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尤其是古代漢語中,很多時候不是直接以具體數字來表示年齡,而是借助修辭手法間接地表示年齡,其中運用借代手法又是較常見的方式。這樣的年齡表達方式具有形象化的特點,這就形成了一系列借代式年齡詞語。本文試就常見用例,從六個方面簡要談一下借代式年齡詞語。
一、借不同年齡段生理特征稱代該段年齡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身體上會顯現出不同特征,人們借此稱代年齡,顯得形象而含蓄。
1.借須發上的鮮明特征稱代年齡。(1)二毛:指頭發黑白二色間雜,用來指頭發斑白的老人,即由壯年進入老年的人。如蘇軾《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2)垂白:白發下垂,表示年老,代指老年人[。如《漢書·杜業傳》:“誠哀老姊垂白,隨無狀子出關。\"顏師古注:“垂白者,言白發下垂也。”再如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其四:“道傍垂白定沾巾,正似當年綠發新。”(3)艾服:指五十歲,又叫“艾”,也稱“艾服之年”,意謂老年頭發蒼白如艾的顏色。《禮記》:“五十曰艾。”如王褒《太保尉遲綱碑銘》“年逾艾服,任隆臺袞。”(4)斑白:指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此代稱老人。如陶淵明《桃花源詩》:“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也作“頒白”。(5)白首:指老年人。“白首\"又稱“白頭”2],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再如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與“白首\"同義的有“皓首”。皓,潔白。皓首,白頭,指年老。如李陵《答蘇武書》:“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
(6)老蒼:因老人頭發蒼白,故借指老人[3]。如杜甫《壯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7)黃發:指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由白發轉成黃發,古人認為是長壽的特征,故用以稱謂老人。如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8)華發:花白的頭發,用以泛稱老年人。如張九齡《戲題春意》詩:“日守朱絲直,年催華發新。”(9)眉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如《詩經·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再如蘇軾《次韻鄭介夫》:“祝君眉壽似增川。”頭發顏色的變化是人隨著年歲增長表現出來的顯著外在特征,用鮮明的外在特征來指人,具有描繪性,顯得形象生動,易于接受和記憶,因此漢語中借頭發顏色代稱年齡的詞語相當豐富。2.借膚色上的特征來表示年齡。(10)赤子:初生的嬰兒。如《漢書·賈誼傳》:“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后來比喻忠誠、純潔、善良的人,如“海外赤子\"“赤子之心”。(11)朱顏:原指面色紅潤,后來代指青少年。如曹植《雜詩》其四:“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再如司馬光《和子華招潞公暑飲》:“閑來高韻渾如鶴,醉里朱顏卻變童。”(12)紅顏:指年輕人的紅潤臉色,代指美女。如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自憐紅顏薄命;遭此強橫。\"吳偉業《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13)胡者:亦作“胡耆”。《釋詁》:“耆,壽也。\"《釋名·釋長幼》:“九十或曰胡耆,咽皮如雞胡也。\"孔穎達疏:“《謚法》:‘保民耆艾曰胡。'胡是老之稱也。\"“者\"指老人面部的壽斑,有壽斑的老人面色如垢。如蔡邕《劉鎮南碑》:“仁者壽,宜享胡者。”
(14)鮐背:亦稱\"鮐背之年”。指的是老人背上生出的斑像鮐魚的花紋,是高壽的特征,因此用以代稱老人。《爾雅·釋詁上》:“鮐背、者老,壽也。\"郭璞注:“鮐背,背皮如鮐魚。\"如梅堯臣《元日》詩:“舉杯更獻酬,各爾祝鮐背。\"亦作“臺背”“騎背”。鮐是一種海魚,口小背彎,因此又有人認為老人背彎如鮐而有此稱謂。
(15)凍黎:即凍梨。因為老年人的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所以這樣稱謂老年人。
有時,人們還會將借頭發稱代年齡的詞語和借顏面稱代年齡的詞語綜合起來運用,以增強表達效果。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再如成語\"皓首蒼顏”。
3.借牙齒上的變化表示年齡。
(16)齠:小孩換牙,乳齒脫落長出恒齒,代指孩童、童年。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自是子孫式微,今已無齠。\"齠,亦說通“髫”;齠,垂髫換齒之時。齠齔,也有說成“髫”“毀齒”的。
