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5-0110-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Tourismto EmpowerRural Revitalization
XUAN Liangliang
Guizhou Vocational Coll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iyang,Guizhou Province,5514Oo China [Abstract] Basedontheecological nichetheory,industrial integrationtheoryandcollborativegovernance theory, 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tourism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analysisandlogical induction.Theresearchfinds thatintegrationofsportsand tourism reconstructs the driving force of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resource adaptation,industrial extension, and governancecollabo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arce geographical resources,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and thedynamicoptimizationofdigital technology,effectivelysolvethe problemof homogeneous competition;vertical derivativeservicesand horizontalindustries linkage havesignificantly increasedaded value; policycollaboration,marketfnancing,andcommunitycogovernancesystematicallyresolve institutional baer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tourism promotes the compound growth of rural economy,culture, and social benefits through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of \"resources-industry-govermance\",providing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paradigms forruralrevitalization.Inthefuture,there is aneed to focus on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green transformation,ndinternationalcolaboration toachievesustainablesymbiosisofsintegrationof portsand touris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portsand tourism;Empower;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鄉村振興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2021年,《“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為體旅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據。當前,我國鄉村面臨人口空心化、產業單一化等結構性矛盾,傳統農業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持續下降,需通過產業融合激活內生動力。體旅融合通過整合體育的流量效應與旅游的消費黏性,能夠重構鄉村資源價值。從城鄉融合發展理論視角看,體育旅游項目可吸引城市資本、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形成以體促旅、以旅興農的良性循環,對縮小城鄉公共服務與收入差距具有顯著意義。
據《中國體育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中國體育旅游消費年均增長率達 15%[1] ,顯著高于旅游行業整體增速。在鄉村場景中,體旅融合呈現兩大賦能維度:經濟層面,戶外運動基地、民俗體育賽事等業態可創造導游、教練、民宿運營等就業崗位。貴州“村BA”籃球賽帶動臺江縣餐飲住宿收入增長 35%[2] ;文化層面,非遺體育項目(如泰族藤球、苗族獨木龍舟)的旅游化開發,既能實現文化傳承,又能塑造差異化IP。因此,探索體育與鄉村旅游業態的融合,對豐富旅游地區內涵、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诖耍疚膶︵l村振興戰略下體旅融合發展進行分析,分別從理論基礎、現狀入手并提出發展舉措。
1體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理論基礎
1.1 生態位理論
生態位理論強調資源在特定環境中的差異化配置。在鄉村體旅融合中,需精準定位生態位,避免同質化競爭。例如,貴州依托喀斯特地貌開發攀巖、漂流等戶外運動,云南通過傣族藤球打造非遺體育IP,均是通過生態位細分實現差異化發展。又如,遵義市赤水河谷依托丹霞地貌推出赤水河漂流項目,年參與游客達12萬人次,直接創造漂流教練、安全員等崗位300余個,當地農戶通過提供竹筏制作服務戶均增收1.2萬元[2]。此類項目通過地理資源的獨特性精準定位生態位,形成“戶外運動 + 生態旅游”的差異化發展模式。
1.2產業融合理論
產業融合理論強調通過產業鏈整合與技術滲透催生新業態。在體旅融合中,體育的流量效應與旅游的服務鏈深度結合,能夠顯著提升消費附加值。貴州省臺江縣“村BA\"籃球賽通過“體育賽事 + 鄉村旅游\"模式,實現流量轉化與消費鏈條延伸。根據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調研組數據,2023年臺江縣累計接待游客64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5億元,同比增長均超70%[3] ;“村BA\"主題的文創餐廳、茶飲店、賓館等不斷涌現,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在榕江、臺江,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增收致富之路呈現新景象。通過賽事流量導入與旅游服務鏈的協同整合,形成了“流量一消費一口碑\"的良性循環機制。
1.3 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理論強調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的協作破解政策碎片化問題。體旅融合涉及土地、文化、生態等多維度管理,需構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框架。浙江省成立省級體旅融合聯席會議,由體育局、文旅廳、農業農村廳等多部門聯合參與,統籌項目規劃與資源分配。例如,在千島湖鐵人三項賽事籌備中,聯席會議協調交通部門開通賽事專線、環保部門制訂賽道生態保護方案、文旅部門設計配套旅游線路。據報道,千島湖已經“動起來”,自行車、馬拉松、垂釣、水上運動等各類賽事“多點開花”,打開了賽事經濟的新藍海,淳安運動休閑游項目共接待游客254.15萬人次,實現體育消費13.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6.29% 和 4.11%[4] 。
2體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現狀
2.1 政策導向明顯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鄉村場域的體旅融合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體育旅游正在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大推動體育元素融入鄉村振興的力度,鼓勵各地依托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特色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戶外運動?!笆奈錦"時期是我國旅游業進人大眾旅游時代面臨的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目前已出臺的關于體育旅游的文件、政策緊跟新業態、新經濟發展的時代步伐,具有推動體育旅游業態有序、健康發展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政策的出臺是體育旅游發展的外在直接動力,不僅能促進體育旅游業轉型升級,還能為鄉村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引導、支撐和管理[5]
