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與論。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機遇和挑戰,要不斷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著力提升新聞與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形式,以短小精悍、簡潔直觀的特點,逐漸成為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吸引了大量用戶,更成為媒體引導與論的重要戰場。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紛紛轉變傳播策略,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通過精準定位用戶需求、創新敘事模式、應用前沿技術實現傳播力提升,搶占與論引領的主導權。
一、傳播格局變革,短視頻重構媒體生態
傳播力表現為新聞信息及觀點能順利傳抵受眾,實現傳播有效覆蓋的一種能力。作為媒體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基石,傳播力的本質是通過內容生產與傳播手段的協同優化,實現信息的高效觸達與價值共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廣泛運用,用戶逐漸向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遷移,主流媒體面臨用戶注意力分散、傳播渠道碎片化、內容生產范式迭代等多重挑戰。在移動優先戰略下,視頻新聞產品成為提升傳播力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傳播力的構建也從傳統的“渠道壟斷\"轉為“用戶"1+"內容 + 技術\"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競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主流媒體需進一步更新思想觀念,推進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傳播力。近年來,眾多主流媒體主動擁抱變革,提出“無視頻不新聞、無傳播不生產\"的理念,推動“視頻+”生產,讓新聞視頻化成為媒體加快融合轉型的動力引擎,在短視頻領域的發展卓有成效。然而,仍有部分主流媒體沒有及時轉變用戶服務意識,未能將“粉絲效應\"轉化為品牌影響力,導致用戶缺乏忠誠度與黏性。在內容創作上,部分媒體為了追求流量一味求\"快”,對用戶生成內容實行\"拿來主義”,存在同質化嚴重、真假難辨等問題,使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主流媒體應通過多元化的策略提升傳播力,牢牢掌握話語權,守好輿論陣地。
二、主流媒體“短視頻 + \"提升傳播力路徑
(一)增強用戶思維,構建社群運營與反饋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新的媒體格局下,用戶思維成為媒體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驅動力。媒體不應僅是信息的單向傳遞者,更應成為用戶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和服務者,致力于構建長期穩定的用戶關系,實現用戶價值與媒體價值的雙贏2。
1.加強內容共創,強化“網感”表達
在社交媒體上,用戶已從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傳播的生產者與參與者。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可與用戶共同進行內容共創,為受眾提供多元化視角的深度報道,充分彰顯主流媒體的優勢。四川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抖音賬號“四川觀察\"為拓展短視頻新聞信息來源,通過\"評論區選題\"模式,將用戶反饋直接納入內容生產鏈條。例如,針對用戶關注的“熊貓幼崽首次亮相\"話題,團隊迅速制作系列短視頻,并嵌入互動投票功能,單條視頻互動量超50萬次。這種“用戶生成選題一媒體快速響應一二次傳播發酵\"的閉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輸出模式,形成“內容即社交\"的新生態。截至2025年1月,“四川觀察”已有4700萬粉絲,視頻累計獲贊超42億次。
主流媒體要打破傳統報道的單向傳播模式,不僅要關注“我想表達什么”,更要關注“用戶想看什么”。例如,2023年端午節期間,圍繞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題,中國青年報社旗下的新聞短視頻欄目《青蜂俠》結合龍舟熱點創制了《扒龍舟版lt;漂移gt;壓尾過彎快出推背感,屈原看了都想勸兩句》。這則1分46秒的短視頻,對周杰倫演唱的歌曲《漂移》部分歌詞進行改編,大量采用用戶生產內容,剪輯了“大學宿舍進水,一群學生在床上用掃把劃水\"\"孩子旱地劃船\"\"急剎轉彎,漂移過C灣\"等網友熟知的各地劃龍舟的經典畫面,用“屈原看了都想勸兩句\"等幽默文案降低理解門檻,在提升傳統龍舟文化主題的同時實現軟性滲透。這種敘事邏輯契合了“Z世代\"對真誠溝通的訴求。
2.建立反饋體制,增強用戶黏性
短視頻不僅具有傳播訊息的功能,還具有強烈的社交屬性。在平臺算法機制下,用戶的點贊、評論和轉發行為也是短視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流媒體要建立互動機制,合理利用平臺的轉發、評論和點贊等功能,通過彈幕、評論功能及時回應用戶反饋,展現更加親民和開放的形象,提升用戶的參與感和信任感,增強用戶黏性。
用戶思維的核心在于動態響應用戶需求,主流媒體應以“用戶體驗為王\"的互聯網思維,建立“生產一傳播一反饋一優化\"的閉環機制,即時梳理用戶對產品質量、平臺運營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和存在感。
