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情感的激發和共鳴已成為短視頻近年來內容生產重點把握的“流量密碼”。本文通過梳理抖音平臺2023-2024年度爆款作品,剖析其情感傳播維度呈現的趨勢性特征,概括其表達偏好和規律,探討其可能的宏觀效應和社會影響,以期為推動短視頻良性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短視頻" 情感傳播" 傳播策略
在數字化傳播的浪潮中,短視頻平臺已成為情感傳播的重要陣地,大量高情感、高情緒作品不斷涌現。這些作品往往未必需要深刻的意涵、激烈的沖突、迭起的懸念、豐富的情節、繁復的鋪陳,僅靠單一獨到的情感情緒敘事即能迅速喚醒受眾共情,高效觸發跨平臺流量,形成現象級傳播景觀。其中抖音平臺“父女橋上溫馨互動,貨車鳴笛傳遞愛意”就是一個代表性案例。2024年9月,博主@小依依發布的這條父女互動視頻獲得700多萬點贊,展現出情感傳播的強大效力。5歲女兒為見做長途運輸工作的父親,提前在天橋等候。女兒隔空揮手、父親鳴笛致意的互動場景,在十幾秒的短視頻中渲染出濃烈的親情畫卷。該視頻迅速躥紅,揭示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命題:網絡爆款短視頻如何通過情感共鳴引爆現象級傳播?其具體運用了哪些策略激發受眾深層情感共鳴?情緒何以成為流量的“高效催化劑”?
據此,本研究以抖音平臺2023年度和2024年度點贊數量排名達到全網前十的短視頻為樣本,嘗試解析情感傳播策略的內在規律。這些樣本涵蓋了不同的故事主題、類型和情感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出網絡爆款短視頻在情感傳播方面的多樣性和共性特點。通過獲取每條視頻的相關點贊量、收藏量、評論數和轉發數,將這些數據作為分析視頻傳播效果的重要參考指標,探究受眾對視頻情感內容的參與程度和反饋情況。同時,對每條視頻的內容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包括視頻的標題、情感、畫面情節、音樂音效等要素),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敘事偏向。
一、有關短視頻情感傳播的研究
彭蘭曾提出熱門短視頻最能喚起人們“溫情”“感動”的情感,認為其“生活化”底色與“以人為本”的核心特征重構了視頻生產力。[1]喻國明強調情感是傳播的“軟件”,要以人為中心構建接地氣的表達邏輯,通過群體互動達成社會共識。[2]何天平指出情感因素越來越多地融入短視頻形式,影響著內容創作和受眾接受度。通過“同理心”實現的情感共鳴有助于新聞機構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3]眾多學者共同揭示了情感傳播在短視頻生態中的核心地位。情感既是內容生產的驅動力,也是連接用戶的關鍵紐帶。
然而,在“情感轉向”的傳播趨勢中,不能忽視的是相應的“異化迷思”,即情感偏向的傳播敘事正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動態演進中的網絡空間環境。“無情感不傳播、無情感不爆款”的短視頻生產氛圍越來越推高著社會上的激烈情緒化表達,造成隱形的群體異化與潛在的輿論風險。范以錦和陳欣妤從主流媒體視角指出,情感傳播需平衡“情”與“理”,避免資本和技術異化導致的“情緒陷阱”,呼吁新聞工作者保持責任感和真實性。[4]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將進一步探索情感傳播的宏觀效應評估,深化對網絡爆款短視頻傳播規律的認知,以期探尋更平衡的短視頻內容生產引導路徑,兼及情感訴求和理性表達,直面短視頻內容生產情感偏向的“雙刃劍“效應,避免短視頻信息消費的“情緒陷阱”,避免加劇互聯網空間新維度的“信息繭房”與情緒極化。
二、爆款短視頻情感傳播偏向的表現
(一)創作者的情感生產
1.情感主題的選擇
高傳播效度的短視頻普遍呈現顯著的情感偏向。如愛國之情、親情、友情、愛情等主題始終占據著短視頻情感領域的核心位置,成為人們情感寄托的重要載體。
@Fdw發布的一條記錄小男孩與奶奶溫馨日常的短視頻收獲了2183.7萬的點贊量,成為2023年抖音平臺點贊量第二高的作品。視頻中,小男孩舉著手機拍下在鎮上超市的畫面,鏡頭一轉出現奶奶對著鏡頭笑盈盈的樣子。這種最質樸、最純粹的親情表達,觸動了無數觀眾內心深處對親人的眷戀與回憶。@唐梓Neil發布的婚禮視頻收獲了1690.2萬的點贊,視頻中網紅博主唐梓在自己盛大的婚禮上作為新郎,轉身看到新娘的一瞬間立馬落下眼淚,博主自身帶有龐大的粉絲基礎,且這份真摯美好的愛情也打動了無數觀眾。@漢堡包沒煩惱發布的視頻“這束光!!!!”,觀眾看到在大霧彌漫的武功山,有一束光在某個瞬間恰巧照到了甩動的五星紅旗上,這樣的場面配合迅速激發起了觀眾的愛國情感,短短幾秒的視頻收獲1689.5萬的點贊。
