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5)11-90-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11.020
0 引言
自2014年以來,東華理工大學通過派遣“科技特派團”和建立“科技小院”服務“三農”的契機,深入江西省內廣大丘陵地區和山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指導當地農戶在林下套種食用菌,對當地種植戶開展相關培訓,組織農戶參與技術交流和示范種植。采用同一林下地塊高溫和低溫品種搭配、需覆王和非覆土品種搭配模式,實現了林下周年出菇;在不同地塊不同年份采用不同搭配模式進行輪作,有效避免了食用菌種植過程中各種病蟲的過度滋生。在此過程中,研究團隊積極優化林下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從品種、林地選擇到種植過程中食用菌品質控制,再到采收至銷售的全流程保鮮體系建立,提高了產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林下食用菌栽培可行性分析
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提出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品資源,重點推廣林藥、林菌等林糧復合模式。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部分提出,凸顯了其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國家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且
基金項目:中國農技協(江西)科技小院建設運行項目(2210101127);聯合建設宜黃竹蓀產業研發中心協議項目(H202100082);東華理工大學實踐教學類項目(DHSY-202308);東華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DHJG-22-38)。
為產業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和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現有林地2.84億 hm2 ,森林面積2.2億 hm2 ,其中生態公益林1.12億 hm2 商品林0.96億 hm2 ,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氣溫較高、濕度較大時,適合種植高溫型的食用菌,如草菇、虎奶菇、高溫平菇等;當氣溫較低、濕度偏小時,適合種植中低溫型的食用菌,如香菇、低溫平菇、竹蓀等。根據多樣化氣候條件及食用菌品種的不同習性在林下栽培食用菌,可實現周年多品種的食用菌生產供應。
目前,人工種植的食用菌品種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野生種,而這些野生種絕大多數生長在森林中。林木的枝葉可為食用菌遮光擋雨,為食用菌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等,因而林下種植出來食用菌產品與野生產品相仿,具備品質好、價格高的特點。出菇后的菌渣經二次自然發酵后富含腐殖質,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碳封存能力,促進林木生長。
林下套種食用菌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吸納大批勞動力從事這一產業。林下食用菌產業鏈的逐步完善,可以提升農戶對林地經營的積極性,避免林地大面積、長時間失管,還能促進相關的第二、第三產業協調融合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聯動持續發展[2]。林下種植食用菌可省去大田出菇的菇棚搭建費用,節約部分生產成本,且林下種植不占耕地,在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同時,較好地解決了“菇糧爭地,菇菜爭地\"的矛盾。因此,林下種植食用菌可以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林下食用菌套種模式實例與選擇
2.1赤松茸一虎奶菇模式
每年11月,在林下以稻草為主要栽培料進行堆料發酵,之后播種赤松茸菌種,并進行微噴水管理。2一4月持續出菇,每 667m2 產量約為 2 000kg ,每667m2 產值約為4萬元。5月中下旬,對收獲后的赤松茸場地進行常規消殺并做畦,將預先發好菌的虎奶菇菌棒脫袋擺好,覆土出菇,同時進行微噴水管理。虎奶菇在6一9月持續出菇,每 667m2 產量約為1500kg ,每 667m2 產值約為4.5萬元,每 667m2 可獲利潤約1.7萬元。
赤松茸栽培操作簡便,可直接生料栽培,不需要裝袋、滅菌等復雜環節,其抵御雜菌污染和侵害的能力強,具備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虎奶菇是一種珍稀的食藥兼用菌,可在 37°C 時出菇,且其菌核能治療呼吸道疾病及提高免疫力,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赤松茸與虎奶菇生長時間互補,將兩者輪作能充分利用林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但在大規模種植赤松茸時,若遇連陰雨天氣,易發生病蟲害,影響赤松茸的產量和品質。虎奶菇菌核的生長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對土壤的要求高,以細沙性黏土和有機質豐富的地塊為宜;溫度和濕度控制不當易導致雜菌污染,菌核難以形成。