(17)觀齒:《爾雅·釋話上》:“黃發,艷齒,鮐背,者老,壽也。”郭璞注:“輗齒,齒墮更生細者。\"《說文解字》:“,老人齒,從齒,兒聲。\"觀齒,老年人牙齒落盡后重生的細齒,古人認為是長壽的特征,借以指老人。如張師錫《老兒詩亦五十韻》:“雞皮塵漸漬,輗齒食頻填。再如惲敬《與耒卿書》:“家母生觀齒,發落復生,可喜之至。”
牙齒是識別年齡的一大標志,“齒\"這個詞也用來表示年齡,如柳宗元《捕蛇者說》:“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而年齡的“齡\"本身就是個形聲字,“齒”是形旁,“令”是聲旁。“齡\"的本義就是“年齡”,從牙齒可以看出年齡的長幼,所以從“齒\"表義。因為年齡與牙齒有關,所以以牙齒隨年齡變化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稱代年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4.借其他生理及心理狀況稱代年齡。
(18)嬰兒:“嬰兒”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是個常用詞,原義為抱在胸前之兒,這個意思現在已經不容易看出來。“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初生的孩子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古人借此生理特征而創造該詞。于是,“嬰兒\"即被用來稱代初生小兒。
(19)別性之年:指七歲。據《禮記·內則》:“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這個年齡的兒童已有性別認知。
二、借不同年齡段穿戴裝束特征稱代該段年齡
(20)襁褓:也作“襁保\"“襁\"\"\"\"襁葆”。襁褓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以稱代嬰兒。如《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又用“襁褓之年”稱未滿周歲的小兒。
(21)垂髫:也寫作“垂齠”。古代兒童不扎頭發,頭發是垂下來的,因此用垂髫指稱兒童。如《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
(22)總角:古代兒童的發式。將頭發在中間分開,在左右兩邊各扎一個結,就像羊的兩只角,因此稱作“總角”(總:聚束。角:兩邊的發髻)。借以指兒童或未成年人。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再如《紅樓夢》第三回:“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
(23)束發:束發是男子到了十五歲,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盤在頭頂。因而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后來就以“束發\"借指青少年。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讀書軒中。”
(24)結發:在我國古代,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只有犯罪的人,才被強行剃去頭發和胡須,以示懲罰。一般男子到二十歲就要把頭發束起來,再戴上帽子或包上頭巾,女子十五歲時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這都稱“結發”,表示他們已長大成人,可以結婚了。
(25)及笄:又稱“笄年”,笄:束發用的簪子。“及笄”指把頭發束起來用笄穿過,后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這個年齡已經要出嫁了。如成語“及笄年華”。
(26)弱冠: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的時候戴上成人的帽子,舉行加冠禮,也就是束發加冠,表示已經成年了。但這個時候還沒有進人壯年時期,因此稱為“弱冠”。如杜甫《進三大禮賦表》:“與麋鹿同群而處,浪跡于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
三、借某年齡段從事的典型活動稱代該段年齡
(27)孩提:孩,形聲字,從子,亥聲,本義是小兒笑。“孩”同“咳”,《說文解字》:“咳,小兒笑也。\"提,幼兒在襁褓中,可以提抱。故以“孩提\"代指幼兒、兒童。如元稹《鶯鶯傳》:“余始自孩提,性不茍合。\"再如《紅樓夢》第五回:“那寶玉也在孩提之間,況他天性所稟…”
(28)致事、致政:本義為把授予的官職還給君主、解除政務、辭官退休。致:給。《說文解字》:“致,送詣也。\"高誘注:“致,猶歸也。\"《周禮·天官·小宰》:“歲終,則令群吏致事。”
(29)舞勺:古代十三歲至十五歲學文舞,于是稱這個年齡段為“舞勺\"或“舞勺之年”。如孫科《革命逸史序》:“年逾舞勺,即加入興中會,親炙總理,從事革命。”
(30)舞象:古代十五歲至二十歲的男子學習的武舞叫做“舞象”,因此用以代稱成童。《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先學勺,后學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孔穎達疏:“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如張煌言《奇零草序》:“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
