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至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和“中國麻風病隔離防疫史料整理與研究(1368-1978)\"課題組聯合主辦的“戰爭與疫病:抗戰醫療社會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杭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和杭州師范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抗日戰爭研究》《軍事歷史》等刊物共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工作坊。
工作坊開幕式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曹必宏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高國榮研究員、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周東華先后致辭。高國榮提出:戰爭與疫病是人類生活中的常態,但長久以來歷史學界對此主題的關注和專題研討還不充分,本次工作坊的召開有助于推動抗戰時期醫療社會史研究進一步發展。工作坊報告大致可分為“史料分析與整理\"“侵華日軍細菌戰\"“戰時衛生醫療工作”三大主題。
一、侵華日軍細菌戰新史料整理與研究
歷史研究離不開對史料的挖掘整理與解讀分析。本次工作坊中有三篇論文集中討論日軍防疫給水部隊名錄問題。福島縣立醫科大學末永惠子《帝國陸軍防疫給水部寫真帖一七三一部隊姊妹機構\"榮一六四四部隊\"隊員藏》以日本軍醫佐藤大雄為中心,重點闡述佐藤大雄在戰爭背景下先后任職于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部參與研制并使用細菌武器的經過,體現其復雜的身份轉變,即從戰前的佛道求道者,到戰時的細菌戰研究者、反人道人體實驗的負責人,最后在戰后回國成為服務弱者的醫療奉獻者。
哈爾濱市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韓宇航《\"南方軍防疫給水部\"諸問題新探》依據《南方軍防疫給水部·除隊召集解除者連名簿》《南方軍防疫給水部留守名簿》《陸軍高等文官名簿》等資料,對防疫給水部隊中的文官體系、人員編成、技師人數、支部設置和遣返歸國情況進行探究。
義烏市生化武器檔案研究中心林少彬、王選的《日軍南方軍防疫給水部人數變化考》從新加坡日軍南方軍防疫給水部—岡9420部隊成員的日軍資料,整理出涵蓋部隊從1942年3月“誕生\"到1945年9月“消亡\"的歷史時期中人數的變化,即部隊人數自1942年3月至1945年初呈上升趨勢,1945年1月后逐漸下降。
新史料挖掘利用方面,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趙士見以《從俄羅斯新解密檔案再探伯力審判》為題進行了分享。伯力審判是蘇聯對日本細菌戰犯舉行的正義審判,也是世界上首次專門針對細菌戰罪行舉行的公開審判。趙士見以俄羅斯新解密檔案為基礎,勾勒出蘇聯舉行伯力審判的過程,即偵訊與立案、法庭設置與構成、審理與執行等環節,并對審判的復雜性、專業性進行分析。盡管伯力審判存在不足之處,但不可否認它對揭露細菌戰罪行、國際法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
跨學科研究方法也有所體現。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任越等的論文《計算史學視域下侵華日軍細菌戰的證據鏈時空分布結構研究一一以<日本軍細菌戰原隊員證言集>為例》,通過搭建證言集人物本體社會關系網絡,制作人物本體社會關系網絡分析知識圖譜,揭露了侵華日軍細菌戰戰犯的卑劣行徑、隸屬關系及其罪行,證實了侵華日軍細菌戰是一場體系化、規模化、早有預謀的部署;七三一部隊熱點區域及運輸路線可視化圖譜呈現了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的地理分布,證實了侵華日軍在運送實驗品和敗退路線中是有組織、有準備、有計劃的行動。
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蘇凱玲、吳佩軍就《日本侵華細菌戰題材文學述評》進行了討論。研究從日本侵華細菌戰題材文學之濫觴、報告文學類作品、小說類作品等角度對該類題材文學進行收集和整理。蘇凱玲認為細菌戰文學創作主要可分為1955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初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演進階段和21世紀至今的多元發展階段。總的來說,互文性貫穿于日本七十余年的細菌戰文學創作史中,書寫正義與“去政治化\"的虛無主義、加害者中心主義敘事與受害者中心主義敘事的沖突與對立明顯,21世紀日本對細菌戰的戰爭記憶也逐漸呈現出多種趨向。
對于侵華日軍細菌戰實戰試驗罪行檔案利用問題的評述,在本次工作坊中亦有體現。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唐渟渟、周東華的《檔案即正義:侵華日軍細菌戰實戰試驗罪行檔案利用述評》聚焦于侵華日軍浙江、湖南細菌戰實戰罪行相關研究的檔案利用問題,對中國有關侵華日軍細菌戰實戰試驗罪行檔案整理、出版、利用情況進行梳理。認為仍有相當一部分檔案文獻未得到整理與利用,如臺北“國史館”、醫療團體工作記錄、教會醫院年報、伯力審判檔案等。對檔案利用情況進行全面梳理與分析,不僅為抗戰史、侵華日軍細菌戰研究奠基,更為揭露日軍侵華期間研制、使用細菌武器等罪行提供證據。