這些內容通過符號化場景,如霧中紅旗、祖孫互動、婚禮落淚,激活觀眾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契合當代社會壓力下的情感代償需求。短視頻創作者正是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社會心理需求,通過或偶然或精心呈現的內容,將這些情感主題生動地表達出來,引發了廣泛的情感共鳴,打造出了爆款。
2.情感表達的驅動
在短視頻創作領域,創作者的情感表達背后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利益驅動因素,這一現象在普通創作者與專業博主團隊之間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素人創作如@Fdw、@漢堡包沒煩惱,呈現去功利化特征,其內容生產遵循生活記錄邏輯,依賴原生性情感表達獲得傳播勢能;而專業團隊如@唐梓Neil、@白冰、@顏而有戲等,則體現工業化生產特征,通過精準的情感符號設計、刻意強化的淚點場景實現流量轉化,進而達到品牌推廣和商業變現的目的。從2023年抖音點贊量排名前十的視頻來看,作為專業博主的創作者數量明顯多于普通人,印證出機構化、專業化的短視頻生產在打造爆款的情感傳播中占據優勢地位。
(二)短視頻內容的情感呈現
反轉敘事的短視頻情節能有效達到爆款的共情機制。2024年的兩條爆款短視頻@太陽夫婦(換鎖哥)和@章響,都是先通過妻子和孩子在狹小的房屋、雪天的面包車里的場景來展現家庭的困頓,然后巧妙地轉場到大房子、好環境以展現家庭情況日益向好。以構建“生存壓力—發展希望”的情感反差弧線,實現了短視頻與觀眾之間的深度情感連接,成為千萬級點贊的爆款。
人物形象的符號化建構與呈現,引發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以@CC雨涵“那個不婚主義的小姨過年回家發紅包了”這一爆款短視頻為例,現代女性將不婚主義這一反傳統行為與傳統儀式(如發紅包)并置,通過符號化的方式完成了對傳統價值的重新建構。觀眾不僅看到了現代女性的多元魅力,表達出對小姨的贊賞與羨慕之情,更從小姨身上汲取了追求獨立生活的勇氣。這種情感共鳴擴大傳播效果的同時,更影響著觀眾的價值認知和行為方式。
視聽語言推動情感編碼與氛圍營造。暖色調容易觸發溫情聯想,冷色調則能夠打造深沉氛圍。@三融在東帝汶創作的“好喜歡沉浸在這種氛圍里”,以沉郁冷色調的暴雨海面展現出了一種孤獨感。在剪輯角度,快剪能夠營造緊張節奏,提升觀眾興奮度37%,如@董行和@跑酷拉面的視頻都以快節奏剪輯展現變裝和高難度動作的畫面。
三、爆款短視頻情感傳播偏向的特征
(一)即時和延時情感體驗
當一則短視頻發布后,首先會在短時間內引發觀眾的即時情感體驗。觀眾在初次觀看時,會被視頻的內容、情感主題所吸引,迅速產生諸如感動、喜悅、震撼等情感反應,從而進行點贊、評論等操作。如2024年演員章若楠發布了自己在重慶輕軌的打卡合影視頻,觀眾在看到明星形象和罕見場景時,會立即產生欣賞的情感,進而點贊,在即時情感上迅速升溫。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短視頻會在達到熱度巔峰后逐漸沉寂,但同時也會有一些爆款視頻并不會迅速被遺忘。平臺的算法會持續將其推流到新的觀眾面前,這些新觀眾在看到視頻時,同樣會產生情感反應,這就形成了延時情感感知。這種延時情感不斷積累,使得視頻的點贊數持續增長,傳播效果也不斷擴大。像 2023 年的一些爆款短視頻,在發布較長時間后,依然能吸引新的觀眾點贊,其點贊數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占據2023年點贊量榜首的《濟公爺爺為大家祈福啦,快來接福吧~祝娃娃們元旦快樂!》由“濟公爺爺”游本昌創作,點贊數高達3760.6萬,而2024年點贊數最高視頻點贊數為 1841.8萬。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爆款是具有長尾效應的。在濟公爺爺的扮演者游本昌老師發布視頻的幾天內,點贊量先是達到了幾百萬,隨后在近兩年的時間內,這一視頻的熱度不減反增,點贊數一直呈持續上升的趨勢。這種持續升溫的熱度,印證了爆款內容獨特的情感延時效應。即時和延時情感的結合,使得爆款短視頻的情感傳播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二)淺層和深層情感互動
