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慶“西向第一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被重慶市委賦予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先行區、推動渝西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使命任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年來,璧山區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服務“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健全抓黨建帶全局工作體系,強化大區擔當、展現大區作為,迭代實施\"十項行動”“四張清單”,持續提升城市能級、產業能級、平臺能級、改革能級、開放能級、生態能級、民生能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努力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作出更大貢獻。
一、聚焦推動城市能級躍升,打造“千億強區
璧山區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兩核多點\"空間發展格局,堅決扛起壯大成渝主軸、挺起中部脊梁的重任,錨定建設\"雙百\"城市目標,成體系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發展等關鍵任務,不斷提升璧山城市發展能級。
(一)不斷增強城市競爭力
強化城市經營理念,先后引進比亞迪、康佳、中科曙光、中國長安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有序推進130個合作協議、項目落地,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重大平臺數量分別位列全市第2、第8位,高質量承辦川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獲川渝黨政領導充分肯定。5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從786億元增加至1040億、年均增長 6.4% ,規上工業總產值邁過“千億”,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達 74.6% !居全市第5位。
(二)不斷增強城市承載力
全方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強化產業集聚、城市擴容、人口吸納和城市功能品質提升,推動城區實體地域面積拓展至55.8平方公里,著力建設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態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2024年,璧山區以全市 1% 的轄區面積 ,2.3% 的人口,貢獻了全市 3.2% 的GDP .4% 的規上工業產值,城市承載力大幅增強。
(三)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
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實施大成廣場片區等城市更新面積108萬平方米,引進重慶中醫藥學院、璧山巴蜀中學等優質教育資源,區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雙三甲\"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青杠老年護養中心成為全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典范,獲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衛生區、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區等20余張“國字號\"名片,連續15年保持人口凈流入、常住人口增加至76.8萬人,城鎮化率達73.9% 0
二、聚焦推動產業能級躍升,打造“新質集群
璧山區堅持產業興區、制造業強區不動搖,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打頭陣,全面融入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
(一)持續培育壯大現代制造業集群
圍繞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持續做大做強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導,智能裝備、大健康、先進材料為支柱,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231\"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523家規上企業聚鏈成群,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占全市比重達 10% ,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分別達168億元、100億元,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關鍵零部件、光電顯示等3個產業集群獲評國家級產業集群。
(二)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緊扣全市\"416\"科技創新布局,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打造科技創新中心融合發展示范區。深入實施\"雙倍增”計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實現零突破,獲評國家級高能效裝備制造技術創新中心,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 51% ,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中心,豪能傳動、藍黛科技自研一體化關節模組邁入機器人賽道,六軸高壓清洗機床、GPU芯片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實現產業化,“研究院經濟\"獲國務院督查肯定。建成高新技術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集政務服務、中試熟化、企業孵化、市場服務于一體,集聚人才14.5萬人,入選工信部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特色案例。
(三)加速釋放數字經濟發展潛能
積極融入“東數西算\"布局,縱深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起步區建設,打造“夢界空間\"數字經濟產業園,精準發力動漫電競、元宇宙、網絡與數據安全、數字文旅等賽道,引進電子競技頂級戰隊,西部(重慶)科學城先進數據中心建成投用,并人選工信部先進計算賦能新質生產力典型應用案例。大力推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及設備更新,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72個、智能工廠10個,分別居全市第3、第6位。
三、聚焦推動平臺能級躍升,打造“兩區一城”
璧山區堅持專業化定位、集群化發展,扎實推動璧山國家高新區、中新生命科技城兩大開放平臺加速崛起、突破成勢,高起點規劃臨空經濟區,全力打造引領產業升級的核心承載平臺,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一)高標準建設壁山國家高新區
按照“一區多園\"優化璧山國家高新區規劃布局,加快建設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半導體產業園、“專精特新\"產業園等專業園,綜合排名上升至全國第74位、居全市第2位。開展\"標準地\"“畝均論英雄\"改革試點,2024年規上制造業畝均稅收達26.5萬元、增長 42% 、居全市第2位,獲評國家綠色園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等國家級名片和工信部產業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
(二)高水平建設中新生命科技城
推動中新生命科技城實體化運行,緊扣全市中新互聯互通項目“ 1+4+1 \"規劃體系,構建由藥、械、樂、養及綜合服務平臺構成的\"4+1\"產業體系。建成中新生命科技城成果轉化中心,爭創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國家級生物制造產業中試平臺,打造西南地區生物制造產業高地,簽約落地中新健康集團、中核BNCT、吉林敖東等重點項目37個、合同額246.6億元。
