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新時代非遺傳承視域下高校美育實踐的路徑探析[J].藝術科技,2025,38(5): 102-104.
中圖分類號:G64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102-03
1新時代非遺傳承視域下高校美育實踐的價值意蘊
1.1加強非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獨特的文化遺產,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域和社群的文化特征,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傳統智慧和文化精神[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高校發揮主體責任的重要一環。高校作為知識傳播、人才培養和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多元的文化交流平臺,有責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京劇、昆曲、蘇繡、漆扇、馬面裙這些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遺深受大學生群體的喜歡,學生通過非遺體驗活動、相關學術研究積極傳播和推廣非遺文化,深入挖掘非遺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非遺傳承和保護,也有利于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
1.2完善學科體系,豐富高校美育內容
部分條件成熟的高校已經通過開設非遺專業來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通過非遺課程,學生可以學習傳統技藝,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非遺課程的設置打破了傳統學科之間的邊界,使不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2]。在美育課程中融入非遺元素,學生能夠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問題,培養跨學科的思維能力,拓寬學術視野[3]。例如,在學習傳統民俗文化時,學生可以結合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深人理解民俗背后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欣賞傳統技藝時,學生可以運用人文藝術、材料科學等領域知識,分析技藝的原理和創新點。另外,非遺元素與美育課程的融合豐富了高校第二課堂和選修課程的美育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
藝術修養。
1.3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學生審美品位
高校美育實踐是大學生人格塑造、價值觀形成的關鍵,將非遺融人美育實踐,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自覺傳承優秀文化基因。大學生是新時代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主力軍,非遺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通過美育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此外,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能夠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審美體驗,培養其審美想象力、審美鑒賞力、審美理解力,從而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新時代高校美育實踐中非遺傳承的經驗借鑒及挑戰
2.1新時代高校美育實踐中非遺傳承的經驗借鑒
2.1.1 以山西大學為例
近些年,山西大學致力于打造集非遺保護、傳承、研究于一體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學生社團、非遺課堂宣傳非遺,激發學生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熱情和責任感。學校設立了非遺傳承工作室和非遺保護研究中心,開設非遺相關課程和講座,通過舉辦剪紙、布藝、刺繡、草編等非遺展覽、演出和體驗活動,聘請晉劇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作為客座教授為學生傳授知識、展示技藝,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2021年山西大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自發成立全省高校首個龍獅社團。此外,還有民俗與非遺學社、傳統手工藝制作社、晉劇傳承社等多個由熱愛非遺的青年學子自發組成的社團,在學生群體和社會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應。山西大學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舉辦了首屆山西省大學生“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在青年學子中掀起關注非遺的熱潮。
山西大學充分挖掘和利用山西省傳統文化資源,構建“學術研究 + 教學實踐 + 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非遺傳承模式,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非遺項目引入校園活動和課堂,以豐富的非遺校園活動與課程支撐體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非遺傳承的興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也能促使學校美育工作提質增效。
2.1.2 以湖南大學為例
從2014年至今,湖南大學借助“鄉村非遺大美育”項目,以鄉村優秀非遺資源反哺當地美學教育,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師生團隊扎根在虎形山瑤族鄉展開幫扶工作,發揮設計學院創意設計和學生的美學特長,在隆回縣虎形山鄉多個鄉村小學開展美育教學與實踐,充分挖掘和利用花瑤挑花等當地優秀非遺資源,解決當地小學美育資源缺失的問題。組織本、碩、博學生面向鄉村小學三、四年級及鄉村教師進行基于地方文化的美育支教工作。在當地研學和幫扶過程中,以科技形式幫助瑤族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研發,與當地合作開發花瑤手工藝品體驗中心、鄉村文化體驗工坊等,為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發揮了高校的擔當。
湖南大學發揮師生美學創意特長,利用高校美育資源與鄉村非遺資源,將其轉化成當地小學美學教育資源,在美育實踐中幫扶鄉村美學教育。創新非遺傳承發展模式,實現產學研聯動的同時幫扶鄉村非遺傳承和文旅產業發展,實現高校美育實踐與鄉村非遺文化的長效聯動、持續發展。
2.2新時代非遺傳承下高校美育實踐的挑戰
2.2.1教學資源缺乏,非遺教學方式需要創新