2.2羊肚菌一茶樹菇模式
每年10一11月,利用林下陰濕環境,采用混合培養基播種法[3],以木屑、秸稈等為栽培料堆肥發酵后播種羊肚菌,通過微噴水管理將濕度控制在85% ,同時保持 12~18°C 低溫環境。翌年2一4月集中采收,每 667m2 產鮮菇約 300kg ,每 667m2 產值約4.5萬元。
5月初對場地進行清理消毒后,開溝做畦,壓實畦面,將預先發好菌的茶樹菇菌棒的接種面袋口解開,不脫袋,開口向外,于袋底砌菌墻,按常規食用菌墻式出菇法進行林下出菇。6一9月持續出菇,每667m2 約產鮮菇 2000kg ,每 667m2 產值約為3萬元。
羊肚菌的市場知名度高且價格高,經濟效益可觀,在秋冬季節生長,與茶樹菇的出菇時間互補。目前,茶樹菇栽培技術比較成熟,林下出菇操作簡便,產量穩定,能充分利用羊肚菌采收后的林地空間。茶樹菇栽培廢料還可作為有機肥還田,改善土壤酸堿度,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但羊肚菌對生長環境較為敏感,對種植管理技術要求高,種植程序繁雜,收益與風險共存。若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等條件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產量大幅下降。茶樹菇在出菇期間,對通風要求較高,管理不當易引發病蟲害。
2.3鹿茸菇一黑皮雞樅模式
每年10一11月,對場地清理消毒后,開溝做畦,壓實畦面,將預先發好菌的鹿茸菇菌棒的接種面袋口解開,不脫袋,開口向外,于袋底砌菌墻,按常規食用菌墻式出菇法進行林下出菇;也可在林間立體栽培食用菌,如采用多層掛袋出菇栽培法、林間層架式栽培法[4]。分批次采收,每 667m2 產量約為1500kg ,每 667m2 產值約3萬元。
4月初對場地消殺后,將預發酵的黑皮雞樅菌棒脫袋,采用淺溝覆土,將廢料處理后替代覆土基質,結合淺溝覆土控溫技術延長出菇期。控制溫度為 25~32°C ,5—8月持續出菇,每 667m2 產量約為1800kg ,每 667m2 產值約7.2萬元。鹿茸菇廢料經處理可作為黑皮雞樅覆土基質,降低原料成本約20% ,每 667m2 年利潤約2.55萬元。
鹿茸菇的栽培方式較靈活,采用林間立體栽培法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提高單位面積鹿茸菇產量。黑皮雞樅具有豐富的營養,市場需求較大,市售價格較高。林下淺溝覆土控溫技術能延長黑皮雞樅的出菇期,增加產量。
林下栽培鹿茸菇一般采用立體栽培法,需要搭建多層掛袋或層架,前期投人成本較高,且對栽培管理技術要求較高,日常管理的工作量較大。黑皮雞樅對溫度要求較為嚴格,在出菇期間,若溫差較大,會影響其品質和產量;對覆土材料的透氣性和保水性要求嚴苛,若以廢料為覆土基質且處理不當,容易滋生雜菌。在種植時要加強日常監測,以降低雜菌的出現概率。
2.4各種林下食用菌套種模式的合理選用
目前,高溫型和低溫型食用菌搭配、需覆土和非覆土型食用菌搭配的模式有很多,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選擇。根據食用菌對溫度的要求及是否需要覆土出菇,可以組合出多種不同的栽培模式。但是在同一片地塊,必須采取不同種植模式進行輪作,即每種模式只能采用一次。一種種植模式完成后,需要立即更換種植模式,因為在同一塊地長久種植同一種食用菌,易造成類似病原體感染,如細菌性腐爛病和褐斑病;覆土類食用菌種植太久,會導致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低下,進而造成產量下降或者畸形菇的出現。
3林下食用菌栽培技術要點
林下食用菌種植的關鍵技術包括栽培品種選擇、場地選擇與準備、種植模式確定及病蟲害防治等。為了提高林地食用菌的種植效益,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和品質,東華理工大學相關科研人員與菇農一起積極探索不同食用菌的套種、輪作模式,目前較為成熟的有赤松茸一虎奶菇模式、羊肚菌一茶樹菇模式和鹿茸菇一黑皮雞樅模式等。值得注意的是,栽培種及種植模式的選擇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因時制宜。
3.1栽培品種選擇
栽培前,要先確定栽培的食用菌種類。根據食用菌子實體分化的溫度,將其分為低溫型、中溫型、高溫型(見表1),它們有不同的出菇季節和不同的種植條件。生產中應注意選擇品質良好的菌種。相關科研機構應通過系統育種工作,選育出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菌種[6]
3.2 場地選擇
林下栽培食用菌時,要選擇遠離污染源、水質好、排水良好、地勢平緩、便于管理的林地,林地的遮光率宜在 70%~80%[7] ,最好是退耕還林的林地。選好場地后,需要在種植前2周平整土地,清理枯枝敗葉或進行堆肥處理。對發生病蟲害較為嚴重的林地和滋生霉菌的地塊應進行徹底消毒、殺菌[8],常用的消毒方法是撒施生石灰。
3.3林下食用菌栽培溫度、濕度優化管理
在林下栽培食用菌過程中,采取自然條件與人工干預結合的方式保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發菌初期,將溫度控制在 22~25°C ,促進菌絲快速萌發;7\~10d后,溫度降至 20~22°C ,防止菌絲生長過快,避免消耗過多養分。在林下種植中,可依據實際情況搭建可調節的遮陽網,夏季強光時控制遮光率在70% ,防止菌床溫度超過 28°C ;冬季低溫期收起遮陽網,使溫度不低于 5°C 。根據食用菌子實體生長階段調整噴水量。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 。采用噴霧的方式補水,每天噴水3\~5次。子實體幼小時,噴霧量要小,避免水珠積聚在菇體上;子實體長大后,可適當增加噴水量。同時,采用便攜式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高溫時啟用微噴系統降溫,采用噴灌與滴灌結合的方式控制濕度,在低溫時覆蓋秸稈保溫,以保證食用菌有適宜的生長環境。

