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25)06-0085-0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強調“始終把青年凝聚在黨的理想信念旗幟之下\"。青年成長成才須有理想信念的支撐,而其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各個社會空間的協同培育。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從社會關系的視角指出,社會空間包括各種各樣的場域。“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2J22為此,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應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場域出發,在學校場域強化課堂主渠道與黨團活動雙輪驅動,在家庭場域注重家風熏陶與代際對話雙向滲透,在社會場域實現實踐基地與網絡空間虛實融合,構建全方位多主體共同育人新格局。
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場域機制的歷史考察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注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多元化渠道和全方位場域持續深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初步探索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緊緊圍繞革命任務、黨組織建設等內容,開展對廣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報紙刊物,依托青年團、黨校和教育培養機構等進行理論宣傳。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各種類型、體系、層次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機構,如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列寧團校等,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重要組織保障。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各類專門院校開設了一系列理想信念教育課程。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誕生更是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開辟了新途徑。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包含理論教育,更涵蓋實踐陣地建設。土地革命時期,共青團帶領農民青年參與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深化青年對中國農村社會現狀的認識,激發廣大農村青年投身革命、爭取解放的信念。1937年成立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組織愛國青年以劇團、文工隊、時事研究小組等形式,對廣大青年進行形勢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不斷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體系、內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一方面,通過高校課堂、社會宣傳等多種渠道開展理論教育。為了突出馬克思主義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門從中國國情和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出發,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另一方面,通過生產勞動、重要事件和榜樣示范等方式,激勵青年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革命運動。朝鮮戰爭爆發后,通過組織參觀考察、專題討論會等多種形式,向廣大青年深入剖析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的戰略意圖和最終目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各條戰線都涌現出“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的先進典型。在榜樣示范作用下,一大批青年上山下鄉、走向農村,既加強了對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認識,又提高了自身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全面加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理想信念教育逐漸實現正規化、科學化、系統化。這一時期,以學校教育為載體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課程不斷豐富。從1978年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框架,到1984年納人思想品德課,1995年形成“兩課”體系,直至2004年明確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構建了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這一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方式也不斷創新,如開展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社區服務、勤工儉學、社會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實踐中形成了系統化、多元化的創新模式。此外,藝術節、文化節的興起也成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拓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擺在突出位置,通過政策體系構建、重點工程實施、保障機制完善等維度,構建了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實踐創新成果。各高校緊扣時代主題,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青年理想信念主題教育,形成了多維立體的場域格局:在空間維度上,實現了從傳統課堂向“第一課堂 + 第二課堂 + 網絡空間\"的三維拓展;在載體維度上,構建了理論教育與實踐育人相融合的協同體系;在主體維度上,形成了黨政部門、學校、家庭、社會組織的育人合力。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物質配備、制度保障等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二、百年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多場域融合的基本經驗
縱觀黨的百年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采取了政治引領、學校教育、社會實踐、革命洗禮和生產生活等多種形式,不僅注重理論宣傳,還在革命實踐和勞動生產中錘煉和堅定青年的政治信仰。從這些做法及成效中不難發現場域融合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一)百年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實踐驗證了場域融合的科學性
百年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對于我國青年政治素養的塑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國家發展活力等方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場域理論看,社會是由存在自身邏輯的各個場域組成的,而各個場域也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子場域或者其他場域有著密切的聯系。青年理想信念的樹立和堅定是在理論宣傳和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中進行的。依據“場域一慣習\"理論,場域是由社會位置和關系構成的結構性空間,慣習是深植于個體的持久性行為傾向系統;場域形塑慣習,慣習影響場域運作,二者通過實踐實現動態互構。縱觀百年發展歷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多維場域的有機融合,構建起全域協同的教育生態,并通過不同場域的價值共振和教育協同,為青年提供了持續強化的信念養成環境,使尚在形成中的理想信念能夠在多元實踐中得到反復驗證和鞏固。
(二)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進一步形成多場域育人合力
黨的百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理論上也日臻完善,為我們研究這一問題在新時代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從百年歷史看,其教育方式主要是宣傳教育和實踐養成,同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教育的側重點、方式方法等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時代進步和網絡技術發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進行更多領域的融合,統籌育人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場域。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專業課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都對青年的價值觀念塑造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學校要在教育資源整合維度、教育主體拓展維度、教育形式創新維度構建全課程育人體系,共同塑造青年的價值觀念。此外,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優良家風家教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女正確價值觀和道德素質的形成;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等社會實踐場所的開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教育氛圍,為助力青年陶冶性情、感受歷史創造了條件。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場域相互支撐、有機銜接、形成合力,實現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最大化。此外,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多場域融合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平臺,能夠為青年厘清思想迷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助力。
三、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場域融合面臨的挑戰
當前,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場域融合仍面臨多樣化社會思潮沖擊、網絡環境復雜、協同育人體系不完善、保障評價機制不合理等挑戰。
(一)多樣化社會思潮沖擊