(三)高起點規劃臨空經濟區
啟動臨空經濟區空間及產業規劃編制,制定區域管控細則,分區分類對不同區域的招商引資、規劃建設、土地流轉、戶籍管理等內容實施針對性管控。積極布局區域物流基地和航空產業鏈,加快打造低空經濟裝備試點區。
四、聚焦推動改革能級提升,打造“動力源泉”
璧山區堅持把改革作為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的主引擎、激發活力動力的主抓手,深化數字重慶建設和重點領域改革\"雙輪驅動”,全力跑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度。
(一)扎實推進數字重慶建設
成立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2個“一本賬\"應用全面貫通,大興鎮“141\"基層智治經驗全市推廣,“電氣火災智防一件事”人選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優秀案例,2025年一季度區治理中心實戰演練能力、融合指揮調度能力分別居全市第1、第4位。
(二)深化“三攻堅一盤活”改革
國資國企改革有力推進,2024年壓減法人戶數29戶、壓減率 37.7% ,41家區屬國企減虧扭虧,實現營收增長 34.7% 政企分離改革全面完成,涉改企業全部納入國資集中統一監管。探索\"商轉工\"等模式盤活閑置資產,2024年回收資金60.8億元、任務完成率居全市第1位。
(三)有力推動重點領域改革
梯次推進黨建統領、經濟、社會民生、民主與法制、文化和平安法治等領域200余項重點改革項目,國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樹洞口袋\"獲評重慶市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企業之家\"獲評全國工商聯實踐創新獎,民營經濟質效評價機制入選全國工商聯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優秀實踐案例,涌現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璧山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群眾和企業改革獲得感明顯提升。
五、聚焦推動開放能級躍升,打造“西向門戶”
壁山區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揮渝西地區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的重要紐帶作用,著力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更廣范圍集聚創新創業資源,打造層次更高、輻射更廣、動能更強的對外開放新門戶。
(一)加強交通樞紐建設
以機場為紐帶建設高能級交通物流樞紐,主動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1小時交通圈”,地鐵1號線、市郊鐵路璧銅線、金鳳隧道如期通車,璧山機場前期工作有序推進,融入主城、串聯渝西的\"2高鐵3軌道2隧道7高速\"便捷路網構建成型,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高效聯動體系正加速實現。
(二)提升外資外貿質效
實施“外貿轉增攻堅\"行動,積極參與\"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行動,深度參與RCEP、東盟、瀾湄合作,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至69.3億元,獲評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推進外資利用保穩提質,建立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健全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
(三)拓展國際合作交流
先后\"組團出海\"新加坡、俄羅斯、韓國、日本、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開展招商促進活動,新加坡、緬甸、尼泊爾等外國政要相繼來璧考察,與俄羅斯烏索利耶、法國圣迪耶都市圈及維泰勒市結為友好城市。
六、聚焦推動生態能級提升,打造“公園城市”
璧山區深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兩山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作出更大貢獻。
(一)筑牢污染防線
堅持一體推進\"九治”,重污染天氣全面消除,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三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 100% ,29條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璧南河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河長制”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全域治水經驗入選全國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
(二)厚植生態本底
深化國土綠化美化行動,打造縉云山、云霧山、茅萊山生態廊道,實施縉云山生態修復1.1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 43.8% ,人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秀湖國家濕地公園、楓香湖兒童公園等38座城市公園串珠成鏈,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為市民生活標配。建設公園之城經驗獲評全國典型案例。
(三)構建低碳社會
實施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程,創建市級綠色工廠29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0家,分別居全市第2、第3位,單位GDP能耗降至0.19噸標準煤/萬元、5年累計下降 19.7% ,入選全市“無廢城市\"建設典型案例。推進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中水回用率達 44% ,獲評水利部再生水利用配置優秀試點城市。
七、聚焦推動民生能級躍升,打造“活力之城
璧山區堅持“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統籌推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助力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
(一)鄉村更加宜居宜游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度參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穩步推進“云霧花澗”\"云臺田園\"等城鄉融合示范項目,創建巴渝和美鄉村示范村3個、先行村7個,“藝術活化村落\"走進央視《山水間的家》,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實現全覆蓋,獲評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基礎設施提升進度最佳區縣。
(二)服務更加用心用情
推進\"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順利通過市級督導評估,緊密型區域醫共體改革扎實推進、基層診療量占比提升至 66.9% ,鎮街養老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家政社區一體化發展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夢界水世界盛大開園,中醫藥特色文化街區、國家A級電競館等特色消費場景加快建設,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供給體系不斷健全。
(三)治理更加高質高效
扎實開展全國第二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推出家網融治、“積分制\"等基層治理創新舉措,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獲評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案例,“三級院壩會\"獲評全國社區黨建最佳案例、2024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矛盾糾紛基層化解率提升至 99.98% 。
作者:中共重慶市壁山區委書記責任編輯:鐘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