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具體包括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等,同時提出要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在課余時間向學生提供興趣類課后服務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參加[1]。對于學校來說,豐富完整、科學有序的課后服務既是落實國家\"雙減\"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抓手[2]。然而,當前的課后服務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場地受限、師資不足和校外資源利用不夠等問題。所以,如何借助社會資源解決課后服務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成為當前值得深人研究的一大課題。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指出,“教聯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的一種工作方式,并提出力爭到2025年, 50% 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3]。依托\"教聯體\"這一創新平臺,各區縣及中小學校可以在多個關鍵領域深化合作,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良好育人環境,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鋪設堅實的基石[4]。紹興市越城區各中小學校在課后服務工作中,利用紹興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與魯迅故居、沈園、青藤書屋等景區,以及紹興圖書館、紹興科技館、紹興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紹興文理學院等單位建立了密切聯系,通過多方合作,轉變育人理念,從培育學生社會參與領域的素養著手,整體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賦能學生的社會化發展。相關實踐體現了依托“教聯體\"開展課后服務的理念。下面,筆者結合越城區的實踐對如何依托“教聯體\"開展課后服務作一闡述。
一、以“五聯共建”合作模式豐富課后服務課程
在“教聯體\"中,地方高校、專業場館、街道社區、企業等單位緊密地凝聚成一個強大的教育集體,攜手承擔起教育的社會職能。這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打破傳統教育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為課后服務注人新的活力。如紹興市元培中學巧妙地將校史教育與中國近代史教學相結合,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前往共建單位——蔡元培故居,開展主題讀書研學活動,學習蔡元培先生的生平事跡、家風遺訓,感悟蔡元培先生為發展中國教育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深受鼓舞,紛紛立志展現新時代少年的責任與擔當。
為充分發揮\"教聯體\"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越城區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融通\"的創新路徑,全面整合家、校、社三方育人資源,構建了以館校聯動、院校聯盟、家校聯手、社校聯袂、企校聯合為主要內容的“五聯共建”合作模式。
館校聯動是指學校將專業場館豐富的教育資源引人校園。如科技館的科普巡回展,可以為學生帶來前沿的科學知識和有趣的科學實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院校聯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讓高校的專家學者走進中小學課堂,為學生帶來專業的學習引領;二是指借助高校豐富的圖書館資源、實驗室設備,拓寬中小學生的學習渠道。
家校聯手強調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讓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課后服務,增進對學校工作的理解,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社校聯袂也有兩層含義:一是社區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組織志愿者走進學校,開設各類特色課程;二是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企校聯合是指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了解行業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為企業樹立熱心公益、支持教育的良好社會形象,實現企校共贏發展。
“五聯共建\"合作模式使各方教育力量緊密協作,形成了強大的教育合力。它豐富了課后服務課程的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此外,它還有效解決了社會組織教育受益面窄、參與度低、意識薄弱等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社會組織教育功能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二、以五育并舉式課程設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于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學校可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充分發揮“教聯體\"的專業特長,設置豐富的課后服務課程,構建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如紹興市塔山小學通過設置五育并舉式課程(如圖1所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攜手當地相關景區開設“身臨史境”\"紅色根脈”\"名人研學\"\"童心向黨\"等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攜手紹興圖書館、紹興文理學院開設“博雅閱讀”“親情童創”\"科學實驗”“繪本欣賞\"等課程,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的發展;聯合紹興市奧體中心開設\"小馬奔騰”“短式網球”“活力乒乓\"“快樂足球\"等課程,引導學生加強鍛煉;聯合紹興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小播音員\"\"中國舞\"“硬筆書法”“健美操\"等課程,培育學生的審美情操;聯合紹興市農科院開設\"農耕文化\"“果樹種植”“花卉養護”“藝術盆栽”等課程,增加學生的勞動體驗。

以\"紅色根脈\"課程為例,學校周邊的魯迅紀念館、秋瑾故居、周恩來祖居、名人群雕等名人古跡是得天獨厚的紅色教育資源。一年下來,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 100% 都能走進魯迅紀念館、秋瑾故居、周恩來祖居。在黨員教師、黨員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共產黨人事事帶頭的意識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熱愛黨、擁護黨的意識,并自覺開展相關的行動。
三、以專題模塊式課程實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課后服務中,校外資源的利用往往是零敲碎打、不成體系的。這種碎片化的服務方式,使得課程內容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難以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深遠且持久的影響。在課程實施中,學校可借助“教聯體\"展開探索,以改變這一現狀。如紹興市魯迅小學借助\"教聯體\"探索出了專題模塊式課程實施模式(課程實施情況如表1所示)。

學校和合作單位根據教育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涵蓋研學活動、科普實驗、勞動實踐等多個領域的專題模塊式課程。這些課程內容豐富、主題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心儀的課程模塊。學校和合作單位根據報名情況,組建課后服務班。為了確保課程的有序開展,學校固定上課時間和地點,并制訂詳細且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隨著專題模塊式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在一次以“越地傳薪火\"為主題的課后紅色研學游活動中,學生在出發前,自主查閱了大量關于紹興近現代革命歷史和革命先賢的資料,包括歷史書籍、地方文獻、網絡資料等,對研學目的地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疑問,制訂詳細的研學計劃,明確自己在研學過程中想要重點探究的問題。在研學過程中,學生積極觀察、記錄,主動與講解員、居民交流互動,獲取一手資料。回到學校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共同完成研學報告,并在班級中進行匯報展示。通過這樣的研學活動,學生不僅深人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而且學會了如何自主獲取知識、如何與他人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生在活動開展前后對自己的學習方式作出的評價如圖2所示)。

四、以共享合作式課程評價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課后托管服務中,學校還可借助\"教聯體\"建構共享合作式課程評價體系,以便通過明確的評價導向,提升課程設置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契合度。如紹興市魯迅小學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不同,與合作單位共同探究適宜的課程評價標準,形成了“學生當場評—家長課后評—教師集體評一基地合作評\"的評價方式,并暢通線上線下交流渠道,實現了評價結果的實時共享,真正做到了課前有目標、課中有收獲、課后有提升。如針對\"紅色研學游\"專題模塊,學校設計了包含6個評價要點和5種評價方式的評價表(如表2所示)。

這樣的課程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歷史底蘊、實踐創新能力、科學探究精神等素養。
綜上所述,依托“教聯體\"開展課后服務,是“雙減\"背景下優化課后服務的新嘗試。它能有效破解學校在課后服務中各類資源不足的難題,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教育要依靠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學校應以共謀、共建、共享為理念,整合各類資源,做好課后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5-03-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
[2]賈音,王立剛.“雙減\"政策后學校教育提質對策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10):17-20.
[3]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EB/OL].(2024-11-01)[2025-03-10].h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11/t20241101_1160204.html.
[4]儲招楊,李婉穎.縣域“教聯體\"建設數字化變革的邏輯理路、價值歸路與實踐徑路[J].中國德育,2025(5):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