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639(2025)06-0143-03
Research on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 of Driverless Carsin Henan Province
Chen Yu
(Zhengzhou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45oooo,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AE clasification standard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GB/T 40429—2021), thisarticledeeplyanalyzesthe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 driverlessvehicle technology(levelsL3\~L5),and systematicallystudies domesticandforeign legislativepractices inviewof thelagof thecurrentlegal systeminaspects suchassafetyresponsibilitydetermination,dataprivacyprotection,andinsurancesystem.Based onthetraffic conditionsandindustrial foundation of Henan Province,a legal regulatory system covering dynamicsupervision, technical standards,responsibilitydetermination,insurance innovationand datasecurityisproposed.Short-term, medium-termandlong-termlegislativeroadmapsarealsoformulatedtoprovide theoreticalbasisand practical gudance forlocal governmentsinHenan Province toformulatemanagementregulations fordriverlesscars,withtheexpectation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safety.
【Keywords】driverless car;local legislation;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regulatory system;vehicle-road coordination
1無人駕駛汽車的系統分類
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依托先進傳感器、控制系統與算法,實現車輛自主駕駛。當前國際主流的分級標準包括美國高速研究所BASt、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以及國際自動機械工程師學會SAE標準,其中SAE分級體系應用最為廣泛。中國亦于2021年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家標準GB/T40429—2021,與國際標準形成互補。
SAE與中國標準在定義與分級邏輯上基本一致,但中國標準更強調駕駛自動化系統概念,明確各等級的設計運行條件(ODD)。本文聚焦L3\~L5級無人駕駛汽車,此類車輛在脫離人類直接干預的情況下,對法律規制的需求更為迫切。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化分級對比情況見表1。

2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法律滯后性分析
2.1 國內外立法現狀對比
全球主要國家在無人駕駛汽車立法方面已開展探索,其立法重點與推進模式存在顯著差異。美、德、日無人駕駛汽車立法現狀對比見表2。

