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肉,一個吃火鍋、麻辣燙時總會出現在菜單上的品類。在罐頭食品逐漸沒落的當下,午餐肉還能在市場上保有一席之地,著實離不開上海人對午餐肉長久的喜愛。在上海,最為人所熟知的午餐肉品牌莫過于“梅林 ”牌,橢圓柱體小盒, 藍白紅三色的外包裝,還有格外醒目的五個大字——“午餐肉罐頭”。午餐肉源自哪里,又如何傳入中國,它與“梅林”有怎樣的淵源,市面上為何有兩個“梅林”午餐肉……這些問題匯在一起,本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了。午餐肉,一種由豬肉、鹽、香料、淀粉等原料制成的肉類罐頭,是美國荷美爾食品公司于1936年推出的產品。其出現的緣由也很簡單,彼時的“荷美爾”以制作罐裝火腿聞名全美,加工過程中剩余的大量碎豬肉棄之可惜,便收集起來打成肉泥,經調味、烹制后再上生產線壓縮、封裝,午餐肉就此誕生。在上市初期,由于數量稀少,午餐肉的價格也居高不下,一般僅供上流階級與中產家庭聚會時享用,窮苦大眾則無福消受。1941年12月,由于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二戰,作為美軍口糧的重要供給源,荷美爾公司開始得到政府源源不斷的巨額訂單,其中,午餐肉因易于儲藏、開罐即食、味道良好等諸多優勢,受到軍方的格外青睞,其生產線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一罐罐午餐肉罐頭也隨美軍征戰世界各地。
有趣的是,由于午餐肉在戰爭初期太受歡迎,使得軍方不斷加大采購量,最終導致產能過剩,每天都有數十噸午餐肉“奔赴”前線,以至于前線士兵幾乎頓頓飯都有它。再美味的食物也經不起這般折騰,最終,吃吐了的美國士兵開始用午餐肉與他人交換物資,反倒使得午餐肉成為盟軍和地方百姓眼中的無上珍饈,為午餐肉在歐洲和遠東地區的快速普及打下了基礎。直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美軍倉庫中依然存有大量尚未食用的午餐肉,艾森豪威爾將軍也在會見荷美爾公司高層時拿這件事打趣:“我必須坦白,我對它(午餐肉)有過一些不厚道的評論……不過,作為前任總司令,我想我可以饒恕你們唯一的罪過——你們送來的太多了。”
讓如此多的午餐肉爛在倉庫里并不是個好主意,美軍開始為它們尋找銷路。那時我國抗日戰爭剛結束,正需要補充物資,于是大量午餐肉漂洋過海,作為救濟食品出現在上海各處市場,一時間成為廣受追捧的美味佳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西方封鎖禁運政策影響,午餐肉在國內一時沉寂,直到1957年,完成公私合營改造的梅林罐頭食品廠著手研發新產品,價廉味美的午餐肉被多次提及,成為優先研發的對象,不過,由于缺乏相關資料,連調味關都難以攻克,只能從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聘請外國專家提供指導,
經反復制作與改良,最終于1959年正式投入生產。由于味道好、分量足,且久煮不爛,“梅林”午餐肉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并通過中糧集團的出口資質遠銷海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收獲大量擁躉。20世紀70年代,當罐頭行業發展進入低潮期時,“梅林”也將生產資源更多投入到出口量大的午餐肉制作中,使其愈發脫穎而出,最終成為“梅林”的王牌產品。
改革開放后不久,梅林罐頭食品廠獲得了出口資質,不再需要通過中糧集團做午餐肉生意。但由于“梅林”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與消費群體,中糧集團也不愿就此放棄,于是便尋找代工,以“梅林”之名貼牌生產,使得市場上出現兩個“梅林”午餐肉共存的奇特景象。1997年,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隨后便與中糧集團就“梅林”商標歸屬問題產生糾紛,雙方一直拉鋸到2003年,最終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妥協,選擇在商標中增加曾經的出口代號“B2”以示區分,這才算告一段落。直到今天,兩家“梅林”也常常一同出現在貨架上,產品都有著趨同的設計及相近的顏色。如果您是要購買特定品牌的食客,建議您停下腳步,好好區分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