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新湘藝版初中音樂教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5):78-80.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078-03
1人文素養的內涵與其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1.1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
“人文”概念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現象。凡是有關“人”的學問都與“人文概念”有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人文素養就是一個人文化人格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包括知識層面、道德層面、精神層面的內容[1]。人文素養不僅是對人文知識的掌握,更看重在多元文化氛圍里體現出的情感態度及人文精神,是助力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關鍵。基礎教育階段,人文素養的發展是重要教育目標,尤其是在當前新時代教育體系中,引導學生成為“有溫度的人”體現了以人為本,文化涵養與精神成長雙管齊下的育人理念。
1.2音樂教育在學生人文素養生成中的作用音樂藝術屬于人文科學,音樂作品中蘊含豐富的人類情感和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美,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2]。音樂教育本就具備人文教育的獨特優勢,音樂通過旋律、節奏、歌詞等要素對學生的情感及審美感知產生影響,讓他們在聆聽及演唱時體驗到藝術愉悅與心靈觸動。音樂作品承載著多樣的文化背景、民族精神與歷史記憶,是學生認識社會、認同文化的關鍵媒介。音樂教育可以借助審美體驗引發學生的情緒共鳴,或通過闡釋作品背后的民族傳統、歷史背景,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或在音樂活動中引導學生樹立尊敬他人、珍視傳統、關懷社會的情感態度。要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須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科學設計與課堂實施的合理引領,在這個過程中,教材作為課程實施的核心資源,教材內容的篩選與呈現方式、學習任務的擬訂直接影響著音樂教育能否有效達成人文育人目標。
1.3核心素養導向與教材育人功能的融合契機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藝術教育應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提升,借助豐富的藝術體驗,提升學生在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方面的核心素養。藝術教材是藝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應充分體現藝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各項要求,使之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和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最基本的教學資源[3]。湖南文藝出版社(下文簡稱“湘藝版”)出版的初中音樂教材恰是按照該課標指導編寫的,在內容上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選曲覆蓋民族民間歌曲、紅色經典以及外國民謠等諸多題材,體現出藝術性、實踐性與人文性特征,其以主題大單元當作組織方式,以單元關鍵詞引導學生圍繞情感、文化及精神信仰等內容深人學習。這一編排邏輯同課程標準所提的審美與人文育人目標緊密契合,為教師設計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活動給予了現實內容支撐。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認知和文化意識形成的關鍵節點,該教材以文化為底色、以體驗為特色,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審美實踐中產生情感共鳴,在多元文化情境里形成價值認同,進而推動人文素養的自然孕育與進一步提升。
2.2選取現實題材,引導情感體驗與社會關懷
教材選編的內容貼近生活、聚焦現實,以情感豐盈的作品激發學生內在共鳴。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真善美的深情呼喚”中,《天使的身影》《小草》等歌曲講述了如抗疫、堅韌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繼而延續這條線索走,以《少年》《那就是我》等作品反映理想信念與社會認同,協助學生借共鳴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價值。教材內容豐富,既重視宏大敘事,也留意個體的命運起伏,順應初中生的心理特質。
2.3設置綜合活動,促進人文素養實踐生成
教材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設計“音樂與詩”“綜合藝術表演”等實踐欄目,鼓勵學生通過表演、模仿、改編等多樣途徑表達情感、深化文化理解。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結合音樂與戲劇結合進行跨學科表演;下冊音樂詩劇《清貧》,通過朗誦及角色演繹,增進對時代人物精神的洞察。《百鳥朝鳳》《漁舟唱晚》等作品憑借傳統文化元素與音樂美感的結合,增進學生對自然、人文及社會的感知力,推動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從聽覺欣賞到文化理解、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作的轉變,有效培育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2教材中人文價值內容的呈現
新湘藝版七年級《藝術·音樂》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編寫,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注重在教材內容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4],通過豐富的題材選編、情境化的大單元設置和綜合性的實踐設計,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逐步提升人文素養。本章以七年級上、下冊教材內容開展分析,從培育文化認同、喚起情感共鳴和深化審美實踐三個方面,探究教材人文價值的呈現特性。
2.1圍繞大單元主題,構建文化認同基礎
教材內容緊貼國家的歷史記憶與時代精神內涵,突出文化傳承與價值引導功能。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十八洞飛出幸福歌》等作品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精神與社會發展;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會師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紅色題材,講解紅軍長征精神內涵,增強學生的歷史擔當感與家國認同感。此外,新教材中中國作品所占比例高達 83.5% [5],在曲目來源與思想內涵上都清晰體現出對本土文化的強調,打造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價值認同邏輯,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3教材實踐應用情況研究