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呈現向上向好的總體態勢。但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的加速演變、各方力量角逐博弈、現實問題紛繁復雜,意識形態領域依然面臨重大挑戰。廣大青年或因科學理論知識儲備不足、社會經驗較少,在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沖擊、社會熱點問題影響、外國文化滲透時,可能會在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等問題上產生困惑,甚至盲自認為理想信念虛無縹緲,難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由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信仰。因此,如何堅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導青年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內容。
(二)網絡環境復雜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 78.6% 。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數字化浪潮中成長起來的新時代青年,其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已深度嵌入網絡化生存方式。網絡空間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正重構著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時空場域。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信息量龐雜等特點都容易影響青年的判斷力和自主思考力,使之價值觀念受到沖擊。因此,如何發揮優勢、規避風險、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值得我們思考。
(三)協同育人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根據青年的成長特點,建立了齊抓共管的協同育人模式,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大部分學校中,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重視程度高、教育環境良好,課程思政日益受到關注。然而部分學校理想信念相關的實踐課程數量少、質量難以保證,學生或因組織規模有限,或因活動方式缺乏新意,參與主動性較差,導致活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家庭作為青年價值觀培育的初始場域,其教育實踐存在明顯的階段性斷裂與代際傳遞特征。大多數家庭往往比較關注子女孩童時期的道德教育,卻忽視其青年時期的價值觀教育,呈現出“重童年輕青年”的失衡格局。還有部分家庭自身家風家教不正,直接影響子女價值觀念的形成。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青年真正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比較少,實踐缺位可能致使青年群體既難以驗證課堂理論知識的現實映射,又容易受網絡碎片化信息影響產生認知偏差。
(四)保障和評價機制不合理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如何還與其保障和評價機制息息相關。一方面,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和專職輔導員的配備比例已顯著提升,但部分學校仍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師生比標準。此外,極少數教育者因自身理想信念不堅定、理論素養水平不高,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不足、對青年成長特征的認識不到位、對理想信念教育的態度不端正等,都會影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保障教育所需的物質和人才資源是需要關注的內容。另一方面,評價機制的完善與否也會影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當前,思政課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存在明顯局限性,既無法反映價值觀內化程度,也難以捕捉實踐轉化效果;而通過青年言談舉止和處事行為來判斷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方式又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因此,如何選取全面合理的評價標準檢驗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也是需要關注的內容。
四、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場域融合的實踐路徑
青年群體在社會轉型期面臨的場域流動性,正在成為影響理想信念塑造的關鍵變量。青年群體追求獨立、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加之成長成才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其理想信念教育應不斷加強場域融合,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一)縱向貫通:主陣地齊抓
作為一項全場域持續性的工作,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總體統籌規劃、科學系統配置、明確教育分工,在縱向上實現主陣地各環節協同共育。
首先,堅持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領導,整體規劃教育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其次,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再次,注重話語體系的轉變,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鮮活的案例融人理論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內容呈現、方法創新等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青年作為接受主體,一方面,要明確理想信念的內涵,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認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真正進行自我教育,從感情上認同、思想上接受、行為上堅持。另一方面,要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真理、道義的高地上\"]。
(二)橫向聯動:多主體共育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多方發力共同推動,努力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校園課堂、社會課堂、家庭課堂、網絡課堂為一體的五大理想信念教育平臺。
學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對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尤為重要。在思政課堂中,教師應該采取討論、辯論、體悟等方式,把專門講授“堅定理想信念”的內容講好講透。在專業課堂中應加強對課程思政的融人,尤其可以通過相關專業人物堅定理想信念取得重大成就的案例引導學生。社會作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場域,應該配合學校開展的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文化活動等多元化活動,合力推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序進行4。除此之外,要充分運用博物館、紀念館、公共文化設施等紅色教育資源,引導廣大青年從紅色文化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不斷堅定自身信念。家庭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家風家教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前提。家庭要積極配合學校和社會,形成聯動教育機制,實現教育功能互補、教育力量互助,在共同協作中增強家庭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在信息網絡時代,傳播媒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顯[5]205。網絡作為一種無處不在的虛擬場域,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網絡空間成為意識形態交鋒的前沿陣地,其開放性、即時性和沉浸式特征既拓展了教育場域,也帶來了價值引導的復雜性。為此,要構建“技術賦能 + 價值引領\"的雙輪驅動機制,將網絡空間轉化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陣地。
(三)立體互動:多方面協力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平臺建設、經費支持和人才資源。教育主管部門需精準掌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資源配置與師資力量現狀,切實保障教育需求的有效供給
首先,配備一支思想、知識、能力都過硬的教師隊伍。思想堅定、師德高尚、知識淵博、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教師力量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為此,要不斷加強廣大教職工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常態化培訓體系,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提升教師政治素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同時,重點完善“學一悟一教”培養鏈條,確保教師政治立場正確,助其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感染力,使其成為學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其次,評價機制的完善關系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續發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質量評價應從要素、過程和效果三個方面入手,不斷規范評價標準、擴展評價主體、優化評價方法。從校內評價體系看,學生言行舉止中體現出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素養、教師的師德師風、校園文化等都可以成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評價指標。從校外評價體系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用人單位對新進青年、實習生的評價,群眾對青年綜合素質的態度等都能側面反映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同時,在效果維度上,要采用定量測評與定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追蹤教育成效的持續性和轉化度,從而形成
科學完備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2年5月10日)[N].人民日報,2022-05-11(2).
[2]布爾迪厄,華康德.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 高國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3(12).
[4]石云霞.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百年探索與歷史經驗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4,44(2).
[5] 沈壯海.新編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
[6]駱郁廷,靳文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4(1).
責任編輯: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