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旅:一種互動性探究》(The Philosophical Journey:An Interactive Approach)是美國著名哲學史家威廉·F.勞海德(William F. Lawhead)的重要著作,面世后反響極佳,目前引進的是第7版。該書是一部富有趣味性、互動性,對讀者,尤其是初學者非常友好的通俗哲學導論,始終圍繞哲學上的大問題和關鍵概念展開,用生動的案例使抽象的哲學概念“活”起來,引導讀者充分理解概念在應用過程中的復雜性,并結合事實,不斷啟發(fā)讀者走向系統(tǒng)性思考。
一、堪比“互動導覽”的互動性探究
通讀此書,首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堪比博物館互動導覽的互動性探究方式。美國女博物館學家妮娜·西蒙(Nina Simon)曾在她的《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時代》[1](The Participatory Museum:Entering an Era of Museum 2.0)一書中,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觀眾參與的原則、模式等,構建了完整的參與式博物館理念體系?,F(xiàn)代博物館為了調動觀眾感官,實現(xiàn)雙向交流,往往以各種實物或非實物為中介加以講解,這種講解模式就是互動導覽?;訉в[擺脫了早期以語言為媒介的單向知識傳播模式,而運用角色扮演、戲劇化表演、機器人或交互技術等,使觀眾的感官與實物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豐富了觀眾的體驗。
與此相類,哲學史家勞海德精心將《哲學之旅》設計成了與讀者的互動之旅,并旗幟鮮明地將“互動性探究”作為關鍵詞寫入書名之中。哲學是一門探究人類存在、意義和價值的學科,為讀者提供了深入思考世界與生活的大問題的機會。勞海德摒棄了刻板、單調的說教,而是以多種說話人的身份貫穿始終,有時干脆就以“你”“我”與讀者相稱:“正如你猜想到的那樣……我先依次列出,再逐一討論?!睂υ挼那榫案泻蛨A桌氛圍撲面而來。《哲學之旅》設置的一些欄目本身富有親切的對話感,如“路徑選擇:我會做何選擇”“我怎樣認為”“停下來,想一想”。這種互動性探究不僅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和思考很多大問題,而且促使我們從不同角度來審視這些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尊重和理解他人意見的能力。不僅能增進自己的知識增長和理解能力,還可以提高批判性的邏輯思維水平。
在整個互動探究過程中,勞海德始終是一個熱心的不厭其煩的鼓勵者,鼓勵讀者積極思考宗教哲學、倫理價值、正義以及人生意義等方面的問題,引導讀者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進行系統(tǒng)反思、審察、更新和提升。除了文字信息,作者還精選了一些插圖,其中每章的章前插圖頗具特色,具有明顯的引導性。這些引導都是互動性的一部分或延伸。
二、精心的教學模塊設計
勞海德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有機的教學模塊,體例豐富,靈活運用了各種形式元素,如表格、方框和不同字體的表達。全書首章為導言,末章講哲學與人生的意義,中間五章分別涉及哲學的五個主論題:實在或形而上學、認識論、宗教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不同章節(jié)彼此獨立,讀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安排閱讀順序。主論題之下,包括若干子論題。主論題和子論題大都包含了一些基礎模塊,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爭議立場、爭議問題背后的哲學觀點和論證,閱讀經(jīng)典文本,并引導讀者對相關立場給出自己的回應。此外,每章還配有各種練習模塊,促使讀者參與哲學互動。從基礎模塊到擴展模塊,再到練習模塊,學習層次清晰,架構合理,顯示了作者作為教學設計者的匠心。
這種多層次教學模塊設計,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模塊化教學。模塊化教學不等同于教學內容的模塊化。后者是模塊化教學的一個條件,且模塊化教學大多應用于職業(yè)教育領域,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教學方法和內在精神不能向人文教育領域延伸或遷移?!墩軐W之旅》自始至終貫穿了互動探究的教學理念和精神,通過多級教學模塊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在聽、讀、思、練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得到訓練。誠如出版方麥格勞-希爾教育集團所概括:“通過對哲學概念及其主要來源的介紹,交互性練習和鼓勵對核心概念的批判性思考的文本,勞海德將哲學轉變?yōu)閷W生的個人旅程。”書中還設計了很多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一步步引導讀者去探索,在此不再贅述。勞海德根本不把知識傳授作為其唯一的教學任務,細讀此書,你會時不時進入他精心營造的教學情境和調動讀者的氛圍。他在該書序言中這樣寫道:“經(jīng)我實踐并寫入書中的這些教學活動都深受學生喜愛,同時也大大減輕了我的教授負擔?!边@正是互動探究教學的成功帶來的喜悅和回報。
三、中文版對讀者定位的適度改變
在編輯過程中,筆者頗為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本書無論從它所探討的人生與哲學大問題,還是大量精彩的邏輯推理案例看,都具有強烈的人文通識教育功能。它能幫助我們對人生與哲學大問題作出更深入的洞察和符合邏輯的理解,以更有意義、有目的的方式來思考存在和意義,并將這些思考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一本好書,往往具有邊際溢出效應,而不應局促地歸于某類。《哲學之旅》應走向更多的讀者,而非局限于大學的院墻之內,局限于專業(yè)的籬笆之內。
適度改變此書讀者定位的勇氣,來自于以下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書中精選了大量經(jīng)典文本片段,同時又援舉了很多來自日常社會生活的案例。這種既重視經(jīng)典又重視鮮活生活的雙向兼顧,對于閱讀時間并不充裕而又企求較快入門哲學的非學生讀者來說,實在是難得的機遇。二是本書主譯張祖遼認為:“這本書雖主要討論西方哲學,但沒有顯見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而是圍繞互動性體現(xiàn)出強烈的平等訴求,并對西方傳統(tǒng)提出深刻的反思和批評。比如,在認識論、宗教哲學等西方傳統(tǒng)問題的章節(jié)中,分別設置了‘反思西方傳統(tǒng)’欄目,從東方視角對西方傳統(tǒng)中懸而未解的問題做出批判性回應?!盵2]對于《哲學之旅》這樣一本持論公允又鮮活生動之作,若不推向更廣大的讀者,實在也是出版人的一種失職吧。
在后期必要的營銷推廣中,筆者確實很少提及這是一本教材。該書出版后,引起了《社會科學報》《中華讀書報》等諸多媒體的廣泛關注。
總之,《哲學之旅》是一份獻給知識界的新型、生動而通俗的哲學禮物。它面向廣大的人文愛好者,其生動有趣的互動性探究,能幫助讀者完成一次充滿期待的個人哲學之旅。它真正將“教材”變?yōu)榱恕皩W材”。對于一本真正的好書,出版人自當摒棄急功近利的念頭,而堅持長期主義的營銷態(tài)度,因為我們所做的,是優(yōu)秀人文價值的推廣。
參考文獻:
[1]妮娜·西蒙.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時代[M].喻翔,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2]張祖遼.學哲學,讀經(jīng)典,需要“互動性探究”[N].中華讀書報,2023-11-01(10).
(作者單位系東方出版中心學術文化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