中國現行法律框架中,《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登記規定》等法規以人類駕駛為核心構建,在無人駕駛場景下面臨適用性困境。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9條要求駕駛人需取得駕駛證,而L4\~L5級車輛無人類駕駛主體;第76條關于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規定,難以明確算法故障、數據錯誤等新型責任主體。
2.2 典型案例分析
2016年2月,美國加州山景城發生全球首例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車輛在規避道路沙袋時與公交車發生剮蹭,時速約 24km/h 的公交車未減速避讓,谷歌測試駕駛員因誤判未及時接管車輛。加州機動車管理局最終判定谷歌汽車承擔次要責任,依據是其未能確保測試駕駛員始終保持接管能力。該案例暴露出現行法律在“人機共駕”責任邊界、算法決策責任認定等方面的滯后性。
3河南省無人駕駛汽車立法規制的現實路徑
3.1動態監管體系構建
3.1.1 國內外經驗對比
美國采用“聯邦指導 + 州際創新”模式,允許各州自主制定測試規則;德國建立聯邦交通局主導的全流程監管機制;中國北京、上海等地試點“封閉測試一開放道路一商業化運營”的分級監管路徑。
3.1.2 河南省實踐路徑
結合河南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2023年總產值超500億元)與鄭州、洛陽等測試區建設情況,建議:設立省級智能網聯汽車監管委員會,統籌交通、工信、公安等部門職能;制定《河南省無人駕駛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辦法》,明確測試準人、數據上報、事故處理流程;建立“監管沙盒”機制,允許企業在特定區域開展創新應用試點。
3.2技術標準協同制定
3.2.1 國際標準借鑒
ISO21448(預期功能安全,SOTIF)強調對自動駕駛系統非預期行為的風險管控,為立法提供技術安全依據。歐盟《新電池法規》對車載電池數據追溯的要求,可為河南省數據監管提供參考。
3.2.2 河南省實施策略
依托鄭州宇通等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制定《河南省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推動5G、北斗等技術在鄭東新區等試點區域應用;建立省級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認證中心,對傳感器精度、通信協議等關鍵指標實施準入管理。
3.3事故責任認定機制
3.3.1 責任劃分國際經驗
德國采用生產者責任優先原則,美國加州推行多方連帶責任制度,日本則引入保險預賠付 + 事后追償模式。
3.3.2 河南省細化方案
結合GB/T44850—2024《智能網聯汽車運行安全測試項目和方法》,建議:建立“車輛缺陷-人為干預-環境因素”3級責任劃分機制;明確運營企業對算法升級、數據存儲的主體責任,要求其投保不低于5000萬元的產品責任險;對L3級人機共駕場景,制定駕駛員接管響應時間(≤10s)與培訓標準。
3.4專項保險制度設計
1)國際模式對比。新加坡設立自動駕駛汽車保險基金,荷蘭推行“技術風險附加險”,美國部分州要求企業購買1億美元以上保額的責任險。
2)河南省創新方案。出臺《河南省無人駕駛汽車強制保險條例》,將車內人員、第三方受害者納入保障范圍;建立保險費率與企業安全評級掛鉤機制,對通過ISO26262功能安全認證的企業給予 10% 保費優惠;針對物流運輸場景,強制要求企業投保貨物損失險與承運人責任險。
3.5數據安全治理體系
1)國內外監管差異。歐盟GDPR對個人數據跨境傳輸嚴格限制,美國《澄清境外數據合法使用法案》(CLOUDAct)強調數據本地化存儲。中國《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構建了分級分類保護框架
2)河南省落地措施。建設省級智能網聯汽車數據監管平臺,要求企業實時上傳行駛數據、傳感器數據;制定《河南省車聯網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指南》,對涉及敏感區域(如軍事禁區)的數據實施加密存儲;
建立數據泄露72h強制報告制度,違規企業最高可處年營業額 5% 的罰款。
4立法實施保障與建議
4.1 立法權限與過渡期規制
依據《立法法》第72條,河南省人大可在不抵觸上位法的前提下,制定無人駕駛汽車地方條例。針對“人機共駕”過渡期(2025\~2030年),建議:要求L3級車輛強制配備人類安全員,且安全員需通過省級專項考核;對混合交通場景實施限速( ?60km/h 與路線限制。
具體立法推進路徑按時間維度分層設計,詳見表3。其中過渡期(2025\~2030年)覆蓋短期試點與中期制度完善,確保技術應用與法律規制同步演進。

注:過渡期(2025\~2030年)包含短期試點(L3級測試)與中期制度定型(地方性法規出臺),確保人機共駕向完全自主平穩過渡。
4.2跨部門協同與后評估機制
1)成立由省人大法制委、交通廳、工信廳組成的立法協調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
2)建立立法后評估指標體系,從事故率下降幅
度、企業合規率、公眾滿意度等維度開展年度評估。3)依托鄭州大學法學院設立專項研究中心,為法規修訂提供理論支持。
5結論
河南省無人駕駛汽車立法規制需立足產業優勢與交通需求,構建“技術-法律-管理”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通過動態監管、標準協同、責任明晰、保險創新與數據治理的系統性推進,結合短期試點、中期完善、長期突破的立法路徑,可有效填補法律滯后性缺口,為全國地方立法提供“河南經驗”。未來需持續關注技術迭代與社會需求變化,通過跨部門協同與立法后評估機制,確保法規的適應性與權威性。
注:本文是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調研課題(SKL-2023-34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施滬敏.無人駕駛汽車地方立法問題探析[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4,26(3):16-24.
[2]黃婧璇.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主體認定研究[J].特區經濟,2024(10):37-40.
[3]張天姝.論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規制[J].鄂州大學學報,2020,27(1):7-10.
[4]韓久勇.科技與法制:無人駕駛汽車法律問題的研究[J].審計觀察,2022(10):86-91.
[5]沈雨岑,鄭仁榮.AI時代下無人駕駛汽車交強險制度設計——兼評無人駕駛事故侵權責任歸屬[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21,34(3):42-52.
(編輯林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