3.4病蟲害綠色防控
在生產中,應挑選質量合格的生產原材料,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菌種生產區必須執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制度。栽培前清理枯枝落葉,對畦床撒施生石灰和草木灰消毒,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可在林地四周設置孔徑為 0.25~0.38mm 的防蟲網,防止蚊蠅、蛾類等害蟲進入;可使用粘蟲板除蟲,結合太陽能誘蟲燈滅殺飛蛾類害蟲;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釋放害蟲天敵,如用捕食螨防治害螨、七星飄蟲防治蚜蟲等。在蟲害發生初期,每 667m2 釋放天敵昆蟲100\~200頭。在病蟲害嚴重發生、其他防治措施效果不佳時,可選用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噴灑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菌劑,可防治木霉等常見病原菌危害。采收結束后,對栽培場地進行徹底清理,用石灰水或漂白粉溶液對地面、工具等進行消毒。
3.5建立從采收至銷售的全流程保鮮體系
要選擇合適的采收時間,采收過早,產量低;采收過晚,品質下降。不同食用菌的采收標準不同,大部分食用菌需要在菌蓋未完全展開時采收,部分食用菌在菌蓋完全展開時才可采收,如木耳需要耳片充分展開、邊緣略卷、顏色變淺時采收。采收時用手握住菌柄基部,輕輕旋轉摘下,避免損傷子實體和周圍菌絲。應改進傳統采運流程,在采收過程中使用便攜式采收車,避免人工搬運造成擠壓。開發簡易分級設備,如使用簡易分選篩,按菌蓋直徑將鮮菇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提升商品均一性。應使用微孔保鮮袋包裝,在采收后數小時內送入4°C 冷庫預冷,采用“泡沫箱 + 冰袋”包裝運輸的方式,以延長鮮菇保質期。
3.6 后期加工技術
食用菌的保質期相對較短,在市場需求量不大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商品積壓的現象。可對食用菌進行后期加工處理,以提升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延長食用菌的貨架期。當前,主要的加工方式包括烘干、鹽漬、速凍及制罐等,具體選擇哪種加工方式需要綜合考量食用菌品種特性、市場需求及銷售渠道。以赤松茸為例,可將赤松茸加工成脆片,加工工藝包括清洗、切片、護色,以及真空油炸或低溫凍干,使菌片脫水酥脆。這種加工方式既能保持其營養價值,又能賦予赤松茸獨特的酥脆口感,使其成為便于儲存和攜帶的休閑食品。
在食用菌加工過程中,必須精準把控溫度、時間和濕度等關鍵參數,同時嚴格落實環境衛生管理措施,避免雜菌污染。加工時,應嚴格遵循各種加工技術的操作規范,在保證產品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市場需求。
4結束語
近年來,東華理工大學“科技特派團\"和“科技小院\"科技服務人員積極開展林下食用菌栽培試驗,探索林下高效種植食用菌的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團隊探索同一林地高溫型和低溫型食用菌搭配、需覆土和非覆土型食用菌搭配模式,同時推行地塊間、年度間輪作,充分發揮林下種植的優勢,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研究團隊從菌種選育、林地選擇到病蟲害控制、后期加工,對種植前、中、后期的環節進行技術探索和優化,堅持精細化管理,確保食用菌產量和品質雙提升。另外,通過定期技術培訓和農戶交流活動,幫助農戶掌握種植技術改良方法。
林下種植食用菌切實提高了林地資源利用率,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理念。這種生產方式切實提高了種植戶的收入,給種植戶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未來,將繼續深化校企、校一食用菌合作社等的合作,不斷探索并完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術,擴大科技服務的覆蓋面,為林農提供技術參考,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EB/OL].(2021-12-04)[2025-02-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4/content_5655829.htm.
[2]吳一凡,陸志敏,柳新紅,等.林下食用菌栽培的現狀及展望[J].浙江林業科技,2024,44(1):101-108.
[3]王博.黨川林場林下羊肚菌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24,41(1):92-95.
[4胡清秀.立體菌業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15(20):27-33,36.
[5經禮.林下空間菌類植物種植價值與關鍵技術[J].現代園藝,2023,46(4):31-32,49.