當前,我國體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結構性矛盾與發展瓶頸。從實踐成果看,各地依托資源稟賦探索出多元化模式:貴州省通過“村BA”籃球賽事與苗寨文化深度綁定,形成“賽事引流 + 文化消費”的融合范式;浙江省以千島湖鐵人三項賽事為核心,構建“體育競技 + 生態旅游\"產業鏈;云南省則聚焦非遺體育項目,開發傣族藤球、哈尼族摔跤等體驗式旅游產品。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鄉村體旅項目接待游客超2.1億人次,直接經濟收入突破800億元,表明體旅融合已成為鄉村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2.2 體旅融合挑戰分析
然而,體旅融合仍面臨三大挑戰:其一,同質化競爭嚴重。部分地區盲目復制\"漂流基地\"“徒步線路\"等業態,忽視了本地資源獨特性,導致項目吸引力不足。例如,某中部省份連續三年立項開發類似山地自行車項目,但因路線設計雷同,游客復購率不足 20%[7] 。其二,產業鏈條短且附加值低。多數鄉村體旅項目停留于初級消費場景,缺乏與文化、教育、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調查顯示, 70% 的體旅項目收入依賴門票與基礎服務,衍生消費占比不足 15%[8] 。其三,治理體系碎片化。土地審批、生態保護、文化開發等環節存在部門權責交叉問題,導致項自落地效率低下。例如,某地擬建戶外露營基地,因林業、文旅、環保部門規劃沖突,審批周期長達18個月[9]。
3體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
3.1構建差異化生態位,強化資源稟賦適配性
依據生態位理論,破解同質化競爭需通過精準定位實現錯位發展。其一,地理資源深度開發強調地域稀缺性。青藏高原依托高海拔優勢打造極限運動基地,發展新興業態、培育市場主體、構建產業體系、引導體育消費,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經濟優勢與發展優勢,努力提升西藏自治區體育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經濟效益[10],印證了稀缺性資源對產業的提升作用;而江南水鄉開發龍舟競渡、濕地馬拉松等親水項目,則通過差異化場景設計規避低效模仿。其二,文化資源創新轉化聚焦非遺活化。福建莆田將南少林武術融入沉浸式劇本殺,游客通過角色扮演習得武術招式,不僅延長了體驗時長,更推動武術文化從靜態展示向動態參與轉型,形成不可替代的體驗價值。其三,數字技術賦能動態優化定位。張家界利用智慧平臺實時分析客流結構與行為偏好,據此推出青年客群導向的“云端跑酷”虛擬現實項目,技術驅動下的生態位調整能力成為競爭壁壘。三類策略共同指向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適配邏輯,為差異化競爭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3.2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融合附加值
基于產業融合理論,需通過縱向延伸與橫向聯動釋放協同效應。其一,縱向延伸消費場景,構建“核心賽事一衍生服務”價值鏈。以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為例,通過整合騎行培訓、裝備租賃等衍生服務,共拉動交通、住宿、旅游等行業直接消費4.4億元,其中體育消費3.79億元,引致消費7.21億元[11],印證了縱向延伸對收入結構的優化作用。其二,橫向跨界融合,激活多產業聯動潛能。廣西巴馬依托長壽文化開發“太極養生 + 森林徒步”課程,通過康養與體旅的業態嫁接,將短期觀光轉化為深度體驗,延長了消費周期并增強了用戶黏性。其三,IP化運營重構品牌價值邏輯。新疆那拉提草原將騎馬體驗與民族史詩結合,以故事化敘事重塑消費意義,使傳統項目升維為文化符號,推動品牌溢價從功能性消費向情感性消費躍遷。三類策略共同指向“場景延伸一業態融合一價值重構”的產業鏈升級路徑,系統性破解附加值低下的難題。
3.3完善協同治理機制,破解制度性障礙
依據協同治理理論,應構建“政府主導一市場參與一社會共治\"的三維框架。其一,政策供給優化重在規范權責邊界:四川省通過專項立法明確文旅、農業、環保部門分工,以制度化手段破解部門博弈導致的效率損耗。其二,融資模式創新驅動市場化資源配置。浙江省通過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引導與市場運營的協同不僅緩解了財政壓力,更通過專業化管理提升了項目可持續性,建成項目的社會效益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典型案例推介。其三,社區參與強化內生發展動力。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傳統體育技藝入股并參與收益分配,此舉既保障了文化傳承的真實性,又通過利益共享機制激發了社區自治活力,形成“保護一開發一共享\"的良性閉環。三類策略通過制度重構、資源整合與主體激活,系統性消解體旅融合的治理梗阻。
4結論與展望
體旅融合通過資源重構、產業升級與治理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未來需進一步關注三方面趨勢。一是科技深度融合,5G、元宇宙等技術將催生虛擬體育旅游等新業態;二是綠色低碳導向,生態友好型項目將成為主流;三是國際化協同,通過申辦國際鄉村體育賽事提升全球影響力。唯有持續推進理論與實踐創新,方能實現體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共生共榮。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體育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R].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22:27.
[2]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貴州省鄉村旅游體旅融合典型案例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3:56.
[3]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調研組.“村超\"\"村BA\"何以火爆出圈? [EB/OL].(2024-06-01)[2025-04-09].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6/01/c_1130154164.htm.
[4]王柯宇.后亞運時代\"運動之城”千島湖如何從理想照進現實? [EB/OL].(2024-09-27)[2025-04-09].https://zj.ifeng.com/c/8dCQDgjzv8B.
[5]曾玉蘭,沈克印.體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要素與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10):84-91.
[6]國家體育總局.2022年全國體育旅游發展報告[R].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23:34-37.
[7]王曉明.鄉村體旅項目同質化困境及對策[J].旅游科學,2022,36(4):89-95.
[8]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體旅融合消費結構調查報告[R].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3:15.
[9]李華.多部門協同治理下的體旅項目落地研究[J].公
共管理報,2023,20(2):112-120.
[10]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西藏登山大會融合創新促發展打造山地戶外運動品牌賽事[EB/OL].(2023-04-27)[2025-04-09].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62/n20067613/c25521391/content.html.
[11]國家體育總局.以環湖賽帶動青海綠色生態體育高質量發展——青海省體育工作創新典型案例[EB/OL].(2024-01-30)[2025-04-09].https://www.sport.gov.cn/n4/n27378157/c27439570/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