在高校非遺教學領域,教學資源缺乏與教學方式滯后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資源方面,硬件設施不足,如非遺技藝實操所需的專業工具、場地有限,難以滿足學生實踐需求;數字化資源也存在短板,非遺項目的高清影像資料、虛擬仿真模型等稀缺,限制了學生對非遺全貌的深入認知。在教學方式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仍占主導,教師以單向知識灌輸為主,缺乏互動性與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未能充分利用校外非遺資源,學生實地體驗、參與非遺傳承的機會較少。同時,跨學科教學融合不足,未能將非遺與現代設計、數字媒體等結合,無法讓學生從多元視角理解和創新非遺文化。
2.2.2師資力量不足,非遺教學質量仍需提高
非遺師資力量不足是高校存在的現實問題。一方面,專職非遺教師數量稀缺,且多以藝術、文史類專業背景為主,知識結構單一,難以滿足非遺跨學科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兼職的非遺傳承人雖技藝精湛,但普遍缺乏系統教學方法培訓,難以將經驗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課堂互動性與學生參與度欠佳。師資短缺直接影響非遺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在教學方面,部分高校非遺課程仍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環節不足,學生難以真正掌握非遺技藝精髓。此外,師資力量薄弱也限制了非遺研究與傳承工作的推進,難以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與創新實踐項目。非遺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美學理論知識,還需要了解非遺技藝,這可以通過加強非遺師資培訓和引進外部專業人才予以解決。
2.2.3校地聯動薄弱,非遺傳承合力亟待凝聚
在校地聯動方面,高校與地方在非遺傳承工作中的協作薄弱,非遺傳承合力難以凝聚,成為新時代高校美育實踐的突出難題。高校雖擁有人才與科研優勢,但缺乏主動對接地方非遺資源的積極性,地方非遺保護機構、工坊也未能與高校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雙方信息溝通不暢,需求匹配度低。部分高校開展非遺教學與實踐活動時,僅停留于短期調研或單次合作,未能與地方形成長期穩定的聯動關系。這種薄弱的校地聯動,使得非遺傳承工作分散化、碎片化,學生難以獲得深入非遺原生環境學習的機會,地方非遺也因缺乏高校的學術支持與創新力量注入,在技藝傳承、文化傳播、產業開發等方面進展緩慢。
3新時代非遺傳承融入高校美育實踐的路徑
3.1整合地域非遺資源,拓展美育實踐多元化
整合高校所在地域非遺資源可以為學校美育教學提供豐富的內容和案例,與地方政府、文化部門、非遺保護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非遺資源的調查、整理和保護工作。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優勢,為地方非遺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地方政府則為高校提供實踐基地和資源保障,實現校地雙方在非遺傳承與美育實踐方面的互利共贏。高校可以為非遺社團提供活動場地、經費支持和專業指導,引導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對非遺傳承有興趣的學生搭建學習交流平臺,促進非遺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承和發展[4]。同時,與當地非遺傳承人、文化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讓學生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學習,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3.3創新非遺傳播路徑,建立校內外實踐機制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通過多維度探索,創新非遺傳播路徑,構建校內外協同的實踐機制,推動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在傳播路徑創新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數字化賦能非遺傳播。通過VR、AR、3D建模等技術,將傳統非遺技藝轉化為沉浸式、可視化的數字資源,讓非遺文化以新穎形式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同時,借助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渠道,策劃主題鮮明的傳播活動,打造非遺文化IP,提升非遺的社會影響力與傳播力[5]。在校內外實踐機制建設上,高校應注重資源整合與協同合作。校內,將非遺元素深度融入課程體系,開發涵蓋理論與實踐的特色課程,如傳統工藝創新設計、民間藝術鑒賞等,培養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與傳承能力;校外,與非遺工坊、文化企業、地方非遺保護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建非遺傳承實踐基地、創新設計中心等平臺,為學生提供實地學習與創作的機會。
4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將非遺傳承與高校美育實踐相結合,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高校美育質量、推動非遺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營造濃厚宣傳氛圍、整合地域非遺資源、加強非遺師資隊伍建設、搭建多元化的非遺實踐平臺等路徑,實現非遺傳承與高校美育的協同發展。未來,高校應進一步深化對非遺傳承與美育融合的認識,不斷探索創新實踐路徑,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推動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3.2充實美育教師隊伍,形成多方位育人合力 參考文獻:
高校應充實美育教師隊伍,凝聚育人合力,可從師資結構優化、協同平臺搭建、評價機制完善等方面著手,借助典型實例展現成效。高校可引人特色兼職教師,如蘇州大學邀請革絲傳承人駐校開設“大師工作室”,指導學生進行非遺文創產品研發。在搭建協同平臺方面,高校應積極開展校地、校企合作。此外,完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活力,可以納入職稱評審,組建跨學科教研團隊,促進教學創新。這些舉措能打破單一師資結構,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強大的美育合力,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文化自信,更能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協同育人格局,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1]羅曉晴,李曉元.文化育人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4,45(11):120-126.
[2」馬娜,蔣明.新時代非遺傳承視域下的高校美育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教育,2024(3):57-60.
[3」何文宏.美育改革政策驅動下高校美育課程的現狀與改進[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5(1):123-128.
[4」馬靈.青少年參與非遺志愿服務的推動策略探究[J」.藝苑,2024(6):92-95.
[5」劉濤,孫蘭.數字賦能:“Z世代”消費語境下非遺傳播策略[J].新聞潮,2024(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