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232-03
高職音樂教育是一門將技術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專業課程,急需利用數字化手段突破教學資源壁壘、擴大課堂邊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傳統音樂教學往往將教師作為中心,學生開展個性化訓練及獲得即時反饋不易。而將多媒體、虛擬仿真、智能系統等技術相融合,能為教學內容呈現以及方式革新提供新的契機。鑒于高職教育聚焦應用導向與職業能力培養的背景,探尋契合學科特性的數字化教學途徑,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切入點。
1高職音樂教育數字化教學的背景與困境
當前,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的時代號角已吹響,高職音樂教育作為專業性和藝術性并重的領域范疇,迫切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契合教學需求的多樣化。剖析現存的問題,是開展模式重塑與路徑探索的首要條件。
1.1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
步人新紀元,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必然走向,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穩步推進,為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政策與技術的雙重支撐。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迅速演進,教學方式呈現出智能化、個性化與多元化的鮮明特質。高職教育作為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進步的關鍵載體,其教育模式需緊跟時代步伐,響應數字經濟對人才結構的新要求。基于這一現實背景,數字化教學絕不僅是技術升級的成果,更成為教育理念更新的具體例證。以綜合藝術實踐課程呈現的音樂教育,其數字化發展略顯滯后,但發展潛力巨大,尤其在資源整合、學習反饋、教學互動等方面具有體現出十分可觀的拓展空間。
1.2高職音樂教育傳統教學面臨的困境高職傳統音樂教學將“教師講解 + 學生模仿”作為主要模式,聚焦于基本功練習與技能呈現,課堂架構固定,教學內容重復度高,缺少針對個體的引導與情境化的搭建。在資源方面,受場地、設備、師資等因素限制,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課程內容更新明顯滯后,互動性極度匱乏。就教學模式而言,多數課程仍以線下集中授課為主,采用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不足,難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認知模式和學習習慣發生了極大改變,對教學的互動性、靈活性及即時反饋方面提出了更高訴求,因此加快教學模式轉型迫在眉睫。
2高職音樂教育數字化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路徑
構建與高職特色相契合的音樂數字化教學格局,不僅關乎教學效率,更關系到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整體提升。采用資源、方法與技術三位一體的系統性部署,可切實助力教學體系實現現代化轉型。
2.1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建設
2.1.1多模態資源內容整合策略
數字化教學的開展離不開教學資源這個基礎支撐,資源體系是否科學完備、契合度是否高,直接關乎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就內容范疇而言,應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影像、動畫等多模態資料,保證知識點全面觸及、案例豐富充實,符合樂理知識、聲樂技巧、器樂演奏、音樂鑒賞、音樂制作等多樣課程的教學要求[1]。應倡導教師自主錄制教學視頻、微課及相關交互式素材,打破傳統教材的限制,同步整合動態化內容與課件,提升教學的靈活性與多樣性。教師也可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創制專題資源包,如“鋼琴觸鍵技術解讀”“和聲構建訓練”等,以供學生課后檢索,形成資源推送與自主獲取的雙向交互通道。
2.1.2結構化資源框架的模塊構建
就資源結構而言,要根據課程模塊化相關理念,將內容解析為若干教學單元,由此打造“知識點一技能點一訓練任務”的三層級資源框架體系,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遞進式過渡,優化知識與技能融合的學習路徑。應不斷更新資源,保障數字化教學素材的權威性、時效性與前沿性。資源結構應能支撐跨課程共享與學段的進一步延伸,保證基礎課程與高級技能課程之間有優良的銜接與延展度。
2.1.3多媒體交互式呈現的功能設計
在資源呈現方式上,可引入多媒體交互設計理念,提升學習的沉浸體驗及參與度。采用“彈窗提示、實時批改、節奏打點”等形式,實現對學生演奏訓練步驟的智能跟蹤與及時回饋,提升學生學習的自我調節能力。借助虛擬仿真技術打造虛擬演奏情境及交互式練習空間,引導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提升技能與表達水平。系統可憑借任務節點設計,設置技能挑戰與闖關反饋相融合的激勵路徑,推動學生在情境交互中增強成就感與操作的積極性。
2.2教學模式轉型與融合路徑
2.2.1混合式教學組織的有效實踐
教學模式作為教學資源落實與推行的核心載體,屬于數字化轉型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維度。如今,高職音樂教育教學模式應逐漸從“以教為中心”過渡到“以學為中心”,推廣采用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以線上平臺為依托,實現知識預習、內容回顧與任務布置,線下課堂集中開展技巧訓練、情景模擬與個別輔導,借助“反轉式課堂”理念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這種混合模式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也能讓學生反復回顧難點要點,強化記憶[2]。
2.2.2項目導向式任務的設置機制
加大項目導向式教學實踐力度,使音樂技能訓練融人具體項目任務中,增強學習的目標感和職業方向感。在音樂創編課程教學中,可設置“個人原創作品制作”“校內主題音樂會音頻策劃”等項目,經歷音頻采集、編曲編輯、音效處理等多個階段,使學生在落實項目的過程中學到相關軟件操作技巧與創作方法,增強綜合能力。通過項目制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任務時間管理能力,讓學生更符合行業真實所需。