例如,人民日報抖音賬號自上線以來,轉變語言風格,與網民“打成一片”,短視頻中頻繁使用“愛了\"\"贊爆\"“淚奔\"“暖哭\"“美美噠\"等網絡流行語,迅速拉近與網民的距離,這種接地氣的互動體驗提高了用戶參與度,贏得了網民的廣泛贊譽,推動了主流價值的傳播。目前,該抖音平臺賬號粉絲量已超過1.8億。
3.構建“新聞 + \"模式,拓展服務場景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明確了“新聞 + 政務服務商務”的媒體運營模式,主流媒體不僅是新聞、信息的傳播平臺,更是重要的工作和生活服務平臺。
在面向用戶的多樣化需求時,主流媒體要努力強化服務意識,不僅為用戶提供新聞報道、深度分析、專家解讀等高質量的內容,還要構建“新聞 +′ 1運營模式,不斷拓展服務場景,提供實用指南、延伸服務,把各類服務做優做活,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和體驗。例如,“潮新聞\"通過“新聞 + 服務\"模式,在臺風預警短視頻中嵌入實時交通地圖,將信息傳遞與實用功能結合,用戶留存率提升了 40‰ 又如,自2022年起,《》聯合南寧市青秀區整合政府部門、媒體和上百個商家資源,打通線上線下壁壘,促消費惠民生,推出8期“尋找青秀錦鯉體驗官\"活動,吸引眾多市民、網友積極參與,活動增粉超10萬,用戶轉化率提升 30% ,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秉持“內容為王”,從信息傳遞轉向場景化敘事
在傳播實踐中,內容是媒體的立身之本,也是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傳播格局如何變,用戶對優質內容的追求始終不變。主流媒體應堅持“內容為王”,生產優質新聞產品,不斷提升媒體傳播力。
1.聚焦熱點,打造獨家IP
當下,短視頻平臺龐大的用戶群體為媒體提供了豐富且充足的素材來源,地域的界限被進一步沖破。媒體應加強拓展國內外新聞報道資源,在國內國際重大事件報道中做到突發熱點“在場”關鍵時刻不缺席,通過持續的優質內容輸出,打造品牌影響力。
2024年9月3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佛山中學附近路上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公交車突然撞向行人。事發后,一些現場視頻畫面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但未有官方通報,網友對事發原因、傷亡情況等猜疑不斷。《》記者及時與當地交警及縣政府辦公室聯系求證,得到權威答復后,視頻團隊快速行動,制作了《定制公交沖向上學人群,致十幾名學生死傷!縣政府:正在處置》的短視頻,在抖音賬號和微信視頻號同步發布。由于視頻發布快速、準確、權威,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僅抖音平臺瀏覽量就超過1億次。
打造獨家IP,以移動化、碎片化、垂直化的思維從根本上對短視頻產品進行設計和革新,這既是主流媒體長期積淀的競爭力所在,也是主流媒體短視頻獲得生命力與傳播力的關鍵所在。例如,《青蜂俠》以獨立IP形象參與市場競爭,通過“正能量爆款\"建立“青年話題策源地\"的定位。又如,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創新培育“中國藍名嘴”“文化達人\"等名記者、名主持IP,成功打造了“新聞姐\"“小強說\"等10多個擁有各自鮮明特色的個人IP。其中,“新聞姐\"在抖音平臺粉絲超2600萬,獲贊8.9億次,成為近年來傳統媒體融合破圈的成功樣板和現象級案例。
2.深耕垂直領域,打造精品欄目
隨著短視頻新聞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用戶往往更關注喜愛的垂類領域。主流媒體需要精準定位受眾興趣,細分深耕垂直領域,通過專欄化、品牌化提升短視頻的傳播力,進行更加有效的傳播,進一步增強用戶的黏性。
例如,《南國早報》圍繞時政、財經、教育、健康、文旅、人居等領域,打造《記者說“政”事》醫生來了》光哥說裝修》等差異化短視頻欄目,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其中,《外國人在》系列以外國人視角呈現本地生活,打破文化隔閡,目前已經更新至35集,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超千萬次。
3.深度溫度并重,注重傳播實效
在信息過載的碎片化時代,短視頻內容、風格同質化問題嚴重,且劇本化傾向日益明顯,不僅用戶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一些創作者為了流量不惜造假,也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主流媒體具有專業性、權威性、公信力的獨特優勢,應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堅持以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原創新聞踐行“四力”,緊跟社會熱點、聚焦民生亮點,結合用戶的需求搶抓重要節點、做強新聞策劃,增強新聞的深度、溫度和厚度,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例如,2024年是平陸運河建設關鍵之年,三大樞紐全面進入船閘主體施工新階段。初夏時節,日報社派出由10多名業務骨干組成的報道團隊,深入采訪,推出一批全景式、多維度、多樣態的全媒體報道。除了在《日報》刊發萬字重磅報道和系列特寫,還聯袂漓江畫派采取“新聞 + 藝術 + 技術”的形式,用長13.42米的國畫長卷為平陸運河畫像立傳,并以長卷為基礎,創新采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賦能融媒體創作,傾力打造 30+A1 (人工智能)全新酷炫動畫產品,沉浸式呈現激情澎湃的“平陸運河進行曲”,引發全網關注,達到良好傳播效果。
