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 + ”已成為推動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領域,特別是高校美術教學中,“互聯網 + ”技術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廣闊平臺。然而,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 + ”技術,推動高校美術教學的深度改革,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這些問題出發,探討“互聯網 + ”時代下高校美術教學的改革實踐路徑。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美術實行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性
在“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數字化轉型是應對美術教育變革的必然選擇。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通過整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拓展教學邊界,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其次,教學資源優化配置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構建數字化資源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不僅能夠彌補區域間的教育資源差距,更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前沿的學習素材,促進其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再次,評價體系創新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重要保障。建立多維度、動態化評價機制,能夠全面考查學生藝術素養發展狀況,引導其開展創新性藝術探索。此外,實踐平臺建設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支撐。通過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將產業前沿技術融入教學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最后,跨學科融合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將美術與科技、人文等學科有機結合,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解決各種復雜藝術問題的能力。因此,推進高校美術教學改革,不僅是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舉措。
二、高校美術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傳統教學模式過度依賴教師講授與技法示范,強調知識灌輸與技能模仿,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與創造性思維培養。課堂教學以臨摹訓練為主導,教學內容局限于既定范式與固定技法,缺乏對藝術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考的引導。教學組織形式僵化,以班級授課制為主,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與藝術表達的多樣性。評價體系側重技術性指標,過分強調作品完成度與規范性,抑制學生藝術探索與實驗精神。教學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數字技術與新媒體手段應用不足,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藝術創作與展示中的優勢。師生互動模式單向化,缺乏有效反饋機制,難以激發學生藝術潛能與創新意識。這種傳統教學模式與當代藝術教育發展趨勢存在明顯脫節,無法滿足“互聯網 + ”時代對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的需求,亟待通過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實現轉型。
(二)教學資源匱乏,難以滿足教學需求
當前高校美術教育資源供給面臨顯著困境,主要表現為資源配置不均衡與獲取途徑受限。在硬件資源方面,部分院校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專業畫室、創作工作室、數字媒體實驗室等基礎設施配備不完善,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求。數字資源建設滯后,缺乏系統性、高質量在線課程資源庫,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與數字美術館等新型教學資源開發不足。師資力量分布不均,具有行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難以有效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傳統紙質教材更新周期長,內容同質化嚴重,無法及時反映藝術領域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資源獲取渠道單一,主要依賴課堂教學與圖書館館藏,缺乏便捷、高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制約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化發展。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現有教學資源未能實現跨校共享與優化配置,造成資源浪費與重復建設。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高校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存在顯著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過度側重技術性指標而忽視綜合素質考查。這種單一維度的評價模式主要聚焦于技法運用、造型能力等顯性技能,未能全面涵蓋創新思維、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評價方式多采用終結性評價,缺乏對創作過程的動態追蹤與形成性評價,難以真實反映學生藝術素養發展水平。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評與同伴互評機制缺失,導致評價視角單一,反饋機制不完善。評價標準過于強調規范性,忽視了個體差異與創造性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藝術潛能開發與創新意識培養。評價結果的應用局限于成績評定,未能有效反饋至教學改進與學生發展指導。這種評價體系與當代藝術教育多元化發展趨勢不相適應,難以滿足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需求。
三、“互聯網 + ”時代下高校美術教學改革實踐路徑
(一)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造力
在“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高校應深度整合數字技術,構建多元化、智能化教學體系。在線教學平臺建設方面,可依托MOOCs、SPOC等在線課程模式,開發模塊化、交互式數字課程資源,實現教學時空延展。以陳元貴編著的高教版《大學美育(第二版)》教材第七章藝術美:“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教學為例,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高仿真虛擬創作環境,模擬各類藝術創作場景,如數字雕塑工作室、虛擬美術館等,使學生獲得沉浸式創作體驗。同時,引入增強現實技術,實現藝術作品三維可視化呈現與交互式分析,提升學生空間想象力與藝術表現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在虛擬環境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捕捉‘靈奇’這一藝術美的本質呢?”學生思考談論后回答:“通過實時渲染與動態光影模擬,可以更直觀地展現藝術作品的獨特韻味與精神內涵。”教師進一步啟發:“那么,在數字媒介中,藝術美的‘別構’與傳統創作方式有何異同?”學生回答:“數字技術提供了更多元的表達方式,但藝術美的核心仍在于創作者對形式與內容的深刻理解與創新?!绷硗猓鐚W科融合也是美術教育創新的重要方向,高校應建立跨學科課程體系,將美術與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運用項目式學習、問題導向學習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創作,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此外,高校可建立跨學科研究平臺,組織學生參與數字文化遺產保護、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等綜合性課題研究,培養其解決復雜藝術問題的能力。