對評論數量最多和轉發量最大的爆款短視頻進行內容分析,可以發現具有討論空間和社交互動話題性的作品更容易成為爆款,進而引發情感的擴散、感染和轉移等,讓用戶形成深層次的互動情感體驗。
從評論數量來看,2023年濟公爺爺為大家祈福的視頻評論數達409.4萬,2024年《初始之音,響徹未來》@Yuki雪雪的評論數為117.3萬。可見視頻往往具有豐富的討論空間。在濟公爺爺的評論區,觀眾可能會分享自己對濟公形象的喜愛、對新年祝福的感謝期待等;在@Yuki雪雪的評論區,大家會討論對二次元角色的情感和對博主拍攝手法的欣賞。這種評論互動是一種淺層的情感交流,觀眾通過表達自己的看法來抒發即時的情感。
從轉發量來看,2023年《別問兜里多少錢 問問青春剩幾年》@顏而有戲拍攝的短視頻轉發量為736萬,2024年《感覺人中癢癢的》@高美麗拍攝的短視頻轉發量高達1257萬。這些視頻通常具有很強的社交互動話題性,能夠引發觀眾的分享欲望。當觀眾轉發視頻時,將形成情感的傳播鏈條,使得情感不斷擴散和感染,從而讓用戶在長時間內形成一種深層次的互動情感體驗。
(三)自我和群體情感狂歡
在互動儀式鏈理論下,爆款短視頻營造的情感氛圍可以劃分為自我儀式“靜謐”情感和群體儀式“狂歡”情感。[5]這兩種情感模式在不同的爆款視頻中得以體現,共同構成了爆款短視頻豐富的情感傳播特征。
自我儀式的靜謐情感強調個體在觀看短視頻時,能夠沉浸在一種安靜、獨特的情感體驗中。2023年《好喜歡沉浸在這種氛圍里》@三融在東帝汶,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主人公在陰沉的下雨天泡在海水里,傳遞出孤獨、悲傷的情感。這類短視頻讓觀眾在觀看時,仿佛進入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情感空間,能夠專注地感受視頻所傳達的情感。觀眾在這種靜謐的情感氛圍中,能夠更深入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獲得一種獨特的情感滿足。
群體儀式的情感狂歡則注重營造一種熱烈、歡快的情感氛圍,能夠吸引大量觀眾共同參與和互動。例如 2024 年《高考加油 畢業季》@晚來,學生在高考前為老師滑跪送上鮮花,引發了畢業季師生情的群體共鳴;《雕漆隱花,雕出紫氣東來!》@李子柒展示雕漆非遺,時隔幾年李子柒的復出給觀眾帶來驚喜、欣賞的情感體驗,再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討論。在這些短視頻中,觀眾能夠感受到一種群體的熱情和力量,通過與其他觀眾的共同情感體驗,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情感連接和認同感。[6]這種群體式情感的狂歡,使得爆款短視頻成為一種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平臺,讓觀眾在其中獲得歸屬感和滿足感。
四、爆款短視頻情感傳播的效應及對策
(一)正負兼具的情感傳播效應
1.社會聯結的正向引導
情感偏向作為打造“爆款”的關鍵因素,能夠以情感共鳴觸發集體記憶、以情感動員推動公共議題傳播,達到社會聯結與價值傳遞的正面效應。網絡爆款短視頻通過具象化的生活場景、戲劇化敘事或符號化表達,激活受眾的情感記憶。其往往能借助情感紐帶,在短時間內構建虛擬社群,強化社會歸屬感。
短視頻平臺還能夠通過情緒化標簽將私人情感轉化為公共話語。2023年淄博燒烤的爆火現象中,創作者通過煙火氣敘事激發公眾對城市溫度的向往,推動線下經濟與線上輿情的聯動,可見情感能量還能轉化為現實行動力。
2.網絡空間的異化危機
“無情感不傳播”的流量邏輯扭曲公共表達。在算法機制與用戶注意力的雙重裹挾下,情感濃度已成為短視頻傳播的重要尺度。平臺推薦系統通過情緒喚醒度篩選內容,導致理性、中立的信息容易被系統性邊緣化。創作者被迫或制造戲劇性沖突,或渲染極端立場,甚至刻意肢解事實以適配情感模板。這種“情感通脹”現象催生出畸形的傳播生態:情緒強度成為衡量內容價值的重要標尺,理性討論讓位于情感宣泄,公共話語空間逐漸被情感裹挾。
情感偏向助長表達極化與社會割裂。短視頻的情感傳播往往遵循非黑即白的簡化邏輯,通過強化對立標簽,如“資本家vs打工人”“男性vs女性”,激發群體站隊。算法基于情感偏好構建的信息繭房,使受眾不斷接收同質化情緒反饋,形成“情感回音壁”。溫和表達被算法隱形過濾,這種極化機制不僅加劇群體認知偏差,更可能將虛擬空間的情緒對立延伸至現實社會,瓦解公共議題的協商基礎。
情感殖民導致網絡空間異化。在情感流量的裹挾下,短視頻平臺正經歷著哈貝馬斯所述的“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用戶從具有批判意識的對話主體,異化為情感消費的被動受體。網絡空間喪失了承載復雜現實的能力,本應承載多元價值對話的空間,被資本化的情感生產機制割裂,與真實世界漸行漸遠。