二、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研究
侵華日軍細菌戰是戰爭與疫病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吉林外國語大學地區國別研究院松野誠也以《日軍的細菌戰與陸軍省一一日本陸軍中央的作用與責任探析》為題進行匯報。松野誠也認為以往研究強調參謀本部、天皇對細菌戰的責任,但忽視了陸軍中央所發揮的作用,他從人事調配、材料保管等經濟角度對日本陸軍中央的作用進行分析。他認為關于細菌戰的最終責任,應當由發布參謀總長指示,命令實施、結束或中止細菌戰的參謀總長及其所屬參謀本部以及采取必要措施的陸軍大臣及其所屬陸軍省承擔,即參謀本部和陸軍中央都應對細菌戰的組織、實施負有責任。
南京師范大學李燕吉《國家犯罪·醫學屠殺·醫療原罪:關東軍第731部隊1942年“浙贛細菌戰\"戰爭罪行》對浙贛戰役中日軍細菌戰及罪行進行討論。他認為1942年“浙贛細菌戰\"是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人體細菌實驗在華東戰場的大規模實戰檢驗。“浙贛細菌戰\"本質上屬于自上而下、計劃周詳、組織嚴密、目標明確的法西斯主義國家犯罪。依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其行為違反交戰法規及慣例,更違反了人道主義原則。
戰爭醫學問題在本次工作坊中有專題討論。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楊彥君以七三一部隊為中心,考察戰時體制下日本軍事醫學的演進與異變問題。楊彥君認為陸軍軍醫學校防疫研究室、七三一部隊、陸軍防疫機關體系是在軍事醫學研究組織化、極端化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國家體制的強力驅動下,軍事醫學研究和應用進入總體決戰階段并急劇趨向異化。以七三一部隊為代表的陸軍衛生防疫機關實施一系列非法人體實驗和生物戰的行為,既呈現出戰時體制下日本軍事醫學的演進脈絡,又反映出軍事醫學逐步異變為醫學犯罪的鮮明特征。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七三一問題國際研究中心宮文婧關注日軍細菌戰人物研究。在《日本細菌戰人物拾遺:北條圓了及其細菌戰研究》一文中,她認為七三一部隊核心成員北條圓了的流行病類、預防免疫類、戰時給水類、細菌戰類、軍事情報類研究報告集中體現了七三一部隊的細菌戰基礎實驗和細菌戰戰術應用。這既是醫學研究的自然科學資料,也是細菌戰的重要文獻,一方面為研究日本二戰殖民地醫學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為揭露七三一部隊從事細菌戰研究提供證據,兼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七三一問題國際研究中心魯丹以《戰時期刊視野下的七三一部隊一一基于<日本傳染病學會雜志>的考察》為題,將七三一部隊問題置于戰時期刊視野下進行考察。她的論文一方面通過探析戰時醫學期刊與七三一部隊之間的密切交流互動,進一步揭露了日本醫學界對七三一部隊人體實驗、細菌戰研究的支持與協助;另一方面通過深入挖掘戰時期刊論文所載細菌戰相關研究方法、實驗數據等內容,為立體揭示七三一部隊戰爭罪行和戰后影響提供新線索和新視角。
侵華日軍細菌戰實戰試驗罪行研究方面,哈爾濱市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王宇以《731部隊諾門罕細菌戰再研究》為題進行匯報。王宇在對七三一部隊諾門罕細菌戰研究進行詳細學術史梳理的基礎上,對諾門罕細菌戰中七三一部隊兵要地志情報準備、參戰人員的人數與組織結構、防疫給水作戰、使用的細菌武器及效果等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最后,他提出諾門罕細菌戰是日本在二戰戰場上首次進行的細菌戰,為其細菌戰活動提供實戰經驗,地位十分重要。
常德鼠疫防治問題,也引起學者探討。鄭州輕工業大學河南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丁澤麗在《位重權輕: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與1941年常德鼠疫防治》一文中提出:1941年常德鼠疫發生,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憑借資源優勢,于央地兩級防疫體系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救護總隊具體防治行動總體成效平平,與常德鼠疫的嚴峻流行情勢形成鮮明反差,主要體現于缺乏人員、缺乏協作、經費緊張等方面。她認為其根源在于中國紅十字總會社會團體的本質屬性及其醫護人員的身份認同問題,致其在公共衛生事務中缺乏行政權力。這塑造了救護總隊在常德鼠疫防治中位重而權輕的形態,是為衛生事業“國家化”進程的必然現象,體現了政社關系從總體性二元合一向分化性二元合一現代化演進的復雜性。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易明探討常德細菌戰的疫情應對及其抗疫邏輯。易明將常德細菌戰第一波疫情的應對分成三個階段,即侵華日軍實施細菌攻擊時,以常德衛生院為核心的基層機構,積極組織開展力所能及的檢驗、調查工作。縣政府參與后,工作敷衍,防疫措施未能及時落實。疫情暴發后,又組織不力,倉促應對,未能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抗疫。省政府在猶疑中被動介人后,才有大批技術和行政力量馳援常德,較好地控制了第一波疫情的流行。他認為常德細菌戰疫情應對的發展,展示出由“下”而\"上”的抗疫邏輯,具有歷史典型性。
