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6月16日,中央社會工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在重慶舉行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建設現場推進會。近年來,重慶以新就業群體“友好鎮街”建設為牽引,以友好場景建設為支撐,在住宅小區、商場、醫院、樓宇、園區等場所,多措并舉為新就業群體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務,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并引導他們參與基層治理、融入城市生活。本期“特別策劃”欄目,當代黨員雜志社記者深入一線,聚焦重慶各部門各單位通力協作破解新就業群體進門難、用餐難等問題,促進他們職業發展的生動場景,點面結合,展現這座超大城市何以有厚度更有溫度。
在山城重慶的大街小巷,無論是明媚晴天,還是狂風暴雨,你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網約車司機訂單不斷,為市民提供便利出行服務;外賣騎手、快遞員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編織城市快速配送的網絡;貨車司機一直在運輸途中,為城市建設日夜奔波;主播大V們將鏡頭對準巴山渝水,助力這座8D魔幻城市“網紅”更“長紅”……
他們是新就業群體,是城市脈動的“毛細血管”,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社會群體正在細化分化,對這些年出現的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電商從業人員等,在管理服務上要跟上,填補好這個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務。”
新就業群體普遍期盼有效的社會融入、充分的社會保障,這些期盼,就是社會工作努力的方向。重慶是一座超大城市,更是一座有溫度的超大城市。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進程中,如何讓新就業群體更好地融入重慶城市發展,是一道必答題。
今天,在重慶,為新就業群體打造友好場景的行動持續不斷,從解決現實難題到完善保障制度,再到匯聚治理力量,一幅溫暖而充滿活力的畫卷正徐徐鋪陳。
響應他們多元需求
——全方位友好,精準服務
中午11點是外賣騎手李林一天中最忙的時候。在繁忙擁擠的龍湖重慶時代天街,他能接到更多的單子,卻困擾于電動車停放在哪里最方便又不被貼單。
45歲的貨車司機張云海跑了25年的車,一直以來,路途中休息、用餐、洗衣、洗澡等都很不便。
網約車司機陳權勇因為學歷低、不懂技術換過不少工作,在進入網約車行業前他也考慮過其他職業,卻因為學歷這道硬門檻,錯過機會。
進門難、停車難、找路難、充電難、休息難、就餐難、發展難……由于工作性質特殊、勞動關系復雜,新就業群體面臨的難題各不相同。
重慶有近280萬新就業群體——外賣員約有80萬人,貨車司機約有40萬人,網約車司機約有26萬人,網絡主播約有46萬人,快遞員約有6萬人……
新就業群體類型多樣、特點各異,他們大多靠線上接單,工作彈性較大,入職限制少,但勞動強度高,四季無休、三餐不定,普遍比較辛苦,經常跨平臺、跨行業、跨地域工作和生活,有的甚至身兼數職。
難題再多,也必須作答。
近年來,重慶強化政策集成、資源整合、力量聚合,以友好場景建設為支撐,著力構建黨建領“新”、服務暖“新”、管理護“新”、治理融“新”的服務發展新格局,全市16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愛新就業群體15條措施,聚焦新就業群體需求“點單式”發布53項服務項目,營造設施、人際、治理、未來等多元友好場景。
在G65包茂高速公路大觀服務區“司機之家”,貨車司機可以自行使用共享廚房,在長途奔波中也能有“兩菜一湯”的撫慰;在龍湖重慶時代天街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驛站,外賣騎手和快遞員可以一邊給手機充電,一邊納涼午休;在九龍坡區“渝路同心·紅心螞蟻登途驛站”,網約車司機不僅能安心休息,還能得到職業技能提升、安全知識講座、政策解讀等業務培訓;在沙坪壩區的“友好小區”里,“騎手友好地圖”的精準坐標讓外賣騎手不再因迷路而耽誤配送時間。
暖心場景出現在巴渝大地的各個角落。重慶市委社會工作部公布了一組數據:重慶已建成友好驛站、友好商戶等1萬余個,新增騎手臨時停車位6198個,首批試點“愛新餐”服務超4萬人次,搭建“小哥來了”數字化應用場景,騎手平均入門時間從3分鐘縮短至5秒鐘,聚焦新就業群體入職、晉升、轉崗等各階段需求破解職業發展瓶頸,幫助獲得人才等級認定3599人、大學圓夢320人。
從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到通行無阻、提升自我,重慶的人文溫度正溫暖著新就業群體的方方面面。
解除他們后顧之憂
——完善保障政策,居有定所
外賣騎手寧書香來自四川,在重慶跑了好幾年外賣,一直租房居住。
“房租年年漲,居無定所的感覺很不好,一直想有個穩定的住處,可買房又遙不可及。” 寧書香道出了眾多新就業群體的無奈。
如何讓新就業群體在這座城市立得住腳、安得下心、圓得了夢?重慶一直在探索。
為解決住房問題,重慶率先打破戶籍限制,規定新就業群體與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申請公租房資格,滿足住房、收入標準等條件即可申請。
