,令人驚喜不已。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品嘗后贊不絕口,稱之為“味道鮮美,名不虛傳”,此后每到武漢,必吃豆皮。
湖北號稱“千湖之省”,盛產藕和蓮子,很多店里供應燉蓮子和沖藕粉。更有韻味的是流動挑擔小販所售,擔子一頭挑著爐子和鍋,一頭挑著原料、馬扎和碗勺,加冰糖吃上一份,一天都有精神。
武漢人過早往往是一兩種主食加一碗伏汁酒。伏汁酒是一種優質糯米酒,以蜂窩酒曲發酵釀成,白如玉液,清香襲人,甜潤爽口,濃而不沾,稀而不流,略帶一點酸頭。若加上雞蛋,則稱蛋酒,不加蛋稱為清酒,喝完之后生津暖胃,滋潤舒適,回味悠長。
武漢人過早的選擇還有很多,像發米粑、四季美湯包、油香、米粉、湯圓、牛肉豆絲、五葉梅、桂花赤豆湯、什錦豆腐腦等等。外地人要了解武漢的過早,可以讀池莉的小說。但要品嘗過早的誘人美味,領略過早的迷人風采,那就要到武漢三鎮來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