此外,湖南文理學院文史與法學學院張華以《伯力士在云南的反日軍細菌戰(1939一1940)》為題進行報告,提出日軍細菌戰部隊為切斷中國抗戰物資大通道滇緬公路和破壞中央飛機制造廠,極有可能在滇緬邊境進行秘密細菌戰。1939一1940年間,伯力士在云南滇緬邊境從事鼠疫防疫工作,為防止鼠疫疫情蔓延至云南腹地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中央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尊重與信任。
三、全面抗戰時期衛生醫療工作個案研究
戰爭背景下各界的衛生醫療工作從側面體現出戰爭與疫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何沐陽《流動:中共士兵的傷病體驗與醫患關系(1937一1945)》一文認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軍隊延續紅軍時代的寄養政策,是傷病員日常生活常態。在長期流動過程中,傷病員體驗欠佳,醫患關系受到影響。因此,中共從物質、心理兩方面不斷介入和引導醫患關系走向正常。個人情感、集體利益和革命理想共同形塑著傷病員群體,三者的交匯與沖突,促使傷病員得到洗禮。傷病員的心路歷程是個體在革命洪流中走向成熟的縮影。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楊青雨、張展討論了日本“滿洲拓殖”中“屯墾病\"的產生與影響。他們認為“屯墾病”是日本在侵華時期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滿洲拓殖\"的過程中,移民由于政策不當和生活不適而引發的一種神經癥。在日本向偽滿殖民的過程中,“屯墾病\"作為殖民“副產品\"在移民團內部悄然產生,又遽然暴發。發生在移民地的各種極端行為日益動搖日本殖民統治的穩定性,日本不得不予以政策上的調整與應對。“屯墾病\"實質上是日本強制推行的移民政策與移民個體發生沖突的結果,反映了其國家宏觀政策與移民個體命運的消極互動。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代育雪以《救護通訊》為中心,討論中國紅十字總會與豫湘桂戰役的醫療救護問題。代育雪在分析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總隊戰地救護工作的基礎上,將其工作特點概括為兩點:第一,以流動醫療為核心的救護理念使得救護工作開展得更加及時、快速;第二,救護總隊積極培養醫護人才,使其救護工作更為專業化。總的來說,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所做工作不僅提高傷員治愈率,維護部隊戰斗力,更在兵疲民困的情況下,以高漲的愛國熱忱與堅決的抗敵行動,激發各界民眾民族意識與抗戰決心。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劉志雨、周東華《萬國麻風救濟會與全面抗戰時期孝感麻風救治研究》一文以經費為中心,考察全面抗戰時期萬國麻風救濟會與湖北孝感麻風院麻風救治互動問題。文章認為萬國麻風救濟會和倫敦會救治孝感麻風具有國際主義與人道主義性質,但也要看到其福音傳播的弱點;日偽接管孝感麻風院則完全出于偽善目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祁金聰子《淪陷前漢口市政府戰時防疫規劃與實踐(1937一1938)》一文,基于對“戰時防疫\"解釋,認為1927一1936年間,漢口市政府規劃并實施多項城市防疫事業,雖沒有完全滿足民眾需求,但為城市防疫體系建設積累一定經驗。在戰爭背景下,漢口市政府總結已有經驗,根據戰時需要制定防疫規劃,以官民合作為渠道加強預防傳染病工作。戰時防疫實踐使得漢口市初步構建城市防疫體系,具備一定應對重大危機的能力。總的來說,漢口市政府戰時防疫規劃及實踐既保護了民眾健康,也為之后的衛生防疫工作積累了經驗。
圓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高國榮主持,曹必宏、李金錚、楊彥君、張慧卿、葉銘、呂晶、高瑩瑩、王選、徐傳博等人先后發言,并對以下問題達成共識:第一,加大對史料的挖掘與分析程度,同時加強對史料的辨別、甄選、互證。史料運用除了多樣化外,應注意外文史料翻譯的準確性。第二,進一步開拓新的議題,采用新視角與新史料,對醫療社會史、戰爭與疫病相關研究做出新嘗試。第三,抗日戰爭史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國際關系,具有政治敏銳性,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考慮多方因素,加強研究的客觀性。第四,應在研究中加強國際對話和跨學科的交流,這對于推動中外學者交叉研究、協同創新具有深遠意義。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