四、借古代禮制規定稱代年齡
(31)幼學、弱冠、壯、強仕、艾服、耄耋、期頤:在古人看來,人長到十歲,就需要學習禮儀了,所以把十歲稱作“幼”“幼學\"或“幼學之年”。鄭玄:“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如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到了二十歲,應舉行加冠大禮,以示進入成年,故二十歲被稱作“冠\"或“弱冠”。男子到了三十歲身體已經強壯,因此把三十歲稱為“壯”。到了四十歲,男子精力旺盛有智慧,是為官有為的年齡了,因此以“強仕”代稱四十歲。男子到了五十歲,頭發花白了,像艾的顏色,這個年齡可以擔任官職、參與國家大事了,此為“服官政”。所以五十歲就以“艾\"或“艾服\"來代稱。如《晉書·鄭沖傳》:“艾服王事,六十余載。\"古人將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稱為\"耄耋”。一百歲老人稱“期頤”,也稱“期頤之年”。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思是百歲老人有待供養,需照顧飲食起居。如陸游《初夏幽居》詩其五:“余生已過足,不必到期頤。”
(32)始室:古人認為三十歲應該有家有室,建立家庭,所以用\"始室\"稱代三十歲。
(33)杖家、杖鄉、杖國、杖朝:這是古代一種尊老的禮制。意思是指到了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分別可以拄杖行于家、行于鄉、行于國、行于朝4,因此杖家、杖鄉、杖國、杖朝分別用以稱代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
五、借名人話語稱代年齡
(34)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古人取《論語·為政》中的\"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有時縮略為“知命\")“耳順\"分別代稱\"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使用頻率相當高。(35)上壽、中壽、下壽:分別代指一百歲、八十歲、六十歲。出自《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36)古稀:代指七十歲。出自杜甫《曲江二首》其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多依此詩,稱七十歲為\"古稀之年”[5]。如李勢《觀音閣》詩其一:“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六、借漢字的形體特征稱代年齡
(40)喜壽:七十七歲的雅稱。因為豎寫的\"喜\"字草書好似\"七十七”,所以有這樣的代稱。(41)傘壽:代稱八十歲壽辰。因為“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42)米壽:八十八歲的雅稱,米壽也是傳統壽稱當中的一個。因為將“米\"字拆開,上面下面都是八,中間則是十,連起來讀就是八十八,故有此稱。(43)白壽:九十九歲的雅稱。因為“百\"字上面的一橫去掉就是“白\"字,數字“一百\"減去一個即九十九,因此將九十九歲雅稱為\"白壽”。(44)茶壽:是一百零八歲的雅稱。因為“茶\"字上面的草字頭是兩個“十”,也就是“二十”;將中間的“人”分開就是“八”;下面的“木\"可以拆成“十”和“八”。中間和下面連起來即“八十八”,再加上草字頭的“二十”,整個“茶\"字總共是“一百零八”,因此有這樣的雅稱。
七、結語
總的來說,漢語中運用借代手法表示年齡實際上形成了成員較豐富的詞匯群。有些詞語已經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散見于各類古書中,相反,有些詞語則因使用頻率非常高,已進入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赤子\"“三十而立”“古稀\"等。而像“嬰兒\"這樣的詞早就通俗化了,不進行考證,我們已看不出其歷史來源。修辭不僅是表情達意的手段,也是構造新詞的一種常見方式,通過探查其機理,或許可以一窺人類的某些認知規律和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66.
[2]張則橋.語文課中“古代年齡稱謂”摭談[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1(1).
[3]陳輝.漢語中的年齡表達方式[J].學語文,2006(5).
[4]安銀海.古人年齡稱謂源證緝考[J].晉圖學刊,1987(3).
[5]盛書剛.漢語年齡代稱芻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作者:沈玉保,景德鎮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胡承佼;校對: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