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而不困于AI
技術應用的初衷是賦能而非替代,所謂君子善假于物也,破題關鍵在于,要樹牢“算法為器、人智為本”的思維。首先要明確AI的輔助功能定位,明確一些機械性、事務性公文材料,可通過AI大數據模型起草初稿、修正格式,讓人工智能模型成為松綁減負、提效擴智的有力工具;但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用AI而不困于AI”,要摒棄依賴思維,主動融入大局思考工作。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獲取“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一手資訊,讓文章可讀更耐讀,推動技術賦能和文字工作同頻共振、同向而行。
(鶴峰 王謝尚)
破立并舉" 雙向促進
基層干部擁抱AI,可以將其作為輔助工作的“得力幫手”,但決不能成為過度依賴的“慣性拐杖”。要堅持以“破”為手段,破除“技術萬能”思維,警惕虛假應付的“交差式”寫作,杜絕材料同質化、模式化、失真化,防止“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紙上談兵”,維護公文的嚴肅性和公信力。要堅持以“立”為根本,建立“人機協同”模式,以AI龐大的數據庫為基礎,負責素材整理及語言潤色等基礎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在深入調研的前提下,補充核心觀點、問題剖析、對策建議等關鍵內容,強化人腦與智能的高效合作,實現人與AI的雙向促進。" " " " " " " " " " " " " " " (武漢 李婕)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人工智能寫萬卷,神筆還需赤子心。在工作中,AI應作為信息整合工具,承擔數據梳理、格式修正等基礎工作,如政策條款歸納、案例模板生成、類似的成功經驗等機械勞動。好的材料的價值在于能否扎根現實、服務現實,能否成為連接“認知”與“行動”的橋梁,真正發揮記錄、指導、推動工作的作用。比如如何讓外地先進經驗在本地扎下根的材料,AI是不能結合實際提出創造性建議的。因此,只有讓AI歸位于信息整合工具,讓人發揮主觀創造性作用,才能實現人與AI,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畢竟,寫出真正好材料的奧秘,永遠藏在我們扎實的工作與思考的大腦之中。" " " " " " " " " (宜昌 謝建軍)