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于美國最新關稅措施的實施,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愈演愈烈,關稅戰和貿易戰不斷升級,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經貿秩序,對全球貿易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造成了嚴重擾動,導致國際經貿秩序碎片化加劇。
在此背景下,全球貿易增長動能明顯不足,貿易不確定性大幅上升。全球經濟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包括貿易流動扭曲、供應鏈梗阻、全球產業鏈碎片化等重大挑戰。加征關稅將加劇貿易緊張局勢,同時,關稅沖擊壓縮了貿易額,嚴重削弱消費者、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推高了市場波動率,對全球經濟發展前景造成不利影響。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應對關稅沖擊的經驗和能力,可以有效將貿易戰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肩負著維護全球貿易穩定以及承擔起穩定全球經濟的重大責任,完全能夠以更加主動的戰略姿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分裂與貿易體系受損的風險。

關稅博弈沖擊:擾亂全球經貿格局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以關稅為主要手段,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布局,削弱了全球及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更對多邊經貿秩序造成沖擊。
第一,關稅戰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擾亂了全球商品流動,加劇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扭曲,嚴重損害了要素配置效率。高額關稅和政策不確定性使得原有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重構風險,跨國企業紛紛重新評估供應鏈布點,或將生產線“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使全球價值鏈呈現短鏈化和區域化傾向,關鍵零部件及原料供應可能出現延遲或短缺,導致全球價值鏈整合出現倒退。未來,如果中美貿易脫鉤進一步加深,同時伴隨美國對其他國家的關稅提升,在新關稅結構下,全球貿易流動和供應鏈將重新調整,中國相關企業產業重心將轉向其他市場與合作伙伴。貿易摩擦令部分制造業企業不得不調整海外投資和工廣選址,促使企業調整供應鏈管理策略,加速向多元化方向遷移。貿易與關稅壁壘從根本上削弱了全球經濟的高效配置和分工優勢,推高了國際貿易成本,降低了跨國投資的積極性,企業投資和消費者支出均受到壓制。
第二,關稅戰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沖擊,破壞金融穩定,削弱經濟增長動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明確指出,全球關稅戰導致貿易活動萎縮,全球GDP增速預期被大幅下調,關稅對峙讓全球經濟增長前景顯著承壓。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使得關稅壁壘頻繁升高,各國進口成本增加,最終轉嫁至消費者和生產企業,加劇全球通脹壓力,進一步制約實體經濟擴張。此外,頻繁變化的經貿政策和政策的不確定性本身也削弱了企業投資者信心。這些擾動共同導致全球貿易增速放緩和金融市場不穩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今年第二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指出,主要經濟體應加強參與國際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協調,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

第三,關稅戰和單邊主義傾向正在破壞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二戰后運行近80年的多邊貿易體制的根基也正在遭遇嚴重破壞,全球化進程倒退。多邊貿易體制的受損直接反映在全球化一體化水平的回落上,全球產業合作與技術交流出現倒退風險,成員間的互信與約束機制被削弱,世界貿易正從“基于規則”的秩序轉向更為隨意的、以政治考量為主導的“談判與交易”模式。美國此類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強迫貿易伙伴在關稅談判中“脫鉤斷鏈”、試圖打破全球經濟相互依存格局的行為,無疑為其比較優勢產業陡增成本,終將反噬自己。
扎根國內工作:系統應對經濟擾動
在當前外部沖擊加劇、國際經貿斗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應對貿易戰和關稅博弈沖擊,要多策并舉扎實做好經濟工作。穩定國內經濟基本盤,以高質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和自由貿易伙伴網絡。未來,中國將繼續放寬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外資開放的力度,促進新能源、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外資合作,推動全球產業鏈向高質量方向聯通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第三,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盡管中國正面臨短期挑戰,但中國采取的戰略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增強內生增長動力,夯實產業鏈韌性,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一,深化內需戰略基點,筑牢經濟韌性屏障。面對外需動蕩,中國必須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擴大國內需求作為穩定經濟的長期戰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5.4% 。過去5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已超過 80% ,經濟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振,顯示出中國經濟較強的韌性和擴大內需戰略取得的階段性成效。為進一步鞏固經濟基本盤,中國將繼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發揮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的作用,通過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清除消費領域的限制措施,推出專項貸款支持服務消費與養老消費,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通過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擴大消費和穩定外貿,為全球貿易需求提供重要支撐,幫助其他國家在外需放緩時找到新的出口市場與投資合作空間。
將加速其向創新驅動、區域整合和市場多元化轉型,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要持續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施“人工智能 + ”行動。通過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產業鏈的自主性和韌性,大力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以創新勢能轉化推動全球產業鏈重構,將關稅壓力轉化為科技自強和產業重構能力,推進中國從貿易依存轉向自主創新驅動的長期結構性變革進程,抵御外部不確定性對產業發展的沖擊。
第四,多措并舉幫扶企業,進一步穩固國際市場。對于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能降低企業及經營成本,并能有效增強企業經營信心和預期,提升其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通過切實政策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加快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強海外投資服務體系建設,幫助企業更有效地拓展國際市場。
踐行多邊主義:全球協作穩定經濟
第二,深化高水平開放,融入全球市場。堅定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回應保護主義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完善外貿外資政策,穩定外貿基本盤,
關稅戰和貿易戰不僅沖擊了全球貿易穩定性,也威脅著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中國積極維護和捍衛國際經貿規則和多邊經貿體制,團結各國,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穩定與增長。
第一,堅定維護全球貿易規則,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霸凌行徑。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原則,反對以犧牲任一方利益為代價的“選邊站”交易。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倡導各國著眼于共同利益,用合作擴大共同市場。各國應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程,以打破關稅壁壘、打擊貿易保護主義,切實維護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
第二,積極推動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發展。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至關重要,通過宏觀政策“組合拳”來共同應對風險,確保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運行。在宏觀政策上保持靈活性,采取實質行動推動國際合作。例如,發達經濟體宜適度調整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保護全球流動性充足;新興經濟體應對沖外部沖擊、穩定匯率及資本流動,積極推動建立更加完善和包容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
第三,大力推動多邊合作,抵制貿易摩擦帶來的分裂效應。中國通過雙邊投資協定和多邊貿易談判,推動全球商品、技術、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推動多邊貿易體制改革。積極推動南南合作與區域伙伴關系建設,與各方共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自貿區擴大開放,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深化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能力建設,以化解發展中國家在關稅戰貿易戰中的債務和流動性困境。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要平臺,加強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合作,為沿線國家帶來基礎設施和產業升級項目,夯實跨境供應鏈和貿易網絡的韌性,穩定國際經濟秩序。
第四,在貨幣金融領域將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構建多元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為了提高抵御全球金融風險的能力,中國持續推動人民幣更多地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結算。穩步推進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與多個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提供穩定的國際金融渠道支持,重塑全球貨幣體系格局。人民幣國際化將有助于維護多邊清算與融資渠道穩定,有助于降低國際貿易和投資風險,為全球經濟穩定提供強有力的貨幣基礎。

當前,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不確定性,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挑戰。穩定全球經濟、推動增長的關鍵在于堅持開放包容和多邊合作。中國仍將彰顯大國責任與擔當,繼續扮演穩定器和貢獻者的角色,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通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為全球經濟注入確定性,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機遇與動力,實現自身發展與世界繁榮的良性互動。各國應共同維護全球貿易規則,推動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切實推動多邊合作抵御沖擊。隨著各方共同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全球經濟能夠克服貿易摩擦的沖擊,保持穩定增長,并繼續朝著高質量開放和融合的方向前行。
(編輯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