新湘藝版初中音樂教材已在一線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初步應用,為了解其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實際運用效果,本研究通過部分學校初中音樂課堂觀察以及教師訪談,從教師使用教材教學行為、學生學習體驗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三個層面入手,探討該教材在課堂實踐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具體狀況。
3.1教師教學實踐表現分析
通過觀察課堂情況與教師訪談可知,多數教師使用該教材時基本能遵循教材的編排思路,針對單元主題開展教學設計,且在部分課例中嘗試將作品背景、歷史文化、情感體驗等內容引入課堂。如在教授《十八洞飛出幸福歌》的時候,教師一般會結合教材里的圖文資料,說明精準扶貧相關背景,引導學生體悟歌詞中的情感流露與時代內涵。在開展《清貧》《會師歌》等革命題材作品的課堂教學時,部分教師利用詩劇、圖像、視頻等資源營造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角色詮釋與情境還原,較好地體現了音樂的價值引導功能。但也有部分教師對教材中人文欄目的挖掘不夠充分,教學核心偏向節奏掌握以及旋律演唱,對“綜合實踐”“詩歌導入”“音樂與故事”等人文導向環節的處理比較簡單,甚至直接刪掉。
這一傾向在教學節奏緊迫、資源籌備不足的情況下相對明顯,表明教師對人文目標的理解程度與教學設計能力依舊是教材落實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
3.2學生課堂體驗與接受情況
部分學生對教材中主題清晰、內容貼近生活或帶有情感張力的作品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如《小草》《我和我的祖國》等作品,在課堂中一般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演唱與討論過程中表現積極,能主動說出對作品的理解體會,部分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小組合作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強化了課堂互動。但是,也有不少學生更喜愛流行音樂,對部分傳統民歌、紅色經典作品的學習沒興趣,說明學生的音樂興趣與教材所選曲目在審美上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導致部分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不高,干擾了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教師對人文背景進行了充分說明,采用情境化教學帶領學生深人了解作品內涵,學生的情感反應與文化領悟水平會明顯提高。這說明學生對于教材的接受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策略與課堂氛圍打造。
3.3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育人價值的實現被多種條件制約。不同教師對核心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理解程度不一,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部分教師對教材中所設的綜合性欄目重視不夠充分,教學目標還是聚焦于技能訓練維度。教材中安排的大量創編、表演、跨學科整合活動,對教師組織及資源調動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有的學校在教學時間、教室空間、教學輔助設備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直接妨礙了這些活動的順利實施。學生的審美趣味與教材內容存在一定偏離,諸多學生對傳統題材興趣不足,需要教師通過教學創設、情境導人等形式進行引導,不然容易出現“唱著不思考”“學著沒感觸”的問題,影響教材人文目標的推進。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資源的保障和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敏銳察覺,是影響教材應用的核心要素,需要在后續教學設計與支持系統建設中予以強化。
4教學策略優化建議
新湘藝版初中音樂教材在人文主題設置與文化內容呈現中展現了育人意義,但課堂上依然存在教學自標不明了、人文資源運用不足、活動組織麻煩等情形,為強化教材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作用,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優化教學策略:
4.1突出人文導向,明確教學重點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當作重要指引,不僅聚焦于歌曲演唱技巧與節奏的掌握,更應當結合教材上作品的情感主題與社會價值,引導學生探究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以《清貧》《十八洞飛出幸福歌》這兩首音樂作品為例,應圍繞“奉獻”“奮斗”“時代精神”等關鍵要點,指導學生關聯當下現實,引發認同與情感共振。
4.2創設文化情境,增強課堂體驗
音樂作品蘊含大量文化信息,教師可采用故事引人、播放視頻素材、場景還原等方式創建真實或模擬的文化情境,輔助學生理解作品所體現的情緒。如在針對《繡荷包》《百鳥朝鳳》等曲目實施教學時,展示地域文化與創作背景,能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與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圍繞作品進行個人表達、分享感悟,也能推動人文理解進一步深化。
4.3整合實踐活動,促進人文內化
教材里“音樂與詩”“綜合表演”等欄目,為學生提供了表達情感的契機,教師可結合當下實際,恰當分割或簡化任務內容,采用“先欣賞案例,再做改編處理,后進行公開展示”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創作情境,靈活借助多媒體工具或簡易的表演材料,通過音樂表演、角色扮演、歌詞朗誦等形式,使學生體悟音樂文化價值,在實踐中自然培育人文素養。
5結語
本文以湘藝版初中《藝術·音樂》教材為案例,分析其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教學意義,經由對教材內容人文呈現的分析與教學運用的觀察得知,該教材于結構編排、主題設置以及文化導向方面呈現出較強的人文育人價值,可為學生情感體驗、文化理解與價值認同的達成提供支持。但該教材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教師對人文目標的理解深度與教學方式還是存在差異,部分欄目實施難度較大。因此,本文提出聚焦人文導向、充實課堂情境、整合實踐活動等教學策略,以增強教材的實際應用效果,助力其人文育人價值在課堂中更順暢地落實。
參考文獻:
[1」初海倫.論人文視角中藝術素質教育的價值內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S2):51-53.
[2]汪儀美.挖掘音樂教材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0(22):28-2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7-75.
[4」李伊.深度理解教材創新教材使用:以新編湘藝版藝術·音樂教材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4(12):41-47.
[5」王安國.求真務實的改進與突破:湘藝版藝術·音樂教材新編的重點匯報[J].新課程評論,2024(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