(二)多管齊下的情感傳播極化對策
短視頻創作者在內容生產中,要對抗情感殖民,推動創作革新,努力構建非情緒化敘事范式。要擺脫對情感傳播的路徑依賴,探索理性對話的新表達形式。同時要擴大需要深度認知參與的內容類型,如知識解構等,重建用戶對非即時情感刺激的耐受性。
受眾要培養情緒免疫力,覺醒批判意識,提高媒介素養。可在群體中推廣媒介情感素養教育,幫助人們識別情感營銷套路,[7]從而建立批判性思維。學會用多元觀點打破信息繭房,通過自主解構爆款短視頻的情感策略,完善認知防御體系。
平臺應主動承擔起情感重構的責任與算法優化治理。構建情感識別與動態調節機制,研發多模態情感分析技術,通過語音、文本、畫面等維度識別短視頻中的極端情緒傾向。建立評估模型,可對過度渲染悲情或仇恨的內容進行限流。平臺還應主動對創作者進行媒介倫理培訓,重點防范情感剝削型內容生產。
但同時,在“爆款”的啟發下,主流媒體短視頻在情感傳播中,應借鑒這一經驗,深入了解受眾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情感訴求。在短視頻新聞作品的創作上,主流媒體要運用好情感傳播策略,在理性與情感、娛樂性與嚴肅性的二元對立中取得平衡。[8]在社會節奏加快、人們壓力增大的當下,大眾對溫暖、治愈的情感需求強烈。主流媒體可圍繞普適性情感主題創作,讓新聞更具溫度,增強與受眾的情感連接。
五、結語
全網擁有千萬級粉絲的“影視颶風”創始人潘天鴻(Tim)曾提出打造爆款視頻的HKRR內容四要素理論,包括Happiness(快樂)、Knowledge(知識)、Resonance(共鳴)和Rhythm(節奏)。當一個視頻能給人帶來快樂,能讓人學到新的知識內容,具備有吸引力的剪輯節奏,還能夠打動人心,和觀眾產生共鳴,向觀眾傳遞情感,那這一定是一個具備了爆款潛質的好視頻。他這一理論強調了在內容創作中如何通過這四個要素來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作為一個長視頻的制作者,面對抖音平臺傳播廣度如此之大的爆款短視頻,Tim也表示,短視頻通常很難兼具這四個要素,能提供充量的情緒價值的短視頻已足以成為爆款。這也恰恰說明了情感傳播策略在短視頻時代的稀缺性、必要性和可參考性。
在短視頻社交語境下,情感訴求成為當今移動互聯網短視頻時代自我互動和社會交往最為強烈的訴求之一,情感也成為影響個人和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9]因此,我們不妨將情感作為新的文化建構和傳播視角切入口,依托短視頻媒介載體,推動新聞作品承載情感傳播策略,使其沁潤進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場景之中,促進情感互動。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作為短視頻創作者的自媒體,只有積極地充分地進行情感傳播,才能增加與社會大眾情感共鳴的廣度,拓寬傳播效果的深度,才能持續書寫新的時代文化篇章。
參考文獻:
[1]彭蘭.短視頻:視頻生產力的“轉基因”與再培育[J].新聞界,2019,(01):34-43.
[2]喻國明.社交網絡時代話語表達的特點與邏輯[J].新聞與寫作,2017,(07):41-43.
[3]何天平,蔣賢成.“共情”作為動力機制:國際傳播視野下短視頻新聞的語態變革與情感化策略[J].中國出版,2023,(12):17-24.
[4]范以錦,陳欣妤.“情感轉向”與“異化迷思”下主流媒體助力社會情感平衡策略[J].青年記者,2023,(12):22-24.
[5]趙洋.互動儀式鏈理論視域下京劇類抖音短視頻情感傳播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24.
[6]劉亞瓊.彈幕空間青年愛國情感的激發與展現——基于B站“爆款”短視頻及其彈幕的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4,43(04):82-92.
[7]高方方,周海寧.社交媒體時代小紅書女性博主的情感營銷傳播策略探析[J].視聽,2023,(12):109-112.
[8]張楨,莊嚴.《人民日報》抖音短視頻內容生產的情感傳播策略研究[J].海河傳媒,2023,(03):23-26.
[9]徐明華.情感傳播:理論溯源與中國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黃河,北京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中心記者;崔亞婕,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