2.2.3個性化學習路徑的動態匹配
聚焦于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搭建,按照學生的專業方向、能力基礎與學習風格,提供靈活的課程甄選及動態的學習進度設定。數字平臺可為每個學生生成“學習畫像”,依照其數據軌跡開展內容推薦與能力評估,實現個體化、差異化的教學資源投送。以數據分析為依據,平臺可自動辨識學生知識方面的盲區與技能短板,且可動態調節任務的難度以及課程推薦的路徑,進一步提高學習的契合水平。
2.3技術平臺和工具的選用與優化
2.3.1教學平臺功能與教學流程協同
技術平臺作為數字化教學落地的核心手段,影響教學流程的流暢連貫與交互水平。高職音樂教育需將學科屬性與教學內容特征相融合,選用功能契合度高、交互性突出、可拓展性佳的平臺工具,創建開放、靈活且智能的教學支持架構[3]。目前,智慧樹、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這類主流平臺,皆可支持課程打造、資源載入、任務布置、互動反饋、過程測評等多項功能,教師借助平臺可開展課前資源推送、課堂互動檢測、課后作業評閱等工作,實現教學全流程的信息化統籌管理。
2.3.2專業輔助工具在技能訓練中的應用
對應音樂專業課程中聽、唱、彈、寫等技能訓練的特定需求,應引人專業教學工具及輔助軟件,如Sibelius、Finale等音樂制譜軟件,有利于進行樂理教學與作曲訓練;Cubase、LogicPro等數字音頻工作站類軟件,適合音頻編輯、音效合成等技術相關課程;Yousician、Flowkey等智能學習軟件,可充當自主練習的輔助工具,增進學生的感知訓練及技能強化。
2.3.3教學數據整合與反饋系統的搭建
應聚焦于平臺間數據的整合和互聯互通,打造涉及“課程資源一學習過程一能力評估一數據反饋”全鏈路的教學數據格局,使教學決策更具針對性、教學調整更具精準性,開發針對教師的教學綜合儀表盤,實現對課程執行、學生參與度、學習成效等指標的動態跟蹤與剖析,為課程的完善與學生的發展提供數據后盾。
3數字化音樂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在教學改革穩步推進的階段,一些現實因素影響著數字化模式的高效落地。有針對性地分析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是提升教學質量與實效性的關鍵。
3.1面臨的主要問題
3.1.1教師的數字素養與教學適應力有待提升
在推動高職音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教師團隊的技術素養不高和理念滯后成為突出瓶頸。部分音樂教師長期依靠傳統授課模式,對數字化工具的系統認知與實踐經驗不足,操作技能尚顯生疏,教學內容設計與平臺功能整合能力有限。
3.1.2教學資源系統不完善
盡管部分院校已初步設立音樂類數字教學資源庫,然而從整體來看,資源體系面臨覆蓋不全、更新不及時、層級混淆等難題,課程資源以開展基礎教學為主,缺少深度結合專業技能、實訓項目及行業案例的資源,部分課程的數字內容碎片化程度極高,無系統性的邏輯支撐,難以承擔長周期、高強度的教學重任。
3.1.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參與度亟待提升
數字化教學構建了靈活的學習空間,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學習主動性與自律性。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生缺乏時間管理和任務規劃能力,容易在碎片化信息中分散注意力,出現“看了沒學進去”“學了沒弄明白”的情況[4]。若課程設計中缺乏互動機制及過程引導,也容易造成學生被動接納課程、參與的積極性欠佳,難以達成“教一學一評”流程的閉環式反饋。
3.2優化高職音樂數字化教學的策略
3.2.1加大教師信息素養培訓及教學理念革新力度
增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實現教學數字化轉型的首要條件。高職院校應建立常態化教師培訓體制,采取“工作坊 + 平臺實際操作演示 + 教學案例示范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師對教學平臺、音頻軟件、演奏模擬系統等工具的運用水平,增強其跨平臺教學設計與問題處理能力。要引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數字化不只是技術替代,更要達到賦能教學的效果,助力課堂質量提升。
3.2.2加強資源系統建設與動態更新機制
建立結構恰當、內容豐富、更新及時的音樂教學資源體系,是保證數字化教學可持續推行的關鍵。高職院校應設立專門的資源開發工作小組,統籌教師、技術人員與行業專家的實力,攜手打造契合課程標準與行業需求的數字資源,包括視頻示范、樂譜素材、技能訓練、項目案例等若干層級,依賴平臺的現有數據反饋機制,按周期開展資源更新的評估工作,消除陳舊無效的既有內容,增添新興專業的相關模塊,提升資源庫的動態適配水平。
3.2.3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促進機制
教學設計應嵌入包含“任務驅動 + 階段反饋 + 成果展示”的鏈條,設定階段性小任務、推行實踐打卡、開展課堂演示、項目匯報等事宜,引導學生從完成常規任務過渡到生成創意作品。
平臺應具備學習軌跡記錄、目標完成提示、自主測評工具等功能,提升學生對學習流程的掌控水平。教師需留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議與心理支持,增強其參與熱情和歸屬感。
4結語
高職音樂教育推進數字化轉型,不僅要更新教學手段,更要更新育人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完善教學資源體系、優化教學平臺運用,才能切實突破教學瓶頸,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未來,需持續推進理念更新及機制保障,促進高職音樂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為學生成長與行業發展賦能。
參考文獻:
[1」苗影,谷云鵬.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音樂技能課程教學創新探討[J].中國音樂劇,2025(1):150-153
[2]王萌.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音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學周刊,2025(1):127-130.
[3」林萃.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音樂技能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科教導刊,2024(22):99-101.
[4」龍文.互聯網技術對高職音樂教育的影響:評《高職音樂教育探索》[J].新聞愛好者,202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