短視頻新聞報道中,應注重現場感與人文關懷的結合,聚焦社會熱點,關注民生問題,注重監督實效。以抖音賬號發布的短視頻為例:《女孩上學途中高燒,同伴向店主求助“光明家電\"沒有讓她失望》女醫生跪地搶救暈倒老人,救護車趕到前把老人救醒》等聚焦施救者的暖心行為,人民日報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紛紛轉發,播放量破億次;《安徽一14歲女孩結婚?當地通報:系謠言!》小區有人放煙花引發火災致1死!業主質疑消防栓不合格,消防發布通報》傳播權威聲音,回擊網絡謠言,傳遞人文關懷,也增強了全網影響力;《男子父親車禍變植物人,強制執行申請遭法院以判決不明為由駁回》強力監督有關部門,引起當地重視,促成了問題的解決。
(三)技術賦能,革新生產流程
“技術變革\"是我國媒體融合的“肇因”,也是引領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當前,以DeepSeek、Chat-GPT、Sora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成為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1.智能技術驅動,提升內容質效
近年來,5G、AI、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推動主流媒體積極尋求內容生產、傳播的創新路徑,通過融入前沿科技,打造媒體新質生產力,利用AIGC實現部分稿件自動撰稿、AI虛擬主播、智能視頻剪輯,利用AI大模型等完成語音合成、字幕生成、智能配樂、文本圖片轉視頻等,通過人機協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創新形式,為受眾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例如,《青蜂俠》依托5G高速傳輸,實現“三分鐘策劃、三十分鐘出片\"的高效生產流程。在報道“神舟十八號發射\"時,團隊通過現場5G直播推流、AI自動剪輯與多平臺同步分發,使短視頻較傳統電視新聞提前15分鐘觸達用戶,搶占傳播時效性高地。“四川觀察\"引入AI語音合成與智能字幕系統,將文字稿自動轉化為短視頻,生產效率提升 70‰ 此外,通過AI情緒分析工具,團隊可實時監測用戶評論情感傾向,動態調整內容策略。在“春運\"報道中,針對用戶反饋的“購票難”情緒,迅速推出“搶票攻略\"系列視頻,緩解公眾焦慮。
智能技術還為內容生產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加生動、形象,吸引用戶的關注。例如,2024年3月,央視網推出的《AI我中華》短視頻,運用多種先進的生成式AI技術,將34個省級行政區的文化精粹、自然風光、歷史遺跡和現代發展,以奇幻而唯美的方式呈現,每一幀都如同精美的屏保,一經發布就成為全網爆款。又如,\"三月三\"期間,《南國早報》結合時下熱點和表達方式,利用AI技術讓五色糯米飯、艾葉粑粑、粽子、火龍果、砂糖橘、甘蔗、香蕉、百香果等特色食品和水果“活起來”,制作成短視頻《“三月三\"好物坐不住》,引發網友追捧熱議,紛紛點贊點評“萌萌噠,好可愛\"\"快做成手辦、文創\"。
2.借力算法推薦,實現精準傳播
主流媒體要通過短視頻新聞重新贏得用戶和市場,占領新興傳播陣地,必須從受眾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素材,以精確的傳播實現效果最大化。在制作短視頻新聞時,應進行垂直化、個性化處理,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為其精準推送所需內容4-5]。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通過對用戶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社交行為等進行綜合分析,能夠生成精確的用戶畫像,再基于這些用戶畫像,根據不同群體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并進行精準推送。例如,算法可以分析用戶的觀看歷史、搜索記錄等數據,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短視頻類型。
主流媒體應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分析,建立“熱點預測一選題策劃一分級生產\"的智能決策鏈,與用戶建立深度連接,提高用戶黏性和內容傳播效率,助力實現精準傳播。例如,“潮新聞\"搭建\"用戶畫像一內容標簽一智能推薦\"算法模型,根據用戶瀏覽習慣實現個性化推送,使同一新聞事件的多版本觸達效率提升了 60‰ 又如,《》根據用戶地域偏好,定向推送《水果自由》系列視頻,單條播放量超百萬次。在平臺分發中,則采用“算法適配 + 人工置頂\"的雙軌策略:一方面利用平臺的流量推薦機制擴大覆蓋面,另一方面對重大主題報道進行人工干預,使主流價值觀傳播有效突破“信息繭房”,提升媒體的影響力。
三、結語
媒體融合時代,主流媒體傳播力的提升是一場涉及理念、內容與技術的系統性變革。本文以多家主流媒體“短視頻 + ”的實踐為例,分析提出以用戶思維為起點,以內容創新為內核,以技術賦能為杠桿等策略,提升內容質效、優化生產流程、構建全媒體矩陣,實現從“流量爭奪\"到\"價值引領\"的轉型升級,牢牢占領輿論主導權。主流媒體應持續創新,應對更復雜的傳播生態,推動系統性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柏鈺.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J].新聞戰線,2018(11):40-43.
[2]童兵.強化問題意識研究問題新聞U].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93-94.
[3]鄭保衛,鄭權.習近平媒體融合發 展重要論述的發展邏輯與實現路徑[].傳 媒觀察,2024(6):5-14.
[4]緒言.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新聞創新策略研究[J].文化產業,2020(31):150-151,154.
[5]陳偉.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新聞創新策略研究[].西部廣播電視,2020,41(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