(二)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高校應深化與美術館、藝術院校的戰略合作,構建數字化資源協同創新平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館藏作品數字化呈現,運用高精度圖像采集與三維建模技術,將珍貴藝術品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源,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同時,依托云計算技術搭建藝術教育資源庫,整合全球優質教學資源,包括高清圖像資源、學術文獻數據庫、在線課程資源等,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在資源應用層面,還可引入學習分析技術,通過采集學生學習行為數據,構建學習者畫像,精準識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學習風格與興趣偏好?;跈C器學習算法,開發智能推薦系統,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與資源匹配服務,實現因材施教。在高校美術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中,自然美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更直觀、生動的教學效果。以陳元貴編著的高教版《大學美育(第二版)》教材第六章自然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中的黃山為例,可以利用三維掃描和遙感技術,構建黃山的數字模型,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觀察奇松、怪石、云海等自然景觀的形態特征。通過計算分析,可以驗證這些景觀的形態是否符合黃金分割等美學規律,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自然美的內在邏輯。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將自然美的理論框架如形態、結構、象征意義與黃山的地質演化數據相結合,構建一個跨學科的知識圖譜,設計“形式感知一生態認知一文化闡釋”三階段的教學框架,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自然美的內涵。教師層面,學校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開展教學資源創新開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通過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數字課程資源包,如微課視頻、虛擬仿真實驗、在線測評系統等,形成特色鮮明的美術教學資源體系。同時,在資源管理方面,應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資源確權與追,保障資源開發者合法權益。
(三)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學評價體系重構與創新已成為藝術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評價體系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突破傳統單一評價模式,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綜合評價框架。評價指標體系應涵蓋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具體包括作品藝術價值、創新思維水平、審美判斷能力、文化理解深度以及跨學科應用能力等核心要素。在評價方法上,要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結合,通過作品分析、創作過程觀察、學習檔案評估等多種途徑,全面考查學生藝術素養發展狀況。技術賦能方面,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評價系統。運用深度學習算法對作品構圖、色彩運用、風格特征等視覺元素進行智能分析,結合專家評價數據庫,建立評價模型,實現評價過程自動化與標準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改革的重要方向,應建立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機制。通過設計結構化評價量表,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反思與批判性評價,培養其元認知能力與藝術創作主體意識。同伴互評環節可采用匿名評審機制,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思維碰撞。評價結果應用方面,應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至教學環節,用于優化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同時,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追蹤記錄學習軌跡與發展趨勢,為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另外,師資隊伍建設是評價改革實施的保障,高校需系統規劃教師專業發展路徑。通過組織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工作坊、跨校教學研討等活動,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與信息化教學能力。鼓勵教師開展大數據教學研究,運用學習分析技術優化教學設計。
(四)搭建實踐平臺,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高校美術教育實踐平臺建設應以數字化轉型與產教融合為核心,構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培養體系。在線平臺建設方面,可基于云計算與區塊鏈技術,搭建去中心化美術作品展示與交易平臺,實現作品確權、溯源與價值評估功能。通過智能合約技術,模擬藝術品拍賣、版權交易等商業場景,使學生深入理解藝術市場運作機制與商業邏輯。同時,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案例,運用敏捷開發方法與協同設計工具,組織學生開展遠程協作,完成從需求分析、概念設計到原型制作全流程實踐,培養其解決復雜設計問題的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線下實踐層面,應建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將項目制等創新教學模式納入課程體系。通過舉辦主題性展覽與創作工作坊,邀請行業專家開展案例教學與技法指導,強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與藝術表達能力。在產教融合方面,高校應與美術館、設計機構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通過聯合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形式,開展橫向課題研究與實踐項目,將產業前沿技術與發展趨勢融入教學過程。同時,完善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推行“雙導師制”,聘請行業專家參與實踐指導,構建“課程一實訓一實習一就業”一體化培養模式。在實踐內容設計上,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公共藝術項目、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實踐活動,提升其社會責任感與創新實踐能力。實踐評價體系改革方面,應建立多元化評價指標,將創新能力、實踐成果轉化率等納入考核范圍,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互聯網 + ”時代為高校美術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通過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完善評價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動高校美術教學的深度改革與創新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高校美術教學將在“互聯網 + ”的助力下,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孫傳菁.“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美術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4(12):112-114.
[2]劉迪.“互聯網 + ”時代下的高校美術學專業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新美域,2024(7):122-124.
[3]白鶴,閆海濤.“互聯網 +\" 環境下高校民間美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4(4):135-137.
[4]巴圖斯慶.“互聯網 + ”時代下的高校美術學專業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3):141-142.
作者單位: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