[6]張曉瑾.食用菌綠色高產種植關鍵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4,42(14):82-84.
[7]李倩倩,鄒瑞龍,廖萬杰,等.食用菌林下栽培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23,42(6):121-128.
[8]劉源,王民樂,崔湛秋,等.糖槭林下黑木耳立體栽培技術J.中國食用菌,2023,42(2):117-12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Understorey Edible Fungi
CHENYufen 1,2 YU Zhijian12WUXiaolong12 BAO Shuiming1,2 YAN Simin2.3 XIE Yuancai4Xiong Hui5
1.FuzhouNormalCoege,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44Ooo,China;2.JiangxiChenhouChison
grong Technology Institute,Lichuan344600,China;3.Chenhou Biotechnology Co.,Ltd.,Lichuan 34460o,China;
4.FuzhouLicai EdibleFungiTechnologyCo.,Ltd.,Guangchang3449oo,China;5.Yihuang CountyFuminEdible Fungi Plant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Yihuang 3444Oo,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forest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the prohibition of illegal logging,China now possesses a vast area offorested land.Give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green resources,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understorey forest planting and breeding practic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the understorey economy and promote forest protection.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illyand mountainousarea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taken th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m'and the'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 asits service carriers,and has dedicated itself to advancing understorey edible fungi cultiva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Research on the pairing of high-temperature and low-temperature varieties,the synergistic intercropping of soil-covering and non-soil-covering varieties,and the cyclical rotation of cultivation plots has solved the problemof year-round production of edible fungi,effectivelyreduced the risk of pest and disease occurrence,and developed a complete set of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odel increases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fungi,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farmers’income,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It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developing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and truly transform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the productive force of rural revitalisation.
Key words: edible fungi; variety selection; understory cultivation; interplant; rotational cr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