不久前,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市公共租賃房管理局面向外賣騎手等舉辦了一場公租房專場政策宣講會。寧書香也參加了,并當即提交了申請,心里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目前,重慶已保障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1萬余套公租房,并推動完善公租房小區就業保障、教育關愛、生活配套、精神關懷等服務。不僅如此,對于想要購房的新就業群體,重慶也給予了創新性的政策支持,積極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建立了靈活就業人員“愿繳能繳”新機制,引導靈活就業人員開戶41.2萬人。
住房問題解決了,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照料同樣牽動著新就業群體的心。
過去,一到暑假,在重慶市合川區送快遞的袁太敏和妻子沈果就要皺眉——孩子放假在家沒人管,兩人干活兒都放不下心。
如今,他們終于能夠踏踏實實地喘口氣。原來,合川區今年推出了“合你童行”青少年節假日關愛服務項目,孩子不僅有人照看,還能在興趣班學到有益的內容。
為讓新就業群體能放心拼搏、放手闖蕩,重慶正推動惠民政策應享盡享、精準直達,實施新就業群體子女托管項目3000余個,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面向新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政策愈來愈完善。重慶市司法局嚴格實施新修訂的《重慶市法律援助條例》,全面取消法律援助事項范圍,向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群體提供全方位法律援助。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制定《重慶市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實施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針對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不同于傳統勞動關系、勞動形式的特點進行制度創新,同時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預防項目,騎手遭遇突發事故后,通過App“一鍵報案”,即可快速通過職業傷害確認,獲得醫療費用報銷。
賦予他們崇高榮譽
——“騎手”也是“幫手”,雙向奔赴
龔希松已經做了5年外賣騎手。最近,他成了一名同行羨慕的“紅巖騎手”。
重慶是紅巖精神的發源地,紅巖精神植根于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植根于偉大建黨精神。近年來,沙坪壩區成立“紅巖騎手”志愿服務隊,招募具備奉獻精神的騎手成為“紅巖騎手”,擔任兼職網格員。
“送了5年外賣,我感到變化很大,現在工作和生活都更加順暢了。”龔希松一邊說著一邊指了指胸前的徽章,“這是這座城市給我們最崇高的榮譽。”
“龍湖重慶金沙天街下穿道的窨井蓋壞了。”
“建筑巷10號2單元路口有亂堆放的雜物,過路行人容易摔倒。”
……
一條條報告信息,從龔希松的手機微信里發出,社區網格員接到報告便馬上處理。“騎手”變“幫手”,在龔希松看來,發現安全隱患“隨手拍”、遇到群眾困難“搭把手”是他作為“紅巖騎手”的使命,也讓他收獲了更多成就感。
在感受溫暖、享受服務的同時,像龔希松一樣加入志愿隊伍的新就業群體不在少數,大家主動到街道、社區報到,發揮走街串巷、人熟地熟的優勢,修補了一個又一個城市補丁,社區不少雜事、煩心事也迎刃而解。
在重慶市南岸區,全區1600余個網格中,50%以上的網格都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力量的加入,“江南‘新’鋒”志愿服務隊已基本融入南岸區“141”基層智治體系;在合川區,騎手吹哨、社區應哨,9支新就業群體組成的“藍騎士”志愿隊伍報送問題線索350余條,推動解決安全隱患問題100余起;在沙坪壩區,千余名外賣騎手、快遞員經過身份認證和登記培訓后,加入“紅巖騎手”隊伍,參與流動急救、愛心送考等志愿服務上千次……
放眼全市,新就業群體在城市脈搏中每日的奔忙被賦予了更多意義,他們的身份不再僅是養家糊口的“打工人”。他們也是最美奮斗者,近3年,外賣騎手廖澤萌等26人獲評“全國勞模”“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等,新就業群體成了城市流動的風景線;是治理生力軍,3.3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兼任了社區網格員,開展隨手拍、隨手幫、隨時報、隨口宣“四隨”服務等6萬余次,發現并處置風險隱患5000余次;是城鄉推介官,在“V鏡頭里看重慶”“網絡主播公益行”等活動中,新媒體從業者生產傳播的優質內容讓巴渝文化魅力更顯;是流動服務隊,164支“雷鋒的士”“紅巖騎手”志愿服務隊義務接送考生、病患等1.5萬余人次,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雙豐收。
“從‘單向服務’到‘雙向奔赴’,我們引導新就業群體通過順手公益、到社區報到、兼任社區網格員和流動信息員等方式融入‘141’基層智治體系。新就業群體正在成為城市治理的‘合伙人’。”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
當長江與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不同來源的水流最終融為一體。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的建設,也正讓新就業群體在這座蓬勃向上的城市找到歸屬感、認同感與獲得感。未來,重慶將繼續深化拓展友好場景建設,讓新就業群體在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也能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攜手共繪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